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最好的心理醫生

559
溫暖人間採訪組
溫暖人間採訪組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近年,受到疫情和社會氣氛影響,我們的生活出現了不少變化,人心難免不安,但凡事一體兩面,我們也因此更能體會人生無常,以及佛法的可貴。有佛法就有辦法,佛陀最了解眾生的煩惱,因此,在最困難的時刻,也是推廣佛法輔導最好的年代。

多年前,衍空法師帶領的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已經致力研究及推行佛法輔導,目前種子已經開始萌芽,更有不少人因而受惠,成功脫離情緒苦海。今期專題,我們邀請了衍空法師、李堅翔博士及嚴穗華博士,從緣起、理論與實踐三方面,探討佛法輔導如何結合慈悲與智慧,幫助眾生知苦離苦,以心療心。

559


佛法輔導__終極解苦方法

衍空法師

559

那年,當衍空法師知道大行其道的EQ理論和MBSR靜觀減壓取材都是來自佛法後,豁然開朗,佛教原來可以這樣演繹的,心裏清楚自己終於找到方向。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過去十多年致力推動佛法輔導相關的研究和推廣,並於2018年開辦本港首個佛法輔導碩士課程(Master of Buddhist Counselling,簡稱MBC),栽培專業輔導人才。在剛過去的十二月,他們舉辦了一個網上公開講座--「佛法輔導:悲.智.科學與應用」,介紹佛學研究中心在佛法輔導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在社會上的應用和發展。問及矢志推動的衍空法師有何感想,法師笑瞇瞇的回應:「很感動,老懷安慰!」

感動,是因為終於能找到更善巧和契機的弘法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心理輔導界和學術界取得認同,獲得大眾接受。「MBC得到大家認同,其實是需要好多因緣條件配合,就像砌積木一樣,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才可完整。尤其是在此時此刻,世人更需要佛法,所以佛法輔導益顯重要。」佛陀最明白眾生的煩惱,正如李焯芬教授所說,佛陀是最頂尖的心理學家,衍空法師十分同意,因為沒有人比佛陀更了解人心。「人之所以受苦,都是因為無明所致,被貪嗔癡蒙敝,而佛法是治心的法門,當你能夠如實明白和知道真相,就可化解心中的煩惱和痛苦。」相對傳統的心理輔導,佛法確是最究竟的解苦方法。

那麼,是何時開始構思把兩者結合?衍空法師把時間回撥至1993年。「其時我已開始講經,很多徒弟一遇到煩惱,就來問我怎麼辦?我會叫他們拜佛、打坐、懺悔。可是轉個頭,他們說:『師父,沒有用!我還是好痛苦!』我開始思考究竟怎樣才能真正幫到他們,有沒有更契應的方法?」

 

願為眾生,必然成就

於是衍空法師在寶林禪寺的普賢菩薩像前祈請,祈望可以真正幫助眾生解脫目前的煩惱。在偶然機會下,法師看到了Daniel Goleman的著作《EQ》,「叮」一聲如獲至寶,《EQ》提出的理論,竟然與佛法同出一轍。「裏面說的自覺self awareness、自律self regulation、慈悲empathy、社交能力social skills等都是佛法,西方學者將佛法重新包裝,用心理學角度去解讀,稱為EQ,那給我很大的啟發。」

過了一段時間,衍空法師由Helen Ma介紹,結識了Jon Kabat-Zinn。「Daniel是佛教徒,Jon也是佛教徒,我記得當時Jon請我帶他去深圳拜訪本煥老和尚,他問老和尚可否用科學方法弘揚佛法,去除宗教元素把佛法廣傳?老和尚說只要依據佛法的修行去推動就沒問題,沒有名相也可以。Jon立即放下心頭大石,繼續努力推動『正念減壓療法』(MBSR),把佛法融入到科學研究與心理治療的範疇當中。很多國際研究,都證明MBSR練習有助穩定情緒,達致身心的放鬆和減壓,受到全球認同。他們都是把佛法重新包裝,然後大受世人推崇,證明真的可以做。」Daniel和Jon可說是佛法輔導的助緣,用科學方法弘法,原來更有影響力。

從2004年開始,衍空法師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開始進行有關佛法與心靈輔導的研究,包括覺醒訓練課程、禪修的腦神經科學、廣東瑜伽焰口,當然,少不了「正法治療」(Dharma therapy)。「Mindfulness只是將八正道其中一個元素『正念』融入當中,如果同時融入整套八正道在內,那豈不是更加厲害。」法師不斷鑽研,終於想到一套仿如「萬佛朝宗」般的心靈絕招,定名為「正法治療」。2015年,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開始投入服務,衍空法師擔任宗教總監,正式把這套方法落實,應用在輔導手法上。

 

正法治療有多厲害?

正法治療以佛陀得道的因緣--《雜阿含經》285經作為藍本,「佛法那麼浩瀚,怎樣找出最適合治療人心的model做輔導?我想了很久,發覺最好莫過於佛陀自己的開悟歷程,從如何認知苦到明白苦的成因,找到滅苦的方法,最後到開悟。」285經是苦集滅道的完美示範,法師以此為藍圖,構思了七個步驟。

「七個步驟融入了佛法的精髓,例如理解目前的痛苦和不理想狀況,尋求和研究痛苦的成因,學習細心觀察念頭、思緒和情緒的關係,培養洞察力和智慧,從而檢視念頭、思緒和情緒,以至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形成痛苦,這幾項都是正見、正念的培養,有正見、正思維、正念,然後才有正定、正語和正業。相對地,MBSR只看當下,沒有正見去引導,如何去了解情緒?內疚或仇恨等依然存在,亦沒去解貪嗔癡的毒,所以只能減少表面的痛苦。相反,佛法輔導能幫他找出痛苦的成因,繼而教他去理解這個苦,然後拆走成因。」佛法輔導的強項,是對心的分析十分仔細,是治本的根本方法。衍空法師表示,佛法社工會契應求助者的需要,選擇不同方法輔導,例如用四聖諦、禪修、觀呼吸、觀心生滅、兩枝箭的故事、五蘊等去醫心,說到底,就是把佛陀斷苦的方法傾巢而出。

 

從多角看問題

表面上簡單的七個步驟,內藏無限佛法智慧。首先必須明白苦,然後接受苦,最重要是你是否願意放自己一馬?法師慨嘆很多人不知苦,不知道身處的現況就是苦。又或者是明知苦,卻不肯處理苦。法師舉例,「譬如說,你很愛你男朋友,可是這個人對你很差,對你又打又罵,但你依然捨不得離開,這就是不知苦,覺得自己沒有事。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不理想的狀態,繼續下去的話,後果一定更不濟。」

可以怎辦?「最重要是你是否願意走出來?佛法輔導就是幫你看清楚這個危險位。其實害自己最慘的是你自己,懲罰自己的人是你自己,令自己走不出苦海。再舉一個例,有位信眾的爸爸是長期病患者,需要長期卧床,這位朋友每天悉心照顧爸爸。有天,朋友生日叫他出外慶祝,豈料回到家時,爸爸已經往生,他十分內疚,覺得是自己害死爸爸,長久以來,他背負着罪人的身份過日子。問題出於,他已經label自己是個罪人,不讓自己開心,你想想後果會如何?爸爸是否想你這樣?你懲罰夠自己未?你是否願意跳出來?」

要跳出來,有時是需要善知識的提點,佛法輔導正好教你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事情。「情形就像在秋天時候,你走到樹下輕輕一推,幾塊樹葉從樹上掉下來,那麼,葉是否你弄跌的?如果在春天時,你做同一動作,葉又會不會被你搖跌?你要明白,所有事都是眾緣和合,爸爸死亡與你在不在現場也會發生,佛法輔導教你從正見看問題,從多角度看問題,不要從眾生執着和偏見去看,從正見如法去看,事情就完全不同。」

相對佛陀在二千六百年前的苦,現世的苦更複雜得多,相信過去一年的疫情,大家都有不少體會。「現在多了很多精神上的苦:求不得、愛別離等等,單是今次疫情,大家不能上街購物,放假不能出外旅行,心理上又時常擔憂被人傳染,工作又辛苦,一切都太複雜。」據世界衞生組織研究顯示,抑鬱症已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精神健康確然非常重要。法師很安慰MBC得到社會的認同,實證佛法的效用。

「如果你覺得人生有些困擾,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應該做什麼?佛法輔導應該可以幫到你。佛法既然可以了生死,少少抑鬱一定幫到手,有些MBC的畢業生甚至改變了一生。」法師嚴肅地說。讀畢佛法輔導後,還未可以成為正式的輔導員,今年他們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開辦了佛法輔導專業實踐深造文憑課程,有一個八百小時的實習,完成後,就可以成為註冊專業佛教輔導員,「這個學位要求嚴格,今屆我們只收了九人,讀完MBC可以幫到自己,但未可以幫到別人,但讀完這個實習課程就可以了,亦是很好的個人靈性成長。」

最後談到未來願景,衍空法師笑說:「希望培養更多專業的佛法輔導員,可以幫助更多淪陷苦海的人。」

 


「正法治療法」的七個步驟

1.     簡介與準備課,學習建立心靈綠洲。

2.     理解目前的痛苦和不理想狀況。

3.     立志脫離痛苦。

4.     尋求和研究痛苦的成因。

5.     學習細心觀察念頭、思緒和情緒的關係。

6.     培養洞察力和智慧,從而檢示念頭、思緒和情緒,乃至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形成痛苦。

7.     憑藉洞察力和智慧,落實離苦的步驟,擇善固執。

 


拆開痛苦徵狀和成因有多重要?

559

「例如你難入睡,可能是擔憂,或者你有驚恐症,背後一定有其原因。擔憂成因是什麼?難以入睡的成因是什麼?要分開因和果。如果你發炎一定會發燒,退燒後但炎仍在,是沒用的,所以要知道是燒還是炎?拆開認清病徵,成因是什麼?『果』沒得拆,只可接受,但『因』有得拆,可以改,是此有故彼有。」


「靜觀」與「正念」的分別?

559

靜觀和正念,英文都是 Mindfulness。「靜觀」意指是活在當下,對任何念頭不批判,保持覺察。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靜觀可有效減壓、亦有助培養快樂、專注等,而且靜觀沒帶宗教色彩。「正念」一詞,源於佛學的「八正道」〔註〕

*意指八種修行以達致脫離世間一切苦的境界,「正念」必須配合其他七正道以致悟道,在佛教的應用和心理學的着眼點有所不同。

〔註〕「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法輔導vs西方心理學  李堅翔博士

李堅翔博士檔案

559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師,美國加州專業心理學院臨床心理學博士,香港大學佛學碩士,美國加州專業心理學院臨床心理學碩士,南加州大學(USC)婚姻和家庭治療碩士,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榮譽學士,加州執業臨床心理學家,美國註冊創傷治療兒童治療師,曾任美國西來大學心理學系副主任,美國加州專業心理學院香港分校臨床訓練總監。多年來致力在香港和美國多個非牟利機構和學校,提供個人和家庭治療服務,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熱心於佛法輔導研究工作,並多次在國際性研討會上發表相關演說。

隨着社會的發展,醫療、科技、教育的進步,現代人的生活質素越來越高,身體上的病痛也得到了更好的醫療支持。然而,人們精神上的壓力和痛苦並未相應減輕,心靈上的焦慮及擔憂反而越發明顯。

面對這一現象,秉持着佛法引領眾生「離苦得樂」的核心精神,佛法輔導以現代心理輔導的研究和實踐方法落實,幫助世人洞察及化解人生的煩惱痛苦,改善大眾的心靈健康。

 

什麼是佛法輔導?

對許多人來說,佛法輔導這個詞是陌生且新穎的。近日,我們走訪了位於香港大學賽馬會大樓的港大佛學研究中心,採訪了中心講師及臨床心理學家李堅翔博士,聽他為我們解析佛法輔導背後的來龍去脈。

作為「佛法輔導」這一新有名詞的冠名者,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制定出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基礎,去支持臨床研究及學術研究。李博士作為其中的重要一員,根據自己多年來豐富的臨床輔導經驗,總結出一套以早期佛教的佛學理論作為植基理論,以西方心理學框架及專業培訓為實踐的獨特方法,形成了以「輔導架構」及「佛學理論」兩大板塊作為支撐的佛法輔導。

「其實佛法輔導這個詞,即使在學術文獻上,到目前為止也只出現了十幾次而已,真正熱門起來是近五年的事。坊間三、四十年前開始有Mindfulness(正念),二十年前Mindfulness(正念)全世界風行,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有人提議,不如創立以佛法為理論基礎的輔導方法。我認為,港大成立MBC佛學碩士課程,是佛教事業上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李博士說。

 

西方心理學過渡佛法輔導

曾在美國接受過正統西方心理學教育的李博士,自2013年回港後,便加入到港大佛學研究中心這個大家庭。七年時間裏,他一邊忙於完善佛法輔導理論,一邊忙着教學及接待心理輔導個案,如今還一邊攻讀新的博士學位,工作十分繁忙。李博士謙虛地說:「中心裏,不同學者所研究的方向都略有不同,正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提供不同的選擇給大眾,幫助眾人脫苦。我的工作,是將複雜的概念,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呈現給大家,有點像一個佛法的守門人,用佛法輔導吸引大家來學習佛法。」

身為前線的心理治療師,李博士表示,每當踏入輔導室的那一刻,便要將已知的佛學、輔導技巧、心理學通通放下,集中聆聽案主的每字每句,了解對方的煩惱成因與痛苦由來。他以「覺、悟、行」三字來總結佛法輔導模式。「覺」(Note),指提升觸受和思想的覺察以達到「定」,例如多留意自己遇到不同情境時的身體反應及情緒感受;「悟」(Know),指通過反思和分析自己內心的執着點、執着成因來令智慧增長;「行」(Choose),指在清楚自己的執着點及成因後,以覺知及清明的心,去選擇善巧的行動,來改變不善的習氣。

除此之外,佛法輔導中也加入了「四聖諦」(苦集滅道)及「戒定慧」,作為滅苦的方法。配合以西方心理學框架下的輔導技巧,讓案主從了解苦,了解「我」開始,找出苦的成因,然後通過觀呼吸、打坐、反思等練習,循序漸進地去明白自己有離苦的可能性,最後達致安樂自在。但李博士表示,中心並不會刻意強調佛教屬性,而是以廣結善緣的態度,歡迎不同背景及信仰人士選擇輔導服務,或報讀中心課程。

「我沒有把佛教中的『戒定慧』直接放進輔導方法中。因為『戒』這件事,從字面意思去看,給人感覺可能是限制了某種自由,這樣容易嚇怕大眾,讓對方升起退心。我更傾向於利用反思的練習,讓案主反思自己在行為、思想模式、人際關係、各種選擇上,是如何增加了自己的痛苦?然後與案主一起探討,有沒有新的選擇去帶來新的因緣,來達到一個『戒』的效果?」李博士說。他舉了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說:「比如案主覺得喝酒很開心,不喝酒就會痛苦。我就嘗試以生活中的真實例子,讓案主反思和梳理,從而覺知喝酒的痛苦和不喝酒的輕鬆自在,讓對方發自內心、自覺地去守戒。」

 

「無我」的佛法輔導

那麼,新生兒「佛法輔導」與傳統「西方心理學」之間,最大的區別在哪裏?面對這個提問,李博士微笑表示,兩者的目標有着本質上的不同。「西方心理學普遍認為『有我』,而佛法輔導則認為『無我』。」李博士說。「西方心理學之父佛洛依德相信,人的底蘊中有一種潛意識存在。但那究竟是靈魂?是佛教所說的空性?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精神力量?他並沒有給出一個很實在的定義。」

反觀另一方面,佛法輔導則強調「我」不是真實存在,只是一個緣起性空的現象。「從臨床角度去看,因為使用的理論不同,因此治療師帶案主思考的方向,進行的練習都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心理學較多靠建立人生的意義,發掘潛在的真我,將案主內心最想要的東西,在道德和現實的框架下去呈現,從而滿足和完滿自我。而佛法輔導則與之相反,通過一系列的修煉,讓案主看清楚『我的本質,從而讓案主明白到世間一切皆為夢幻泡影,從而降低自我執着。」李博士說。

 

解苦,首先要學會知苦

令人雀躍的是,近年來佛法輔導在國外大受歡迎,去年,李博士前往美國心理學會做主題演講,偌大的演講廳被擠得水洩不通,大家都被佛法(Buddhism)這個字眼所吸引,展現出罕見的熱情。「其實很多西方學者都認為,現有的Mindfulness(正念)未夠完善,他們希望能在佛法上多借鑒,甚至不介意使用佛學的那套框架。Mindfulness(正念)其實是在八正道中借用了一小部分來應用,但近年來有批評指,Mindfulness(正念)沒有道德框架,因為一個人可以很專注地殺盜淫擄,而從佛學角度來看,專注的前提必須有智慧和道德作為框架。」他說。

雖然西方心理學與佛法輔導,都會先從了解案主的過往背景和過往經歷着手。但佛法輔導卻比前者再多走一步,能夠像顯微鏡一樣,觀照每一刻的身、心究竟在發生什麼。「在輔導過程中,治療師會與案主一同了解情緒底下,究竟有什麼因緣在運作?當痛苦升起時,是否應該追逐它?為什麼『我』想追逐它?這樣環環相扣,就可以拆解出內心深層的需求。當案主了解心底的『我』和『執着』,並正視它們時,便可以有新的選擇、新的因緣,人也自然輕鬆了許多。」李博士說。

 

輔導,從慈悲心開始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有慈悲心的人,修行時,心性自然容易柔軟;心性柔軟,則比較能在方法上用力。在佛法輔導上,慈悲心也是輔導及治療師的初心,因有「悲」心,才能體解眾生苦,進而拔苦予樂。

「很多人把慈悲誤解為施捨,甚至縱容。舉個簡單的例子,家中孩子咳嗽,但卻想吃朱古力,父母應該給他吃嗎?其實,慈悲不是去順應對方的期盼,它不單單只是一份善心,更需要有智慧從旁輔助。慈悲的發心是為他人着想,而不是為了自己。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幻想、假設、顧慮困住,又或者只用自己覺得對的方式去幫助對方,而沒有問過對方想不想要?適不適合?」李博士說。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李博士建議大家,不妨從以下的練習開始做起。「當事情發生後,我們可以嘗試去想,如果這件事當中沒有『我』會如何?比如一個人說你的壞話,正常情況下你會很生氣、會辯駁。但那一刻如果沒有『我會怎樣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去思考一下,這個人為何這樣說?他內心深層的痛苦是什麼?分析後,情緒自然就平靜下來,便可以用更理智和客觀的方式去應對。跳脫出自己的框架,去審視一段關係,去看看自己,看看對方,覺知傷害我們的人,原來在更狠的傷害自己,慈悲就更容易從心裏發芽。」

李博士與我們分享了一個他剛返回香港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剛回港時,我非常不習慣,覺得香港人喜歡投訴,也不友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冷漠,與美國加州的文化很不一樣,因此不開心了很久。後來我學會了一個方法,就是每日上班搭地鐵時,跟自己說:你眼前的每個人都是菩薩。每日如此地練習後,我的心情真的有好轉起來,包容心也增長了不少。」

「我想,我們應該相信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都正走在成為菩薩的路上。我們要增長智慧,更好地發放慈悲,同時嘗試理解他人的痛苦,以及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痛苦。」李博士說。

 

佛法輔導終將走向世界

衍空法師曾說:「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苦,而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方法對治當代的苦。」李博士坦言自己一直有個疑問,為何全世界都在追捧西方心理輔導?難道我們東方幾千年文明,就沒有值得追捧的東西嗎?「直到遇見佛法,開宗明義就是『脫苦』,無數人受過佛法啟蒙,在我經歷人生低潮時,也是佛法幫助我尋回人生方向。所以我絕對相信,總有一天,佛法輔導可以和西方心理學分庭抗禮。」他充滿信心地說。

「西方心理學雖然十分成功,但畢竟源自西方,它所沿用的框架和信念具有較重的西方色彩。而佛法輔導,就如同在一個熟悉的世界,用熟悉的語言與大眾溝通,讓我們更加有歸屬感。」訪問尾聲,李博士坦誠地說:「以前的自我執着比較多,總認為自己要做出成績,要非常成功才能影響他人。現在年紀漸長,慢慢成熟了,發現其實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就會影響及啟發到旁人,形成一個逐步擴大的正能量圈子,吸引更多人學習佛法,相倚為強,共同去減少世間的痛苦。」


配合時代的心藥

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

 

559

 

作為香港首間結合佛法和專業輔導的中心,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提供接近一萬一千人次的服務。中心主管嚴穗華博士(Jennifer)認為,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問題,「有佛法就有辦法」。她希望將來有更多人士加入推動佛法心靈輔導的行列,讓輔導專業百花齊放。

 

耕細作漸見成果

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的服務,對《温暖人間》的讀者而言,有份熟悉的感覺。成立初期,中心的社工便開始為本刊專欄〈佛陀當社工〉供稿,至今已有數年光景。讀者可以細讀一篇篇受助者的故事,與故事主人翁同喜同悲,偶爾還會看到自己情緒的影子!在故事的終結,輔導員以佛法智慧啟迪心靈,不僅令人釋懷,還能看到出路,這些都是佛法和專業輔導連結的成果。所以,Jennifer很感恩能夠有這個空間,讓他們分享佛法心靈輔導的工作。「有很多讀者看完我們的文章,都得到領悟,滋養心靈,間接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很希望他們能從中認識佛法的智慧,自我療癒,離苦得樂。有些讀者看完專欄故事後,覺得跟自己的遭遇相似,便打電話來中心求助。過去幾年,有15%的來訪者,都是閱讀過《温暖人間》後,聯絡我們的。」

回想中心成立之初,Jennifer帶點戰戰兢兢,畢竟當時大眾對佛法心靈輔導的認識不多。經過一步一腳印走過來,今天中心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從最初只有三名社工和一位文職同事,現已增至十四位同事,每年接收超過三百五十個新個案。「很感謝基金會的支持,以及法師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五年前,很多人認為把佛法與輔導融合起來有困難,但通過我們不斷探索,配合實際經驗,中心的聲望慢慢建立起來。至於成效,我們也有數據支持,輔導效果的持續性,相對其他的輔導方式深遠。與五年前相比,現時中心的服務已得到社會、社福界的認同。當然,我們仍然有進步的空間,可以做得更好。」Jennifer說,「中心一直以『以心療心,悲智圓融』為長遠目標,我們朝着這個方向做,挫折是不會令我們懷疑佛法心靈輔導的價值!」Jennifer堅定地說。就如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善巧引導  以佛法解開心結

「四聖諦」中的苦、集、滅、道是佛法的根本。佛陀指出,滅除痛苦猶如治病,我們必須先知苦,然後才能夠離苦。而佛法心靈輔導,就是幫助我們了解痛苦和煩惱生起的原因,從根源入手,改變自己。憑着多年的經驗,Jennifer指出,大部分求助者的痛苦或情緒困擾,都離不開執着、放不下等原因,以及背後的無明與貪嗔癡。「思維、行為、情緒,三者是互為影響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原因,我們會用緣起法則、四聖諦等,幫求助者認清事物的真相,了解是什麼令他感到痛苦的苦因?五蘊在痛苦之下,是如何運作的?當他們建立正見後,才可以改變自己的心,然後行為就會隨之而改變。人生路上,總有迷失的時候,無論遇到任何問題,只要有心去幫助自己,願意踏出第一步,一定會有出路的。」

Jennifer擁有豐富的專業輔導經驗,曾在大學及不同的社福機構任職。實踐的經驗讓她看到,相較一般專業心理輔導,佛法心靈輔導最不同的地方,是以佛法智慧幫助來訪者;輔導員則以一個開放、平靜而理解的心,用陪伴、同行的角色,跟來訪者一起走這條路,希望幫助對方離苦得樂、心安自在。Jennifer強調:「我們的重點是做好佛法心靈輔導,至於輔導員是否佛教徒,不是優先考慮的。不過,我們的社工和輔導員,都必須具備相關的佛學知識。」中心的社工同事,每兩月就會一起分享佛法心靈輔導的經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近年,無宗教背景的求助者,有上升趨勢,部分因他們對佛法有興趣,部分因感到其他的輔導方法效果不顯著,所以嘗試另尋方法去幫自己。因此,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講佛法,而是善巧地把佛法智慧融入輔導。例如:社工會避免過早用『太執着』這些佛法名相,而是運用日常語言,譬如『太在乎』,把這些名相所含藏的智慧表達出來,以幫助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痛苦之因,從而離苦。」

 

改下「第二枝箭」  重整生命意義

具體而言,中心會運用什麼技巧,把佛法融入輔導,以幫助來訪者呢?Jennifer指出,佛教有八萬四千種法門,禪修、靜心練習等等都會用到。「我們會用『心靈綠州練習』、抄經、五感體驗、靜心練習等,幫助他們平靜情緒;在禪修方面,則有行禪、坐禪、慈心禪等不同的方式,還有自我關顧練習等等。來訪者都表示,這些訓練對改善情緒有很大幫助。」除了以上的方法,寧靜、舒適的環境,亦有助來訪者平靜心神。雖然中心位於筲箕灣鬧市之中,但內裏的設計,會着重為來訪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以輔導室的設計而言,裏面溫馨而貼心的裝置及擺設,確實讓人能自在安心,放下煩憂。中心更設有一精緻佛壇,供來訪者禮佛參拜,收攝身心。

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自成立以來,就把衍空法師提出的「正法治療」(Dharma therapy)落實在輔導服務之中。Jennifer表示,五年過去,這套輔導模式已運用得漸趨純熟。問到如何在輔導過程中具體落實呢?她用佛陀的「兩枝箭」故事為例來說明︰「有位女士的兒子在外國留學,大學畢業後去瑞典旅行,怎料因為交通意外而喪生。她無法接受兒子的死亡,覺得很內疚,自責為什麼要讓兒子去瑞典,又經常責問自己『是否前世做錯了什麼事?』當時,她一講起這件事就不停地哭,也無法跟丈夫好好溝通。面對這位女士的個案,我們首先聆聽她的痛苦,感受她有什麼需要?『第一枝箭』是說,事情已經發生了,現實無法改變;『第二枝箭』是指,她自己怎樣看待這件已發生的事情?而在這一點上,她是可以去改變的。」

過程中,輔導員先幫這位女士疏導情緒,令她體會人生的無常。「例如,我們會問她:『人生中你試過有哪些事情是不能掌控的?』我們會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讓她明白世間有很多事情,是不由我們控制的。另外,我們會用緣起法則,與她一起分析,有什麼因緣促成這件事的發生?例如:意外當天的天氣狀況、負責駕駛者的狀態等,讓她明白及體會佛陀所講的『因緣和合』,幫助她開闊看問題的視域,慢慢提升智慧。」

經過一年半的時間,那位女士終於能夠釋懷,她懂得如何面對失去兒子後的生活,以及怎樣修補與丈夫的關係。「雖然每逢大時大節,她的情緒都會受到牽動,但她不再執着去問『為什麼?』不過,在生活中她仍需要學習、沉澱,用禪修幫助自己平復情緒。」Jennifer強調,希望令來訪者明白,他們尋訪中心、接受服務,其實就已經「改變」並踏出了第一步。而在輔導的開展過程中,求助者在明白苦因之後,將能提升他們離苦的信心。「我們不可以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佛法心靈輔導是可以幫助我們,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

 

堅守使命  同願同行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心靈輔導,以尊重知識的現代態度,透過佛法智慧,配合社工專業的知識和輔導技巧,為現代人提供一帖有效的心藥。佛法心靈輔導現在仍是一棵幼苗,需要社會大眾以及同行的努力,一起灌溉,才能繼續茁壯成長,成為一棵參天大樹,為我們的心靈護航。「我希望令更多人認識佛法心靈輔導,此輔導形式目前仍有進步的空間,希望將來可以發展得更加好,有更多人加入佛法心靈輔導的行列。」

五年下來,陪伴着無數來訪者走過知苦、離苦的道路,Jennifer有什麼深切體會?「對於『吃苦』,我有了比較深刻的體驗。大部分受助人,都是在『吃苦』,但佛陀說人生來本就是『苦』的。早前,我看了聖嚴法師的傳記電影《本來面目》,法師在五十歲之前,都是活在戰爭、貧困、失敗和挫折之中。在美國弘法的時候,很多時都過着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乃至回到台灣,在某方面來看,他仍然過着『苦』的日子。但他重申︰『要做好一個出家人的角色』,並時刻掛念着如何把佛教中興、現代化,把一般人過去心目中『只來祈福』的寺廟,變成提高人們生命價值的道場。作為中心主管,要面對很大的挑戰,我雖沒有高僧大德的能力,但仍然希望以社工的精神,用如小鴨般的步履繼續向前走,達致生命影響生命。」

 

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

559

查詢︰3162 6388

 

網址︰http://tszshanbscc.org/

 

先平靜自己才能令別人平靜

559

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的同事,每天早上都會一起做早課,內容包括誦《心經》、禪修、回向等。Jennifer認為這樣的共修,對他們的心靈輔導工作非常重要,因為可以令社工同事在接見來訪者前,滋潤心靈。「先平靜自己,才能令別人平靜。」她說早課也是個人修行的其中一部分,使他們的心境平和、頭腦清晰、心靈更健康,從而能夠提供高質素的輔導服務。

另外,中心的同事也會一起上佛學班,學習佛法。Jennifer表示,雖然部分同事並非佛教徒,但他們必須對佛學有基本認識,了解如何從佛法角度幫助來訪者知苦、離苦,才能做到把佛法融入心靈輔導之中。「除了基礎班外,部分同事更會報讀較高階的佛學碩士課程。這對我們自己都有幫助,除了在工作上可以發揮外,更需要透過精進的學習及平時的修習,把佛法融會貫通,深化經驗。」相信這亦是佛法心靈輔導員,跟一般心理輔導員的最大分別。

 


心病還需心藥醫

559

最近兩年,香港的環境有很大變化,加上疫情的影響,佛法心靈輔導如何配合需要?Jennifer表示,疫情加上社會環境的轉變,讓大家覺得很無力,出現「心病」的人確實增加了。另一方面,疫情也令大家更能體會到無常,而更希望尋求「心安與平安」,轉化內心,所以這也是一個令人反思的好時機。所謂「心藥」,就是能夠因應不同時間、環境,依然能夠發揮它最高的效用。「所以,我們運用佛法智慧的時候,要時刻保持對這些變化的察覺,在聆聽大家的痛苦時,納入即時出現的新社會因素去考慮,以幫助來訪者從另一角度,更理智、深入地看問題。佛法是歷久常新的,雖說是二千六百年前的配方,但它確實能藥到病除!」

在疫情下,輔導工作的難度,確實增加了。「主要是因為實地『面對面』做輔導及活動的機會減少了,要改用線上輔導及各種線上活動。希望這只是個權宜應變的方法,畢竟,面對面的交談,是比較有效的溝通方法。」

 


佛法輔導初體驗

放下才是放過自己

 

559

 

Dawn離婚二十年,前夫影像卻每天在腦海中浮現,因而飽受情緒折磨。她開始憶述:「我四十歲離婚,今年六十二歲了,可是還放不低,當時丈夫的不忠對我的打擊很大,及後經濟和健康更相繼出現問題。」Dawn的前夫當時往返內地工作,其後有了第三者,初時Dawn還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千方百計想方法補救,可是丈夫越來越變本加厲,她明白到若然繼續下去,只會更加痛苦,最終決定選擇放手。

名義上是分開了,可是傷痛卻足足纏繞了她廿載。Dawn經常會發噩夢,每次都緊張得咬牙切齒,嚴重到連牙齒都磨裂。「我夢見前夫和他的家人不停的指責我,我在睡夢中狂哭!有時我明知道是在做夢,但仍是哭得很厲害,唯有迫自己醒!如是者每天沉淪在痛苦當中。」最困擾Dawn的,是她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恨前夫,還是依然很愛他?「離婚初期,我每晚放工回家,就對着四面牆飆淚,女兒過了澳洲讀書,只剩下我一個人面對,加上當時身體有病,需要做手術,身心都撐得很辛苦。」其後她患上抑鬱症,看了一段時間精神科醫生,最終放棄繼續治療,因為費用昂貴;不過,她堅信可以用意志來克服病情。「我是佛教徒,不斷跟自己說:一定過得到!全靠信念來支撐自己。」然而,問題並沒有解決,她只是強行抑壓,所以,一旦有情景牽動,她的情緒便再次失控。

八年前Dawn再次崩潰,她想不起原因,只記得當時完全處理不到自己的生活,整個人徹底失控,很亂、很慌,總是無緣無故哭起來,在家煮東西又忘記熄火,十分危險。那時她的女兒已從澳洲回港,並結了婚,女兒請她搬過去一起住。「女兒幫我找精神科醫生,我再開始服藥,情緒稍為穩定。及至前年社會事件,因為與女婿的看法不一致,他迫我接受他的看法,我覺得很辛苦,於是再次崩潰,哭得天崩地裂,呼吸出現困難,終於要送往醫院打鎮靜劑。」情緒再次爆發,歸根究柢都是早年的心結尚未解開,Dawn知道長期吃藥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心病該找心藥去醫。

其後因緣下,Dawn得知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的服務,決定一試,認識了中心的竺姑娘。「我很想找出這麼多年對前夫放不下的原因,一定要弄清楚,不想到臨終仍帶着問題到下一期生命,也不想帶着驚恐離開,我要的是安靈的心,所以好想弄清楚。」竺姑娘細心聆聽她的情況,以佛法作藥方,Dawn的情緒穩定了不少,經疏導後,逐漸解開心結。「歸因究柢,問題都是在自己身上,以前太過責怪自己,以為是自己照顧得丈夫不夠好,現在明白事情沒有對與錯,一切只是緣盡,是因緣條件不足夠,當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後,我終於釋懷。」

既然一切也是因緣和合,何須執着,這個「良方」對Dawn來說很受用。如今她學會回到當下,凡事處之泰然,發生任何事也會從另一角度去看。「竺姑娘教我靜坐,每次靜坐時聽到敲磬聲,都感覺到久違了的安靜、舒服和喜悅,原來能夠一呼一吸,已經是很幸福的事。」

問及佛法輔導與一般心理輔導有何不同?「不一樣,佛法輔導講的是生命觀,令我明白宇宙萬物間的生、滅、緣、起、空性……」Dawn坦言這裏給予她很大的空間感。「中心環境十分舒適,社工很耐心聆聽,對佛法亦沒有hard sell,在適當時候才會把佛理從簡易角度帶出來,不過,任何輔導也好,受助者一定要對自己和別人誠實,開放自己,別人才可以幫到你。」

終於,找到了對前夫念念不忘的答案了嗎?Dawn淡然回應:「不需要找答案了,根本沒再需要證實什麼,過去了就任它過去,假如你發現自己還恨他,對自己沒好處;發現自己仍然好愛他,更加慘烈!何須再糾纏下去?我接受輔導的目的是希望病癒。很多人未能放下,於痛苦中輪迴,所以你自己是否想痊癒是最重要。」如今Dawn心念一轉,從牛角尖走出來,懂得感恩這刻擁有的一切,更對生死大事放輕鬆。「以前對死亡有些畏懼,如今人自在了,即使面對未知的疫情,也沒擔心,就算死都可以接受。」

最後,Dawn勉勵受情緒困擾的人,必須勇於踏出第一步,尋找專業人士協助。「我一直都不介意向人訴說出自己的故事,這樣可助己助人。有些人不願意說出來,因為怕被別人歧視或者輕視自己,你要勇敢面對,才有機會走出陰霾。」她語重心長地說。

 


學會隨順因緣

559

 

六十一歲的張女士,去年與女兒關係決裂,情緒一度跌入深淵。「自從女兒生了小孩之後,頭半年,都是我去她家裏幫她照顧BB,為了方便湊孫,自己連工作也辭掉,因為不想阿女那麼辛苦。其後朋友邀請我往日本旅行,我跟阿女請幾天假,誰料她用WhatsApp叫我以後不用再過去湊BB,更不接聽我的電話。」女兒這樣說,令張女士十分傷心,她最擔心是孫兒不再認得這位婆婆。張女士是離婚婦人,獨力湊大女兒,母女關係一直良好,女兒有什麼要求,她也不會say no,所以今次的事件對她打擊很大。

「那次之後,她沒再找我,以前每天也會通電話,現在是過時過節,她才會發個WhatsApp給我,我很心痛,為什麼她做錯了卻沒及時修補關係,一直拖着不肯面對。」張女士回憶說。其後因緣下,朋友帶她參觀慈山寺,當時她百無聊賴,瀏覽慈山寺的Facebook想找義工做,看見佛法心靈輔導中心的聯絡,於是便儘管去一試。「想做義工,你自己都要正面一點,要先醫好自己,才可以幫到人。」

張女士順利約見了中心的社工李姑娘,一踏入中心,已感到安心。李姑娘聆聽她的經歷後,先引導她放鬆自己,沉澱好心情,然後慢慢以佛法開解她。「李姑娘跟我說因緣和合,緣生緣散的道理,女兒結了婚,現在她的身份是別人的太太,所以未必完全是她主意,因為關係複雜了。」經過八節的輔導,張女士亦明白人要活在當下,隨順因緣,不要刻意強求,尤其要在別人身上強求更難。「我已經接受了,沒有主動找她,因為不知會否騷擾她,領悟到每一個人的生命不知何時終結,剩下自己也要一個人活,一個人生活也可以很豐盛,現在我報讀了英文,又報了其他興趣班,亦認識了一群行山的朋友,感恩這裏開解了自己好多。」

然而,血濃於水,張女士坦言掛念着女兒,尤其是疫情關係,都不知會否再有機會見面。「如果她覺得與我相處有壓力,作為阿媽,就放過她吧!我已習慣不再去想這件事了,此刻可能自己與孫兒的緣分較少,難保十年後緣分再來,一切都要條件配合,盡了本份,責任完了就算。」

那麼來了接受輔導,最大改變是什麼?「人確是放下不少,當然每個媽媽都希望子女在身邊,沒有也沒辦法,只可控制自己心境,既然緣分未到,這一刻不如放下,先做其他令自己舒服自在的事,一切隨緣。」輔導的其中一節,社工會給輔導者抽選寫了「八苦」的卡紙,然後再加以解釋,輕鬆滲入佛理。「李姑娘向我解釋苦的來源,什麼是八苦?什麼是貪嗔癡?讓我理解到每人的追求都不同,未必人人想追求的事情都如願,我如是,女兒也如是,每人都有求不得的東西,所以是公平的,沒可能事事順利。」

對於佛法,張女士如今更有重新觀感,「原來佛法有很多真理,都可以套用在人生旅程上,只要轉個念,你就可以開心過每一日,在宇宙萬物裏,人只是其中一粒細沙,只須做好本份,何須執着強求。現在學會聆聽自己的心,以前別人叫我幫手,即使自己多累、多不願意,也不會say no,現在學會拒絕了。此外,現在覺得整個人開心了,一樹一木也很美麗,感恩天地萬物,我明白人要活得有價值。」

 


改變思維模式使心安平安

559

 

Yvonne本身是佛教徒,已經皈依,之前曾經上過佛學班,有一些基礎的佛學知識,2020年初,她的情緒受到困擾,於是想找專業人士幫助,偶然的機會下,她在Facebook見到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的服務,就決定留言查詢。「見到是慈山寺,覺得信得過(笑),希望可以找到一條出路給自己。」

是什麼原因令她情緒受困呢?「工作、身體各方面都有,覺得有很多事迫着自己。工作上感到很大壓力,身體方面有胃痛、又失眠,不知道怎樣解決。我經常覺得很不開心、抑鬱,會無緣無故哭,又會發很大脾氣。雖然我辭了職,但仍然覺得不開心,而且不斷循環。」來中心接受佛法輔導之前,Yvonne曾經看過醫生,服用了大半年的藥物,亦有見過其他機構的心理學家,但仍然覺得沒用。「傳統的心理輔導模式比較被動,傾談完之後,就不知下一步應該怎樣走?但透過佛法輔導,我們可以比較主動地去改變思維模式,對往後的人生沒有怨恨,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尋找到內心的平安,提供另一個學習渠道。當我們多想正面的事,做好自己,身邊的人都好像對自己好一點,可能是磁場的關係吧。(笑)」

Yvonne很感恩中心的竺姑娘耐心地跟她傾談,用淺白的字眼去解釋佛法。「社工很有心,我們彼此有交流。以前我很急躁,遇到困難就只會投訴,不懂面對,竺姑娘會從佛法角度引導我去思考,鼓勵我換個角度去看事情,不要經常想自己做得不好、遇到困難不要逃避。她讓我明白,任何事不會無緣無故發生,要找出根源。」

那麼接受輔導後,最大的改變是什麼?「現在少了埋怨、少了投訴,與家人的關係亦改善了,以前我很容易緊張,現在會想,除了自己外,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其他人呢?而且學懂不要重複想那些負面的事。」現在她認為每個困難都是學習的機會,當情緒不佳,她會念佛號,一早一晚也會靜坐。

Yvonne鼓勵情緒受困擾的朋友,遇到困難要跟人傾訴,找方法去幫自己,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令自己心安。「接受輔導不是負面的事,起碼代表你已經踏出了第一步。

 


知苦是改變的動力

559

今年四十八歲的Apple,一直以來都習慣把心事埋藏,無論開心、傷心,都不會跟人分享、傾訴,她形容這可能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很少機會讓我去表達自己的感受,長大以後,工作、感情方面遇到問題,我都不懂表達,覺得即使說出來,別人都不會明白,而且我亦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去傾訴。」

多年來大量情緒壓抑,令情緒影響身體,加上家族有癌症病史,2016年Apple確診第三期乳癌,她第一個反應是接納,然後覺得要向自己的身體道歉。「接到消息那刻,我正在戒毒院舍做義工。雖然我的姑姐和表妹都是因為癌症而逝世,但我覺得這個病,部分原因是我內心長期積壓太多不開心的事。」最後,Apple接受了八次化療,三十一次電療,以及乳房切割手術,身為基督徒的她,患病期間一直在戒毒院舍擔任全職工作。「我有照顧自己、好好生活,如果努力過後,仍然要離開也沒有辦法。」幾年下來,乳癌治好了,但她一直感到背痛,心跳急速,身體狀況告訴她,自己承受着壓力而不自知,她覺得是時間需要找人幫忙。「雖然我經常接觸大自然,去行山、跑步,但仍然感到痛苦,而且痛苦是不斷循環的。患乳癌的時候,令我知道是時候要表達自己了,所以我覺得這個病是來幫我的。」

「我有朋友從事輔導工作,知道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有免費的輔導服務,就鼓勵我來,於是我打電話預約,幾個月後便正式接受輔導。」2020年3月,Apple來到中心,認識了方姑娘,一共接受了十六次輔導,她形容每次來中心的心情都是十分期待的。「在方姑娘面前,我可以盡情表達,過程中有眼淚、有笑聲,我很信任她,她會很用心聆聽我的痛苦,幫助我建立信心,知道我是值得被愛的。有時我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但她跟我分析原因,知道事情並不是我所想那樣的。過程中她不會好刻意去講佛法,但有時會用經文去引證。」

Apple表示,佛法是她的恩人,接受完輔導後,她覺得自己比以前開心,更加認識自己。「方姑娘會與我一起研究苦因,令我對很多事情都能夠釋懷,知道事情發生了,就去處理它,懂得欣賞自己。」她笑言自己是個外表堅強,但內心脆弱的人,活到今天,終於懂得要「喊救命」,知道要適當地表達自己、開放自己。

疾病、情緒困擾,人人都有機會遇到,問到她有什麼說話想對同路人說?「我真心推薦中心的服務,大家不需要介意宗教,遇到問題,要勇敢面對自己,嘗試不同方法、尋求專業輔導,幫助自己成長。患病後,我沒有埋怨過,因為自己都要對身體負責任。癌細胞最怕你開心,所以我們要對自己好一點。人就是這樣,覺得痛的時候才會想去改變,患病其實都是給自己一個反思的機會。」Apple希望自己接受完輔導後,可以有新的發展。「目前我仍在休息,我會好好記着方姑娘的鼓勵和支持,以正能量繼續幫助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