《僧侶救護隊特刊》
早在三十年代初,中日兩國已有軍事磨擦,當時在南京的宏明法師研判兩國情勢,預料終會爆發戰爭,決不是短時間可能休止。又認為佛教信徒當此國家生命垂危、生死掙扎的氣氛下,應當如何看待?如何取態?是否眼見戰事奮力救國,群眾痛苦吶喊而佛弟子仍穩坐蒲團呢?宏明法師有感基督教辦有紅十字會、道教亦有紅字會等慈善組織,獨缺佛教,常引為羞恥,所以奔走各地,向政府呈請成立「紅佛字會」,但諸多阻礙,未能如願。
七七事變後,有感戰禍必將蔓延全國,於是親赴普陀山挑選青年僧人120人,施以救護訓練,準備調往戰地服務。適值上海的政要組成聯合救災會,深知宏明法師素來有意興辦慈善志業,特聘為防護總隊副總隊長,主理救護訓練及人手調配事宜。
8月13日,上海爆發松滬戰爭。翌日,宏明法師成立「僧侶救護隊」,率領全部隊員到戰區搶救傷兵難民。隊員在鎗林彈雨之中游走了三個月,救護八千多人,打破上海各個救護組織的紀錄,盡顯佛教信徒捨身服務的精神和能力。由於戰難時期,尤須向社會各界宣揚慈悲共濟的訊息,並向社會大眾報告經過,同時喚起公眾和佛教信徒的關注與支持,特別要出版《僧侶救護隊特刊》,留為歷史見證。
由於在戰區服務,異常危險,死傷本屬在所難免,更遑論保存當時工作中之文件和紀念物,其時已失去大半文檔,雖然可惜,但可喜的是,全體120名隊員均平安生存,僅有三名負帶輕傷,實在是佛陀加庇,不可思議。
隨着國軍撤退,救護隊員也分批撒至後方。1938年3月,宏明法師率領20名隊員經香港轉往漢口。在香港停留期間暫住於東蓮覺苑,與佛教人士會面。有感香港在戰區之外,資源相對充裕,且對外交通便捷,是聯絡世界各地佛教信徒的樞紐,因此特別委派悲觀(樂觀)法師留在香港,專責出版《特刊》事宜,因有本地信眾支持,《僧侶救護隊特刊•第一輯》在翌月順利出版。
《特刊》共116頁,內容分為八節,刊載了救護隊的成立和服務經過、工作報告、組織章程文件、亦有政府機關及社會各界的公函、報章報道、隊員訪問和感想等,資料可謂詳盡豐富,是抗戰初期僅有記載佛教僧侶護國衛教事蹟的重要文獻。而《特刊》在本港編輯和出版,本地信徒出力甚多,表達對國內戰災及佛教事業的關懷和支持,亦是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