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律學苑

家宙

455

掃捍埔佛教律學苑前合照(左二起:黃允畋、成元法師、楊日霖)

戒律是佛教修持的核心,涵蓋個人行為、思想心理以至群體管理的內外規範,藉由持戒從根本處建設健康、理性、安樂和諧的人生觀。有了正確的生活態度,善緣福報功德也自然增長和長久,《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意思。

進一步講,遵守世俗法律都屬於持戒,不過多是被動進行,不守也不行。但佛教信徒持戒卻是主動領受,心甘情願地接受規範,縱使生活枝節有所限制仍樂於堅持,顯示出自我提升修養的積極意義。戒律既然重要,但如何持續才是關鍵。日常生活安穩持戒尚算容易,遇上困境尤其涉及性命生計或處身權力財富的氛圍,習慣物欲享受等考驗時,往往會降低戒律的標準,久而久之,持戒的能力和觀念便會鬆散,減低持戒的意義和功效。

二戰之後,國內戰事仍未平息,國民生活依舊艱難,連起居生活尚無保證,要如法持戒律就更為艱難。當時有位成元法師,有感生活環境導致戒律鬆弛,長遠必會危及佛教發展,亟須糾正。再者,國家紛亂源於人性的貪爭,更要提倡戒律來改變人心,淨化社會,於是在1947年到跑馬地藍塘道後山開闢道場,名為中國佛教律學院。

當時有大批青年僧侶由國內來港,法師要接納他們加以培養,為佛教儲備弘法人才,四出聯絡及募款,決定保送青年僧到緬甸留學,重點研習戒律。而東普陀寺隨即響應,協助報名之餘更啟建水陸法會,為學僧募集留學經費,最後招收十五名學僧,於1949年底出國,其中一位就是大家熟悉的融靈老和尚。

除學僧外,法師經常舉辦廿八天的「無遮法會」,宣揚戒律的重要。經過幾年努力,在1952年獲政府編配銅鑼灣正民村四間磚屋擴展佛殿。而成元法師因應聘出任檳城佛學院院長,於是請觀音寺住持海山法師代理苑長職務。

1954年底,緬甸舉行的世界佛教會議,通過開辦世界佛教大學,成元法師把握機會,在香港招收五名意願受持南傳戒律的女尼,保送入讀。《華僑日報》除刊登入學條件外,更作連番報道,表示「查中國佛教得有女僧出國留學,實空前壯舉」顯示成元法師的遠見和魄力。

五十年代中,成元法師認為新馬地區位處東南亞的中心,交通便利,南北兩派佛教可平等自由地交流,特在新加坡成立世界佛教總社,並向聯合國註冊,邀請英、美、緬、泰、德、越各國信徒加入,推動弘法。後來再以香港的佛教律學苑為分社,聯繫華籍僧人,又不時刊登文章宣揚戒律。

由於法師長駐南洋,香港苑務都依賴弟子維持,不時舉辦法會。直到九十年代,政府陸續收回正民村土地,佛苑亦結束時代任務,走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