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歷史 當602歲故宮牽手香港

589
范夏娃
Steve Ng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特此鳴謝。

萬眾矚目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將在七月開幕,這座矗立於維港海濱的「新地標」自投入規劃以來,大眾就對之投以好奇的目光。如今開幕進入倒數階段,博物館計劃展出約九百多件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當中很多是國家一級文物,令人相當期待。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香港故宮」的前世今生,我們採訪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博士,請他談談這座「維港紅牆」的最新動態。

 


589

焦天龍博士簡介
現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中國考古與藝術史專家。焦博士分別獲北京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頒授學士及博士學位。他曾擔任美國丹佛美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中國部主任及研究員、香港海事博物館總館長、美國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並兼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兼職教授、廈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及山東大學客座教授。

 


當故宮紅牆遇上維港碧波

認識焦天龍博士,是在 2021年7月的香港書展。在那場名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展 —— 重新發掘故宮寶藏」的講座上,他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博士,共同向觀眾們揭開了「香港故宮」的神秘面紗。

在焦博士上台時,不知怎的,熒幕上的簡報突然以極快的速度翻動了十幾頁。正當大家面面相覷時,焦博士卻笑着說:「不試不知道,香港的速度就是快!」引得全場哄堂大笑,幽默地化解了這突發的小尷尬。而隨着講座以輕鬆的節奏層層深入,一張張靚麗的藏品照首次對外公開,現場觀眾無不發出陣陣驚歎。大家一方面被這些宮廷珍寶的瑰麗所震撼,另一方面,也為即將可以近距離看到國寶而興奮。

事實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後,中國境內的第三座帶「故宮」二字的博物館,別具歷史和文化意義。若從外觀上看,博物館整體建築靈感來自典雅的中國古代器物,線條簡潔,外形流暢,上寬下聚,頂虛底實。而中庭天花則以新穎手法,演繹宮殿屋頂的琉璃瓦圖案,遠看宛如竹簾,雅趣盎然。內部空間的設計,則體現了「陰陽平衡」、「剛柔並濟」的中國宇宙觀,既保留了香港現代化的都市特色,又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真是處處都透着心思。

若從結構規劃上看,博物館佔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總樓面面積約三萬平方米,共七層高,其中展廳面積約七千八百平方米。內部將設九個展覽廳,其中五個為專題展廳,展期為一年或以上,第一年主要介紹故宮的歷史文化。據焦博士透露,開幕展覽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涵蓋史前時代至清代,包括部分清代皇室的佛教藏品,不容錯過。

「這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借出藏品,並運往同一地點展出。在開幕展當中,我們將有六個展廳展出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除此之外,還會有巴黎羅浮宮的珍藏展出。同時,我們邀請了六位香港本地藝術家,要求他們提供含有故宮文物元素的全新創作,與故宮藏品進行藝術形式上的對話,相信會給觀眾們不少的驚喜。」焦博士說。足見此次展覽的份量之重,意義之深。

 

故宮館藏到底有多珍貴?

說起故宮,許多人都知道它在北京紫禁城,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明清兩代有二十四位皇帝曾在紫禁城居住,並在此發生了無數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重大事件。從 1925 年建院至今,故宮博物院走過了九十七個春秋,從最初的清室善後委員會到初創博物館,經歷了文物清點、寶物南遷、寶物回遷等艱難時刻,在無數「故宮人」的努力下,才呈現出如今這般具有綜合實力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也許看到這裏,你不禁要問:「去故宮就是想看歷史建築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少了宮殿與御花園,展覽還會好看嗎?」

這就不能不講講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了。目前全國共有近五千座博物館,共收藏國家珍貴文物四百零一萬件,其中故宮收藏有一百八十九萬件,佔全國珍貴文物的46%。藏品年代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囊括了中國古代及外國各地域的文明精華。如果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是金字塔型的藏品結構,塔尖是鎮館之寶和珍貴文物,腰身是一般文物,底層是待研究和待定級的資料,那麼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結構則完全相反,是「倒金字塔」式的例外。其中,90% 的文物是珍貴文物,9% 的文物是一般文物,而待研究資料僅佔1%,可以說幾乎件件都珍貴。而就在即將到來的七月,身處香港的大家便可以一睹其中九百多件珍貴藏品真容,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那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分館嗎?對於這個問題,焦博士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並不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分館,只是與對方有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博物館。而一流的博物館,一定是研究和策展並重的,要有學術深度。」而支撐起這份願景的,就是香港故宮的策展團隊,絕對稱得上臥虎藏龍。

「我們的團隊成員來自世界各地,相當年輕,我一不小心成了年紀最大的那個(笑)。所有的研究員、副研究員都擁有博士學位,接受過專業訓練及有着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當中有來自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美國西北大學、倫敦大學、日內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畢業生,基本上都是以中國歷史、考古學和中國藝術史專業為主。也因為如此國際化的組合,大家帶來不同的視野,互相交流,互相進步。但不論來自哪裏,我們都是被香港故宮背後的這份使命感所吸引,希望借助這個平台來研究和推廣中國文化、中國藝術,同時也和世界文明對話。」焦博士說。

而對於曾在美國多家著名博物館工作多年的焦博士來說,當初決定加入香港故宮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香港故宮是一個讓人十分振奮的項目,在它剛出現時,我就十分關注。這個項目不僅僅是建立一間博物館,同時也是給香港建立一張重要的展示中國文化的名片。所以整件事對我來講是很吸引的,心中也充滿了期待。」「我們大部分的同事,包括我在內,都是在疫情期間克服重重困難來到香港。許多人因此與家人分離,我自己也有一年多沒見過太太和孩子了,因此我很敬佩同事們,也很體諒他們。如今香港疫情再度嚴峻,讓許多人身心備受煎熬。但我始終相信希望在明天,光明一定能夠引導我們走出陰霾,看見真正的出路。」焦博士認真地說。

 

589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目前已陸續進行展廳裝修工作,五月則待北京故宮文物分批抵港,預計於七月如期開幕。

589

焦博士坦言一直以來與香港的緣分頗深,他於1996年首次因考古項目到訪香港,之後於2013年至2014年間擔任香港海事博物館總館長。此次來港就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他感到十分榮幸,並對團隊的未來充滿信心。


文化自信做好國寶守護者

而另一方面,隨着「逛博物館」日漸成為潮流,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增強,並以數字化、多元化的模式,積極地進入大眾生活圈。面對日益進步的科技與日漸龐雜的資訊,人們從網上獲取知識的範圍廣了,速度快了,似乎不再熱衷於「教科書式」的展覽,而更在意展覽中的「創意性」與「趣味性」。因此種種,如何在展覽中說好一個故事,便成為策展人肩上重要的擔子。

「近十幾年來,全球的博物館都在思考,怎麼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繼續向前?身為策展人,我們常常都會思考自己的角色是什麼?在不同的展覽中,我們的語氣應該是怎樣的?介紹展品的方式又可以怎樣創新?」焦博士說。「有一點我是很堅持的,那就是不能放低博物館的學術水準。每一位策展人都需要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得先把這個領域的材料透徹瞭解了,前沿課題都知道了,才能說好一個故事,辦好一個展覽。不能夠策展人、研究員自己都一知半解的,那這就會誤導觀眾,就不是高水準的展覽。」

為了讓大眾在看展覽時有更好的體驗,香港故宮特別製作了四十多個以多媒體方式介紹文物的項目,共同製作的夥伴包括本地科研機構和藝術家,期望令觀賞體驗更為多元、立體、生動。而在年輕人所關注的文創方面,焦博士表示,香港故宮將引進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日後也將與本地藝術家合作,努力創作出染上香港特色,又不失傳統文化內涵的新產品。「無論如何,我們的宗旨是推廣中國文化,這是博物館的定位,是不會改變也毋庸置疑的。博物館的使命不僅僅在於保存和展示歷史,更應該根植社區,連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大家真正地體驗藝術,與作品產生共鳴。

面對着即將步入六百零二歲的故宮,與即將誕生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毋庸置疑的是,故宮絕對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記載着曾經的輝煌;每一片文字底下都有一個鮮活的靈魂,訴說着動人的故事。正如焦博士所言,希望日後每一位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都能夠感受到文化遺產的厚重底蘊,感受到數字化展覽的生動,感受到每一位「故宮人」的用心與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