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學佛緣起》

家宙

受封建思想影響,我國女性地位低微,一般只能在家幹活,鮮有論及個人權益。隨着西方文化引入,本港部分先進分子提倡男女平權,首先宣導廢除紥腳的陋習,繼而爭取廢止蓄養奴婢(童養媳),令婦孺稚女的身心都得到解放。

在廣東一帶另有部分女性決志獨身,自力生活,以梳髻為記,稱自梳女。她們以「打住家工」居多,慣將積蓄購置房屋,約同姊妹共住,以便照應。在信仰方面,她們大多歸信彌陀,但求來生歸宿,往往將住所大廳闢作佛殿,仿照寺院編制,每日定時上殿課誦。如此,金蘭姊妹亦是佛門同修。

這些靜室多依附在寺院四周,形成新界地區的佛教叢林,區內既以女性信徒為主,加上社會倡導女權,氛圍所及,佛教大德亦本着平等無別的精神,加以提倡女子學佛。

二十年代末,本港首富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居士欣慕佛法,歷年遊訪名山,參禮大德,深知各地弘法情況。回港後發心推動弘法事業。她發現,儘管已提倡男女平等,但社會對女性的待遇未有重大改變,包括普羅女性仍受制於舊思想和舊習慣,未懂自強。即使在信仰方面,女信徒亦只求菩薩加持,鮮有能自信以女身弘法和成就。有見及此,張蓮覺居士特別關注女子教育。

1929年,張蓮覺居士特別邀請智光法師來港,以「婦女學佛緣起」為題作通俗佛學演講。法師因應宗旨,首先從佛理層面解釋男女色身只是因緣業力的幻相,又廣引《摩登伽經》、《玉耶女經》、《維摩經》等例子,指出佛性平等,無有高下,一切在乎行者一念,發心純善,自當成就。

繼從現實社會情態作說明:「況隋唐而降,(佛教)各宗式微,乃一部《金剛》,十萬『彌陀』,不在男子而在女人。近來歐風東漸,婦女參政諸說,深中人心,行將慈風普被,萬國同化。竊謂男子之根性優於女子者固多,而女子特性而有勝於男子者亦復不少,如專一性、如忍耐心。專一可為定學之資糧,忍耐即是無生之妙諦。佛法以六度教菩薩,女子已兩度特長。如來記末法時代女子得道者,恆河沙數,信不誣也。

法師又由婦女學佛談到家庭教育,尤其贊同胎教,謂「佛有《處胎經》同一注重現所造因,今日能為善良閏女,他日即能為賢德夫人」更指出「家庭教育,多賴賢母」言詞均在鼓勵女子要心生自信,發願上求下化,自利益人。最後,更寄語本港婦女,要善用地理之便,組織女子佛學社,共修共學,互相扶持,繼而向中外仕女,弘宣佛法,自達達人。

事後,張蓮覺居士整理講座內容,定名《婦女學佛緣起》,自資發行流通,鼓勵後進。未幾,屯門青山成立勝鬘佛學社、元朗凌雲寺亦設女子佛學研究社,可見這次講座的善種子正在萌芽。

444

《婦女學佛緣起》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