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背書年代中的背經聲

陳耀紅

辯經,是藏傳佛教令許多人印象深刻之處,甚至成為旅遊拉薩時的風景。

僧眾辯經,常常引經據典。跟僧人有接觸的,也許曾因他們的記憶力之強而感到驚訝。然而,除了個別人士與生俱來具有過人記憶力外,大部分人靠的是努力。

果果有一次在藏區家訪,突然聽到遠處傳來此起彼落,交響般的讀書聲。出外一探究竟,原來來自遠處屋頂上,多名紅衣僧人來回走動,高聲背誦。當時,果果心想,他們是不是準備考試?

到藏傳寺廟多了,果果發現,僧舍裏,除了放假的日子外,幾乎天天都有不少人在背書。有些年紀小小的沙彌,用他們像唱歌的聲音一邊背誦,一邊跑跑跳跳,三五成群,旋律重複地一遍遍背,過一段時間,忍不住停了嘴玩耍,遠遠看到長輩走來,又高聲背了起來。

果果的藏文不濟,但她很喜歡聽到這些背誦聲。「雖然辯經時,又或背經時,聽不懂內容,但辯經時的音聲伴着種種肢體動作,有儀軌中音聲舞蹈的味道,而背書聲也像無伴奏頌經唱誦。」

不愛背書年代中的背經聲

她甚至在上密院見過有上百小沙彌,盤膝而坐,圍成多個大圈圈,搖頭擺腦地背誦篇幅非常冗長的經咒。

果果自幼不愛背書,誤解以為只有資質中庸的人才需要死背書,又誤以為邏輯推理不用出動記憶也可以發揮自如,於是沒有好好地訓練記憶力。年紀日長,需要處理的事情越加複雜,才發覺記憶力的重要,即使是有了電腦,記性好與差也影響到效率,而且搜索器也不是全能及全可靠。學佛以後,她對記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禪修中,「定」的特點是專注一境。世俗生活中,記憶力亦與專注有關,學過記憶法的人對此必有心得。不過,禪修要求的是長時間專注,生世不忘,甚至清楚為本性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會由心底悠然而生。至於為了考試或一般背書所需的專注,便不見得有同樣要求。莘莘學子往往在考試後便把所學的東西忘記得一乾二淨,踏足社會後,甚至有些人會抱怨學校所學的,得物無所用。

果果雖未正式修習禪定,但不時會嘗試體會一下,發覺這個用作記憶的腦袋經常不受控制。其實,在為了考試或工作,要用到記憶時,也經常要面對腦袋的頑皮,只是沒有注意,又或不覺得是可以調理一下。腦袋頑皮,不單在要用到記憶時,在專注時、在失眠時、在害怕時……都會出現問題。 反正,養着這腦袋千萬日,在重要的一時要用它,卻有時會用得不太順暢。

問題出在哪裏?問題出在我們對自己的腦袋關心不足,幾乎無時無刻都在要求腦袋處理事情,而且經常是亂七八糟、漫無邊際,毫不講求條理。一會兒要想明天應酬時穿着什麼,一會兒打個電話時怎樣說話,沒事時便在屏幕上不斷找東西看……習慣了這種活動模式的腦袋,不知道什麼應該永記不忘,什麼是可以立即丟進垃圾桶,又或黑屏節能。

跟僧眾接觸後,果果體會到出家人對腦袋的關心,還有就是佛法為腦袋活動提供清晰目標。

「背誦在你們學佛過程中有什麼意義?」果果問老師。

「背誦是很重要的學習部分。在這記憶背誦的基礎上,思索經文的意思,辯論時互相交流心得。這辯論本身屬觀察修。在講奢摩他時,提到的正念是什麼?就是正念憶記經中教授或上師的教導。同時,背誦經咒還有集結資糧的諸多功德,意義甚為重要。」老師心無旁騖地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