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僧侶救護隊制服的宏明法師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全國有許多紀念活動,目的並非擴張仇恨,而是要醒覺,和平自由,得來不易。另一方面,戰亂固然是慘絕人寰,但在苦難關頭,越能顯映人性善良的本質,其中,由僧侶組成的「佛教救護隊」的貢獻,就是最好的寫照。
七七事變後,太虛大師提出三項綱要,號召全國佛教信徒:一、修法祈禱止息戰亂;二、準備奮勇護國;三、練習救傷、掩埋、防毒等後方工作,隨時協助民眾。
翌月,松滬戰爭爆發,佛教僧侶面對國難,既是義憤不平,但本着慈悲宗旨,也不便到前線抗敵,於是決定組織「僧侶救護隊」,徵集青年僧眾數120人,每天赴前線救護傷兵難民。
當時,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救災會出資津貼僧侶救護隊的經費,又請得屈映光上師任總隊長、南京香林寺的宏明法師任副總隊長、悲觀法師任總幹事。
服務方面,分成「救護隊」和「掩埋隊」兩團,前者主力到前線料理傷兵,並協助難民疏散。後者則專門掩埋屍體,給予死者尊嚴,也防止爆發瘟疫。由於隊員都是臨時加入,缺乏醫護技能,臨時訓練與工作編配的重任就由宏明法師專責領導。
松滬戰事長達三個月,傷亡嚴重,宏明法師率領全體隊員到前線服務。他們本着「大無畏、大慈悲」的精神,無分晝夜,穿山越嶺,游走戰區,不怕犧牲性命,無懼刀炮致殘,盡心服務,先後救護八千多人,功德無量。
後方的佛教人士,也肩負國民責任,盡僧侶天職,成立上海難民收容所及臨時醫院,而尼眾也主動縫製衣服,或充當護士、雜工,總之同心協力,共赴國難。
上海淪陷後,日軍視僧侶救護隊為敵軍,加以追捕,宏明法師安排隊員撤退:原先一支「崑山服務隊」先隨軍移往漢口。另外派悲觀法師到香港,安排餘下隊員分批往香港,再轉到漢口。
1938年3月17日,宏明法師抵港,下榻東蓮覺苑。隨後,二十餘位隊員亦乘船到港。由於救護隊的貢獻深受國民政府和各地商民讚譽,本港各界得知隊員過港亦樂於接待,東華三院提供住宿,而鐵路局亦資助全體隊員往漢口的車票。至於佛教人士,更在東蓮覺苑舉行盛大的歡送會,素食店則提供素點,以示支持。
席間,前中國佛教會會長王一亭居士發言,指出抗戰前途樂觀,請悲觀法師不要悲觀,於是改名為樂觀法師。會後,宏明法師率領救護隊員前赴漢口,而樂觀法師則留在東蓮覺苑,專責編輯《僧侶救護隊特刊》。
幾個月後,宏明法師在漢口被誣陷為漢奸,雖獲官方證明清白,但救護隊難逃解散厄運。因此,在港出版的《僧侶救護隊特刊》就成為僅有的歷史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