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大佛的故事

家宙

天壇大佛開光剪綵盛況(右邊尖頂為法華塔)

1930年,寶蓮寺的紀修老和尚退居,推舉屯門如是住的筏可和尚繼任。筏公感念昔日與紀公的一番因緣,慨然允諾,盡心經營。除了興修殿閣,又訂定每年法會行事,道風日漸遠播。

1934年,筏公開講《法華經》,其時搜得經本七卷。當經會圓滿後,特於寺前木魚峰修建經塔一座,珍藏該套《法華經》本,紀念因緣,亦供善信隨喜參禮。相傳某夜,該塔發出金光,璀璨莊嚴,常住目睹,皆驚嘆不可思議。筏公亦暗自思索:此峰靈氣郁秀,千佛護持,來日必定花開見佛,永鎮山門。

時至六十年代,寶蓮寺的法師經常出席國際佛教會議,曾參訪東亞各國,親身目睹各地的大型佛像,無比莊嚴,甚為嚮往,由此引發建造大佛的構想。其時,又從古代皇帝在北京天壇祭天的禮儀中得到啟發,意欲仿照天壇基座模式建造大佛,名為天壇大佛,供善信市民朝禮瞻仰。

1970年,寶蓮寺新殿落成開光,關祖堯爵士在典禮致辭時透露:「寶蓮寺將在寺前興建天壇大佛一尊,將與日本之鎌倉大佛、台灣之彰化大佛,在遠東上鼎足而三,誠為舉世佳話。」但因大佛工程牽涉極廣,仍在研議階段。兩年後,寺方藉着港督麥理浩訪問寶蓮寺的機會,表達了籌建大佛的願望。未幾,即獲政經工商各界支持,而港府亦以最低地價,將木魚峰地土售予寺方,為大佛工程邁出最重要的一步。

寺方隨即向政府部門申請工程批文,同時着手設計圖則和施工方案。最初,本以鋼筋水泥建造佛身,但八易草稿仍無法解決施工的阻難,於是又重新規劃,擾攘十二年,最終落實以青銅片建造。由於工程費用龐大,寺院獨力難支,幸賴社會各界襄助,文教界和演藝人士亦各隨願力,組辦「海會雲來集藝演」、「名廚齋宴」和「名家書畫展」等活動,既籌措經費,同時向市民宣揚建造大佛的意義。經過無數的難關,天壇大佛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落成開光。

撫今追昔,籌建大佛歷時二十五載,是世上首個利用現代科技方法營造的「科技大佛」,集古今宗教、科技、藝術精髓的結晶,當中投入的精神和資源,難以估量。大佛雖由佛教人士發起,卻是社會萬眾一心的成果,自落成以來,既是本港的重要地標,更是社會祥和安定的標誌。適值天壇大佛落成二十周年,特以此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