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保育的概況

家宙

415

長山古寺是香港唯一的法定佛教古蹟

近年,經常聽聞佛院產業變動的新聞,有的是社區發展而徵收土地,亦有些涉及產權官司,並引伸出違規龕場、精舍結束或改為商業用途等社會問題。歸咎原因,固然與前人不熟知法律有關,而佛教界對「文化保育」觀念尚未成熟亦有相當關係。

遠的不說,香港佛教在過去一百年的發展已涵蓋港人的生活層面,但本地涉及佛教的法定古蹟僅得北區長山古寺一項。而已評核列為歷史建築的共有32項,涉及十數個道場,包括:港島東蓮覺苑、青山禪院建築群、屯門清涼法苑、荃灣東普陀寺、芙蓉山竹林禪院、老圍普光園、元朗靈渡寺、觀音山凌雲寺、逢吉鄉妙覺園、沙田萬佛寺、大嶼山鹿湖精舍、鹿湖佛泉寺、鹿湖紫竹林、下羗山竹園精舍等,佔名單中的0.03百分點;而新近公布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共有480項,與佛教有關的亦只有「廣東焰口」入圍。比例之少,實在不能反映佛教與社會的緊密關係。須知道,並非佛教界沒有文物,而是教界內未萌生保育意識,有的認為文物保育與修行無關;有的昧於認識,未懂辨別價值;有的則怕文物評級會影響運作和發展,總之阻礙叢生,形成現今的情況。

或許有人認為,香港地方細小,歷史狹短,沒什麼特殊的文化意義。其實,香港地理優越,扼守珠江出口,是古代「海上絲路」的出口,南北朝時期,梵僧沿海路來華弘法,必然在港停駐,在佛教傳播史佔重要地位;而時代的際遇(如內戰時期),亦吸引各地的佛教僧侶精英來港避居,同時使地方佛教文化得以在港存續下來。單以焰口法事為例,香港就流傳着江浙系、福州系、廣東系、香花僧(喃嘸)等施食儀軌方式,每種儀軌在唱誦腔調、樂器法器、手印功架等各有特色。(筆者大膽判斷,以粵語唱念的《四大部洲焰口》有足夠條件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欠教界推動)反映這彈丸之地容載了各地佛教的文化,其包容之廣,種類之多是世界罕見的。

儘管如此,社會大眾受着發展模式的影響,習慣以經濟角度衡量歷史文化與保育的價值,對文物、風俗之保存仍甚忽視,要發掘、顯揚佛教文化的內涵意義可謂更為困難。

當佛教文化價值不被提倡和重視時,每遇特殊情況也難以號召和支援,就以政府準備開發大嶼山鹿湖地區為例,面對寺院清拆與傳統荼毗(火葬)風俗的失傳,儘管教界仝寅要求尊重「叢林文化」,然而社會上並無共鳴,僧俗仝寅顯然無力應對,只能無奈地進行「遺物紀錄」,實在極為可惜。由此可見,本地佛教文物與文化之保育尚未成熟,亟待專家學者提倡和開拓,也需要信徒和社會大眾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