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頓從「掃食」到素食

楊大偉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進行的全球疾病和健康報告顯示,暴飲暴食引致的疾病和死亡,在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排名中,已超越饑荒和營養不良,反映源於過量進食的醫療負擔正在急速上升。有參與是次研究的澳洲科學家直接指出 :「現在全球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疾病負擔,源頭已由吃得太少,漸變成是吃得太多。」這個諷刺的現象,在某些國家或早已出現,但在全球性的層面,今年還是有研究以來的第一次。

假如要找以上研究報告的最佳「代言人」,前美國總統克林頓應該是其中一位。克林頓當年是海內外馳名的「掃食」者,國際級的「食物焚化爐」,鍾情漢堡快餐和垃圾食物,見識過他食量的人都以「驚人」來描述其進食的速度。面對其毫無節制的飲食習慣,克林頓的醫生一直想辦法要他減肥和注重健康,但他一直不放在心上,直到卸任後四年的 2004 ,當年才五十八歲的他,突然因心臟問題入院,要靠做搭橋手術才逃過一劫。繼續暴飲暴食的他在 2010 年再次需要進行心臟手術,醫生跟他說其心臟問題本來已有家族遺傳,加上他糟透的飲食習慣,若再不減少血管內脂肪的堆積,心臟再出事只是時間問題。

兩度踏進鬼門關的克林頓,終於如夢初醒,發現過往的飲食習慣根本就是拿性命「來玩俄羅斯輪盤」。這時他終於做了徹底改變的決定,在營養專家和膳食顧問的指引下,正式由「掃食」轉成素食,除了只吃蔬菜、水果、豆類等食物外,還幾乎滴油不沾。結果在短短數月,克林頓的體重下降二十多磅,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臟情況明顯好轉,精力更比以前充沛。

2011 年,克林頓獲得美國善待動物組織授予「年度人物」稱號,以表彰他用其影響力去宣傳素食對健康的好處。由於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以至癌症等疾病無不和飲食有關,為防止年輕的「掃食」者重蹈他病從口入的覆轍,克林頓努力將他飲食上所得到的教訓宣揚給下一代,其中包括在學校推廣素食運動。他以「明知撞向冰山,當然要及早改變航行方向」來形容奉行素食對地球和個人健康的迫切性。

就港人而言,筆者早前的文章已曾提出過,香港的人均肉食消耗量竟在國際排名第 一,三十歲剛出頭便有「三高 」的人越來越普遍,因此 Green Monday 鼓勵大家每周至少一天茹素,並非如一些人以為是口福上的「犧牲」,而是絕對有實際需要,否則以港人長年累月打邊爐、飲宴和自助餐式的「掃食」,遲早會像克林頓般付出健康的代價。況且當全球有數以億計的人還是陷於饑荒時,我們的健康問題卻是來自超重和無節制的飲食,單是這一點,已值得我們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