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佛教義學校歌

家宙

1931年,何張蓮覺居士創辦寶覺義學,雖然不是本港首間佛教義學,卻有重要意義。

在此前,她與南京的靄亭法師結識,深受其道風感召,發願弘法利生。由於張蓮覺居士受過良好教育,見識廣博,加上何東家族的關係,能掌握中港社會的發展脈搏,有感本港教育制度不足,尤其對女子教育不甚關注,於是自資創辦義學。看看寶覺校歌:

「莊嚴燦爛覺苑中,我校矯然立。
 同學奮志須及時,勇猛向前進。
 利己利人尚力行,慈悲博愛並。
 改造社會渡人群,我輩應努力。
 寶覺寶覺諸同學,求學宜勤惕。
 當知國家興與亡,人人都有責。
 宏宣佛法賴英才,涵養真美德。
 努力愛校愛中華,富強從此奠。」

義學以「慈悲博愛」為校訓,請得靄亭法師譜撰校歌。其中題到「改造社會渡人群」以至「當知國家興與亡」都是我輩的責任,直接反映了張蓮覺辦學的理想:不特救濟眼前的貧苦兒童,更注重為社會、國家以至佛教的長遠發展而栽培英才,從根本上推動前進。事實上,寶覺學校辦學逾八十年,是本地最悠久的佛教學校,至今仍傳承這項教育理念是難能可貴的。

至於戰後的佛教教育,首推慈祥法師創辦的大光義學。

435

大光義學的課室

重光初期,社會大眾急需救濟,但物資極其缺乏,佛教寺院亦無例外,因此亦難以復元。儘管如此,佛弟子本着慈悲平等的宗教情懷,環境雖然艱難,亦盡力向孤苦貧民施以援手。1945年冬,慈祥法師有感學童飽歷戰火,家園破碎,身心受創,不忍他們再流連街頭,誤耗光陰,影響前途,於是自資開闢祖堂作為校舍,藉此傳授知識及弘揚佛法,讓學童的身心都得到照顧。

義學草創之初,無甚資源,幸得三位居士協助,擔任義務老師,一切因陋就簡,義學就這樣運作起來。當時收生五十餘人,亦有幾位孤兒,所有教學開支皆由大光園一力承擔,負擔極為沉重。為幫補開支,園方在後山設置蜂場及果園花圃,課餘安排同學打理,收成之後則送市場買賣,其時的艱苦生活可以想像。

不過,回想與戰時的情況,大光義學成為貧童的安樂窩,誠如校歌的歌詞:「我校好,我校好,綠水青山四面繞。勤讀書,禮三寶,師長力指導。了達佛陀真教義,廣度眾生無量數。我校好,我校好,大光我校真正好。」短短幾句,顯映了慈祥法師的辦學宗旨與悲願,並為師生們提供了「真正好」的安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