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上村 2012 年 6 月 19 日
坐在這裏,我聽到下雨的聲音。 我覺知我 和我的僧團同在,享受着此時此刻。 在正念當 中,這是快樂的一刻。
非思維(non-thinking)是禪修的成功秘 訣。 當思維浮現,接觸對象時的第一印象便失 去了,你就失去了活在此時此刻的機會,失去 了跟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環境的連結。 反之, 當你覺知自己所接觸和感受的,就能觸及身體 和環境裏,讓我們得到滋潤和療癒的生理和心 理因素。
如理作意
在一切心所( 心理活動 )中都普遍生起的 心識功能,共有五種,稱為五遍行心所。
第 一 個 心 所 是「觸」(touch,sparśa)。 當眼與外境接觸,便生起眼識。 眼識始於觸。 除了「觸」, 自身之外的一切心所都要依觸為 緣才能生起,因此說觸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動產 生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感覺器官( 根 )和外境 ( 境 )帶來心識( 識 ),當三者和合時,產生 了分別和變異,觸心所也就產生了。
跟隨的心所是「受」(feeling, vedanā), 即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捨受。
第 三 個 心 所 是「作 意 」(attention, manasikāra)。 作意有注意、留意的作用。 當引磬者作半引磬時,大家便會把注意力放在 磬聲上。 這就是作意。 同一時間可能會有多於 一個的對境,三個、四個或十幾個,但是我們 可以自由選擇把注意力放在其中一個境上。
正念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它會把 你的心念帶到磬聲,而不是在其他聲音上。 吸 進來,呼出去,把注意專注於磬聲。 聽着磬聲 專注會升起,幫助你平靜身心。 這樣的關注, 在性質上是良好的。 是恰當的注意,即是把 注意力放在善、有利益的事情上。 一個好的 修行者總是作出恰當的注意。 梵文是 yoniso manasikāra ( 如理作意 )。
但我們把注意放在不善的事情時,這就是 不如理作意。 作為一個好的修行者,正念幫助 我們把注意力專注於有利益的對象,而這是可 以在「觸」的前或後發生。 在接觸後,你可能 覺知這是不好的對象,所以把專注轉移到其他 對象去。 有意識就有五遍行心所,它們互相關係着,更相隨順,想法也因此而起。
正念轉化一切
有一次我們在加州舉行禪修營時,附近發生了山火。 我們一邊坐禪、行禪,一邊聽着直升機的聲音。 如果你經歷過戰爭,像越戰,直升機的聲音會 令你聯想到步槍、炸彈與死亡,因而這不是樂的感受。 當然那時我們不能避免那個聲音,因此我們選 擇用正念去聆聽。 在正念中,我們告訴自己,這是 在救火的直升機而不是在戰爭中作的直升機。 利用 正念,我們把苦受轉化成樂受、感恩的心。 正念能夠把一切都轉化成善業。
當樂受升起,你停止一切思想,而只是覺察於 感受。 就好像當你赤腳走在沙灘上,感受沙在你腳 趾的感覺。 如果你能夠不打妄念的話,在沙灘行走 可以非常快樂。
第四個心所是「想」(perception, saṃjñā)。 你接觸什麼,感受到什麼,心裏會想到一些名相, 比如:花。這是我們對於所感受的對象的概念。這 個時候,你需要把正念帶到「想」當中,因為這個 概念可能是錯的,像誤把繩看為蛇。 錯誤的想法會 引起恐懼、憤怒、煩躁等等。 正念有助於避免生起 錯誤想法的生起。 在「想」和「受」的過程中,正 念的介入非常重要。
第五個心所是「思」(volition, cetanā),決心、 動機的意思。 你對於接觸的對象已有一定的概念、 想法和看法,接着便要決定擁有或拒絕它。 接受或 拒絕是一個決定、一個動機。
開拓全新神經通路
「五遍行心所」密不可分。 它們形成一條可 以帶來苦或樂的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 大腦有很多我們習慣用的神經通路:當你接觸一些 東西,這些習慣會觸發特定的感覺,例如憤怒。 當 你常常走這條通路便會形成一種習慣,一個帶來痛 苦的習慣。 如果有正念的介入,可以把這條通路抹 去,開展一條帶來理解和幸福的通路。
當你去拿一片蛋糕時,因為你懂得正念,你的 覺知會問「我為什麼要拿這片蛋糕?我並不餓啊。」 可能因為擔憂、焦慮、煩躁,所以找東西吃,希 望可以藉着吃蛋糕,忘記煩腦。 慢慢便形成一個習 慣,因為它已在大腦裏形成一條神經通路。 一個修行人如果不想再重複這帶來痛苦的習慣,便應把這 些神經通路改變。 應該讓正念和定介入,這樣便不 會再成為這些苦的受害者。
當你參與一個分享,有機會跟別人講關於自己 的痛苦,可以用一個讓你繼續痛苦的方式去分享, 或選擇其他方式。 同修都在用心聆聽,幫助你去面 對、處理及擁抱痛苦,從而達到轉化和療癒。 在講 話時,可以利用正念和定分享。 你的講話會有所改 變,分享後會發現痛苦也減小了。 否則如果用以前 的方式,那只是在重複排演過去的痛苦。
隨着正念和定介入「想」的過程,一條不會導 致痛苦的神經通路便形成,它能帶來理解與慈悲, 幸福和療癒。 作為一個好的修行者,你懂得在大 腦裏開拓新的神經通路。 大腦有神經可塑性的能力 (neural plasticity), 可以被改變。 舊的神經通道 會消失,新的會出現,這樣我們就能達到幸福與慈 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