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語略記》封面
偈,梵語「伽陀」,以具有音韻規格的短句,總攝艱深難明的佛理。由於偈語句法整齊,言簡意賅,又易於持誦,在教育未得普及的時代,偈語成為傳播佛法的重要工具。
今期要介紹顯慈老法師的《偈語略記》。正是一本領人禪悟,又蘊含歷史資料的好書。
顯慈法師,原籍廣東香山。中年往寧波觀宗寺出家,在江南一帶專習天台及禪法達十年,對禪學有精深獨到的見地。1932年,法師應香港佛學會邀請,首次來港宣講《圓覺經》,此後法緣深植。1935年來港定居,住青山荷石軒。戰後曾任佛聯會理事長。此後,本地精舍經常邀請弘法。法師有感佛法義理艱深,一般信眾不易理解,每每就所講經文內容,附撰幾首禪偈,一則協助講解,二則便利信徒背誦,加深記憶。
久而久之,有信徒提議法師將歷年所撰偈語整理,加以說明,結集為《偈語略記》,在1950年出版。本書收錄由1937年至1950年間,共61首偈語,當中除了五首寫於上海和廣州外,均在本地的講經法會期間撰作,除了語句蘊含禪機,部分更以道場景色入句,可謂僅有純本地風味的禪偈作品。
查法師在港二十年間,講經不下四十回,而每次講期由一個月至數月不等,每日定時開講,實在不辭辛勞,為法忘軀。在諸經當中,法師尤喜《金剛經》,最少宣講十五次。因此禪偈中多有《金剛經》的空慧味道。例如,1945年冬,法師到大嶼山寶蓮禪寺及鹿湖竹園精舍講經寫下這三首禪偈,在〈高山平地〉云:
上到昂坪眼界寬,高山可作平地觀,
見聞但得無着處,萬紫千紅總一般。
本偈借昂坪「高山平地」的特點歸入《金剛經》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無着」禪境。接着在〈滅除悟心〉云:久聞山半有鹿湖,不見鹿兮只見湖,且見泥牛崖上立,泥牛哮吼海石枯,此中明徹不作悟,般若因華自開敷。
因鹿湖對出之羌山澗中有天然礁岩,狀如牛形。法師引「應生無所住心」之句,以「羌山石牛」勝景入偈,點出「湖在不見湖,牛在不見牛」的「無住」真理。繼說〈如是心〉:
四顧鹿湖草樹萋,齋堂靜室任高低,
茂林修竹皆般若,澗色溪聲號菩提,
滿目真如觀莫盡,此心不與萬法齊。
偈中再以鹿湖景色帶出「發菩提心」的意義,禪者應觀修「實相真如」之心。
這三首禪偈點出了禪修由「無着」、「無住」和「般若心」的次第,將凡夫難以掌握的禪修要旨,輕鬆道來,顯慈法師的禪德道行,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