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以來,發展為遠東商港,一直瀰漫西洋風氣,加上民國成立以後,學界吹起疑古思潮,視傳統文化為落後迷信的東西。有見及此,一群本地華商如潘達微、陳靜濤、陸蓬仙、吳子芹、盧家昌、羅嘯嗷等人,在1916年合資在港島堅道62號創辦「香港佛學講經會」,該會以研究佛學、宣揚道德為宗旨。定期邀請居士學者作通俗演講,偶之印發佛學小冊子之類,作為流通。該會規模細小,卻是本港第一間都市佛教社團,意義特殊。
1920年8月,佛學講經會首度邀請國內佛教領袖太虛大師到港弘法,租用北角名園遊樂場舉辦三天的公開講座,「開啟了香港未有的講佛學風氣」。當時,太虛大師宣講〈佛乘宗要〉,每晚的講座內容經筆錄整理後刊載於《華字日報》,供廣大市民、善信參閱。
「社會人士以該講座前所未有,又因報章大事宣揚,均樂於參聽,而佛弟子更感殊榮,大都踴躍赴會。」電車公司更加開特別班次,接載市民來回會場,可見這次公開講座不獨是佛教界的創舉,同時引起社會大眾對尋訪佛法的關注。此後,講經會不時邀請高僧大德來港弘法,如:寶靜法師、茂峰法師、海仁法師等,使本港社會萌生佛法風氣。
1931年7月,陳靜濤、劉德譜、鄧介石、高浩文、李公達等居士有鑒市民學佛者日有增長,決定將講經會改組為「香港佛學會」,積極推動佛教事業。該會實行會員制,大多為社會名流,諸如周壽臣爵士、銀行家簡東浦等,聲勢相當浩大。
該會自改組以後,成立多個部門分頭弘法,除了延請高僧來港演講佛法。又於逢星期六晚,由法師或居士主持佛學研究班,並即場解答問題,讓聽眾除疑生信。
1932年春天,佛學會開辦義學,收容貧苦兒童,在正規教育外增加佛學科,讓學子們自小接觸佛法。同年,又於銅鑼灣利園附設「佛教青年會」,嘗試增進與年輕人的互動,吸納活力生氣。還有開設「佛學函授課程」及出版《香海佛化刊》雜誌,至於常年舉行的放生賑災、大型法會、獄中傳教、贈醫施藥等等,更是不曾或缺。
總之包羅萬有,屢開先河,不特弘揚教理,亦關心社會,全面施行佛教悲智同修的精神,建樹良多,影響巨大。
由於香港佛學會的發展迅速,會址不敷應用,多次擴充及遷址,繼續弘法事業。可惜至1941年香港淪陷,會務完全停頓,重光後亦未有復興,但會董仝寅在各階層繼續弘法,延續利生的偉大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