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的心包容

汪 橋
如詩

隨着年齡增長,如果沒有修行,嘗試修正自己的身語意,到我們年老時,習氣會掌握了我們身語意的運作。家有老人,看得清楚老人的習氣,因而提醒自己,趁自己還有一點清明,要多修習,減少自身的習氣。家裏的老人是正念的鐘聲,提醒我們修行的重要。

煮好晚餐,布置好餐枱,老人坐下,皺眉,說:「這麼多油……」、「煮這麼多菜,浪費……」老人的不歡喜,就像在白紙上沾上黑墨,一點黑墨逐漸化開,淹沒了紙的白色。這個「家庭煮婦」在熱騰騰的廚房裏滿頭大汗地烹調,嘗試煮新菜式,希望給家人新鮮感……可惜一切的心思,都在化開的黑墨中淹沒。老人看到他不喜歡的,就看不到這晚餐的亮點了。整個晚餐,老人的不歡喜,就像烏雲籠罩着整個飯廳。

對人的行為總是抱着好奇,因而會看着老人的情緒轉化,想想老人強烈的以偏概全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的是老人數十年來的習氣,這個偏的力量越來越強,一點黑墨足以淹沒所有的白。

以前亦會因某個人的一句話、某個特質,就把對方列入了遠離之列,這也是以偏概全。近年則比較全面去認識一個人,對人們多了一份接納,感到內心的豁然開朗。這是因有機會走在修行的路上,有善知識展現慈悲和智慧,知道什麼不會以偏概全。

那次跟隨梅村的資深法師到內地舉辦正念禪修營,給我深刻的體會。一位總是拒絕上台開示的法師,終於上台。我一邊聽、一邊嘀咕:這開示講得真是……怎麼會這樣?開示完,我看見帶領禪營的資深法師,走到那位法師身邊,微笑着,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法師的舉動打斷了我腦裏的批判……我看到法師的舉動包含了支持和鼓勵、包容和愛,並沒有批評和責備。

有次我因抑鬱無法完成翻譯工作,在翻譯中途下台,第二天早上,這位法師送來一盒巧克力,他說:「謝謝你的翻譯。」

我用了一段時間,去「參」法師的舉動。參究結果,是法師不以偏概全。雖然那位上台開示的法師不善於開示,但在人手不足之下,當僧團安排他去開示的時候,他還是鼓起勇氣去完成;雖然我情緒不穩,當僧團邀請我參與翻譯工作時,我還是接受了邀請。

那次經歷,記在心裏。當我對人和事作出批評或判斷時,會提醒自己,要看事情的全面。因而看到有人做事不善巧時,還是看得到對方背後的一顆菩薩心,因而會給與支持、給與肯定和鼓勵。

不以偏概全,令自己的心開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