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一帶原屬高山地區,山脈由大帽山分支過來,下達海岸,而灣內布滿沙石形成淺灘,古人稱之為「淺灣」。由於前臨珠江出口,並有三數小島屏障,自古已有船隻與省城連接交通。
民初時期,廣東政治和治安不靖,位於山野的寺院也受波及,其中在粵西的佛教重鎮,肇慶鼎湖山亦難幸免,寺院艱苦維持,許多青年學僧選擇出外雲遊,既減低寺院負擔,亦可趁機參學,增廣見聞,形成了粵僧到江南參學的風氣。
部分參學僧侶回到廣東,眼見環境未有改善,唯有另覓出路,有感香港社會安定,又毗連廣東,交通便利,於是紛紛來港,隨緣弘法。
1927年,來自鼎湖山的融秋法師輾轉來到香港,最初在大埔梅修精舍落腳,期間三次獲地藏菩薩入夢,指示尋找福地興建道場。翌年,在本港弟子的協助下購得荃灣芙蓉山麓大遍土地,草創竹林禪院。法師親身規劃,開山擘石,經歷三年才基本落成。
融秋法師有感道場硬件粗備,隨辦傳戒法會,接引信徒,特意返回廣西周華寺禮請師祖勝林老和尚來港傳戒。事後,融秋法師又謙讓勝林老和尚升坐方丈,自己則從旁輔理。到老和尚退席,又另請建良老和尚接任方丈,此後才由自己繼任第三代方丈。融秋法師,功而不居,為而不恃,如此謙卑德厚的修為實在難能可貴的。
香港淪陷時期,融秋法師率眾開田耕作,自給自足,勉強度日。戰後又廣開方便,接濟僧伽和難民,諸如著名佛學家湯雪筠(融熙法師)、羅時憲教授亦曾在寺內暫居和活動。
戰後,茂芬法師繼任方丈。因寺門受法例所限,未能建造大雄寶殿,融秋法師最感遺憾,退席後致力弘法,其餘時間則聯絡荃灣鄉紳,並與政府交涉。
可幸得到荃灣鄉主席陳永安居士等響應支持,更聯同文化界和地區人事整理寺門資料,所以在1948年出版《竹林禪院開山史略》作為宣傳資料。

《竹林禪院開山史略》封面
本書三十餘頁,有融秋法師、茂芬法師小傳,另請鄉紳信徒撰寫遊記及參訪心得等。其中一篇〈中興巖記〉則記載芙蓉山後岩洞,原來是當年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黃興隱匿避難的地方。另外,寺內已拆卸的望江亭、松月亭、伏虎像等景點,現得靠書中相片才能知曉當時原貌。
本書雖得數篇短文,但圖文並茂,內容都是重要的紀錄。另有二十篇廣告,不少是來自荃灣的生活商店,顯示竹林禪院與地區民眾的緊密互動關係,也反映本地佛門生活,從不封閉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