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iBanker 教你幸福投資法

何三
Steve Ng,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吳志軒(Ernest)應該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出生於中等家庭,自小發奮讀書,在英皇書院畢業,獲取獎學金往芝加哥大學讀經濟,回港後加入著名投資銀行(iBank)摩根士丹利工作,任職高層,後來從事資產管理工作,達到一般人的成功指標!

但,這是否真正幸福?

 

反思 幸福的意義

在Google搜尋「什麼是幸福」?幾十頁的解釋立即彈出來。似乎,每個解釋都沒有把幸福與金錢聯成一線!股神巴菲特也曾說過:金錢不等於幸福,這些體悟,近年吳志軒(Ernest)也深深感受到。去年他離開這個常人羨慕的行業,全身投入東蓮覺苑擔任行政總監,從爭名逐利的金融市場,抽身轉到淨化人心的佛教團體,難免令人好奇。

對於別人的好奇,一貫溫文儒雅的Ernest笑着表示:「從前自己也是跟隨主流價值觀走,讀好書,找份好工,以為這就是幸福!」可是什麼是自己需要的?「投行是一份好工,但日夜顛倒的工作時間,漸漸地感到人生失去重心。」日復日也在做一樣的工作,他開始質疑生活的意義,對未來感到迷惘。

Ernest在佛教家庭長大,從小媽媽就叫他背誦《心經》,那時不知道經文說什麼,生命卻因此與佛教聯結。「中學時期,師兄Martin是香港大學佛學會的幹事,是他介紹我認識衍空法師的,好記得當時與法師吃飯,急不及待就問他:『究竟什麼是空?』」當時Ernest只有18歲,當然並不明白法師說什麼,之後在衍空法師接引下,Ernest在聖一老和尚座下皈依三寶,成為真正佛教徒。

後來因為忙於工作,Ernest忘卻佛法的修習,直至他發現自己活得像機械人,開始對生活失去方向和熱情,他忽然記起佛學,決定重新打開這道門,「2005年公餘報讀香港大學佛學碩士課程,之後參與校友會工作,參與跟佛法相關項目的時間越來越多。」佛教說因緣成熟,因緣具足,事物就會出現。「完成了研究佛學跟經濟相關的哲學博士論文之後,我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參與義務弘法的工作,在資產管理的工作外亦為港大佛學研究中心開設本科生『佛學經濟學』課程。2017年東蓮覺苑的行政總監計劃退休,衍空法師問我有沒有興趣面試,我覺得如果董事會認為我是合適人選,讓我有機會善用過去工作的經驗參與佛教的推廣,會是一個很難得的因緣。十多年前在東蓮覺苑求授瑜伽菩薩戒,因緣不可思議,發的願、結的緣,就會跟着這軌跡一直走下去,這個過渡其實比旁人想像中合理。」

中學時期有幸聽到衍空法師開示,Ernest一直感恩得到法師在佛法、學術和人生上的啟發和教導。

 

人生什麼最重要

放棄金融名利場,收入少了,有掙扎過嗎?「這方面我沒有想太多,大前提是不要影響家人的生活便好。其實做每件事也有代價,你想賺多些錢就要犧牲精神、健康、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多時我們只看眼前的回報,沒去多想什麼才是對自己重要的?現在對我來說,能夠多些參與佛法的推廣就是回報。佛教說財富是資糧,而資糧包括很多東西。衍空法師建議我們反思人的一生,是否需要有意義?是有意義活得開心?還是沒意義會活得開心?有意義的話,又是什麼意義?其實一切也是取捨。」離開舒適圈(comfort zone),聽從內心的聲音,其實用心實踐自己的人生目標才最重要。

主流社會衡量成功與失敗的標準,就是金錢,有錢等於快樂,所以年輕一代尋找工作的着眼點,往往以薪金掛帥,可是為了賺錢,很多事都要放棄。Ernest是過來人。「我們要明白,整個財富組合不只是賺錢,還包括家庭、健康、事業、愛情、親人和宗教文化生活各方面,所以你是整個portfolio去審視,究竟你想投資在哪一方面?另外,還要投資自己的心。究竟有沒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所謂的幸福其實由很多東西組成,是否一定有樓才幸福美滿?有時簡單都很幸福,但怎樣去平衡?值得大家思考。所以我現在公餘的教學、分享和研究,都是希望鼓勵大家以佛法角度去重新為經濟、投資和財富的選擇定位。」

去年五月,Ernest開始擔任東蓮覺苑的行政總監,負責管理行政團隊護持法師,協助推動苑內外教育、弘法、文教、保育各方面的活動。「東蓮覺苑有八十多年歷史,建築物本身是香港珍貴的法定古蹟,過去的人和事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自上任以來,最令我獲益良多的是學習耐心聆聽,承先啓後同心合力向同一目標出發。苑內各位都是有心人,如何協調團隊的想法,好好溝通,做好一件事?另外,如何切合現今社會大眾對慈善團體的期望也是重要的任務。」Ernest在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方面擁有超過十五年經驗,他希望可以幫助理順內部的一些運作流程,加強團隊的默契。

從以前工作的商業機構到現在的慈善團體,Ernest感到更大的滿足感。「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曾講解如何發起廣大的心而不間斷。因為我們一剎那受感動發心很容易,可是很快就熄滅了,或者有些團體在某一刻將大家鼓動了,卻無法持續。所以如何發心、練心、守心,成就廣大心很重要。推而廣之,幫到自己也幫到別人。」

在芝加哥大學苦讀三年完成學士、碩士課程,深受大學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影響和校長Hugo Sonnenschein攝於畢業禮。

 

因緣投資法

必須明白因緣定律。當市場很熱時,很多時我們會認為那是合理的,而不會說是「賺突」了。學佛令自己更謙卑,明白花開花落,有生就有滅,有升必有跌。股市上升本身是由人的心去操縱的,因為貪,想賺多些,如果升市由貪推動,最後就會因為恐懼而離場。有些人貪但輸得起,若輸不起就不要參與。其實好多事也是如此,例如對人生各種各樣的渴求,如果真的行不通,你就要輸得起,止蝕離場,發展其他方向。工作亦如是,如果將所有時間心思都放在工作,一旦不如意就很大打擊,佛法正好提供不同角度讓你思考。

職場求生秘訣

對於新一代的培訓,Ernest同樣關注,他先後在多間大學和LCS擔任導師。社會變得太快,有些年輕人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或者不知如何抉擇。「例如電腦行業今日大熱,幾年後可能不再流行,我覺得最重要是培養「核心能力」,幫助適應轉變逢凶化吉。例如我從投行轉到慈善團體工作,有一些核心能力可以幫助跨界,核心能力指的可以是對事物的理解力,對一些情況的分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對自己和他人內心的了解及理解等等。這些都是跨越行業界別的核心能力。」

Ernest感恩有因緣接觸佛法,坦言對自己的幫助很大。「以前對得失看得比較重,形成很大壓力,情緒容易波動,可是你發脾氣,對自己、對事情都沒有幫助。現在我也有練習禪修,漸漸提升了覺知,起碼知道累就休息,就是這樣。只專注做好當下,事情做完就放下。」

如今,Ernest清楚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做人不要太計較,因緣是否成就不由你一人作主。正如衍空法師說『依願隨緣』,目標要明確、方向要清晰,但沿路上因緣是好是壞,都要敢於面對、樂意接受。

過去數年Ernest積極在多間大學和LCS擔任導師,培育未來的領袖,深信生命影響生命,期望開啟青年人的無限潛能。

 

關於投資

人生都關乎取捨。不管是經濟生活還是人生,關鍵是你用什麼方式抉擇?貪嗔癡影響心識,令人生煩惱。你不開心,佛教就用戒定慧去對治,戒是要有紀律,投資紀律是什麼?不認識不要買,不認識也買就是搏;只投資一些你認識的,例如你不清楚石油公司的運作就不要買;如果你真是要買,還要看看現在付出的價格是否合理?市盈率的股價高低,如果你也不認識,就不要孤注一擲,要分散投資,長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