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聯合會源流

家宙

眾所周知,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前正值香港重光,社會百廢待舉,資源極其缺乏,四眾弟子在艱難拮据之下開拓弘法利生的事業,實屬難得。

其實早在戰前已有「佛聯會」之設,可惜時代波折,才輾轉過渡到現今的佛聯會,當中的開創與經過,曲折迂迴,知者極少。

香港佛教起源甚早,但只屬靜修形式。清末民初,國內僧尼大德避戰來港,居士學者亦在市區興辦道場,佛教事業才算起步。1936年7月,太虛大師再度來港,遍訪各大道場,得見各大佛教團體均熱心弘法,欣慶之餘提出應組織佛教聯合會這總機關,凝聚本港四眾弟子,發揮更大效能,隨即獲僧俗信徒響應,選定葦庵法師、靄亭法師、通一法師、高浩文、李公達、葉福靈、吳澤希為籌備委員。而方養秋居士更義獻一百元作為籌組經費,以跑馬地菩提場作為聯絡籌備處。可惜,翌年國內爆發戰事,大德善信着手支援國內抗戰,組織佛聯會之事亦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大嶼山昂平蓮池精舍的式如法師,弘法多年,信徒甚眾,自發組織佛教聯合會(Hong Kong Buddhist Society),總部設在蓮池寺。有感港九信徒眾多,另於旺角砵蘭街204號設支會,有信徒三百人,至香港淪陷時結束。

日治時期,總督部發起《宗教團體統計調查》,繼之組織宗教聯會,由日人全權統理,旨意監控華人宗教活動。

1942年,日本淨土真宗本願寺住持宇津木二秀來港,並擴張華南教務。首先籌組佛教聯合會,藉口沒收荃灣東普陀寺及徵用東蓮覺苑作籌備處。同年八月,先後成立日華佛教聯合會及香港佛教聯合會,強推筏可法師及茂峰法師為兩會主席,並舉行盛大典禮,圖以柔性手段攏絡佛教信徒,港內佛教團體並未響應加入,但高僧大德難免被迫出席。

至於宇津木二秀在宣讀成立宣言後,更以「同種同文、同等信仰,東亞共榮,佛教精神」為口號,言語間反映該會實以政治任務為主要目的。

時至1945年8月15日,日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宇津木二秀深怕灣仔道117號的產業被列作敵產而被沒收,故聯絡陳靜濤、王學仁、林楞真三位居士,表示願意轉贈產業,寄望他們接受並承諾只用於佛教事業。隨着港英政府重掌香港治權,宇津木被收押於赤柱拘留營等候遣返。由於當時無法知曉港府如何處理敵產,贈產之事只屬口頭協約,而陳靜濤等人則聯絡四眾仝寅以香港佛教聯合名義向華民政務處重新註冊。直至12月12日,宇津木在拘留營內簽署聲明書(現藏日本正德寺):「以本願寺執行委員會代表身份,正式把本願寺業權轉交香港佛教聯合會」當完成法律手續,新成立的佛聯會正式開展佛行事業。

420

香港僅存日治時期佛聯會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