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南嘉楚寧波車去年以「 菩提心之正念 」為講題,
與大家探討當我們嘗試培養正念時所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並給予我們寶貴的開示。這次開示的焦點是菩薩行。
宗南嘉楚寧波車簡介:宗南聯合學佛會創辦人和精神導師。寧波車作為藏傳佛教中一位具有盛名的傳承持有者,亦是藏傳佛教最優秀的上師之一,他具有多種教證法之傳承,更獲美國哈佛大學頒發博士學位。
各位請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手不幸被箭所傷,你會如何反應?應該平靜下來,把箭取出?或是止血?其實這些都是應該做的。這個時候你不會去分析這支箭的長短,在哪個國家製造等等問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箭取出,醫好這傷才最重要。但要把箭取出是需要勇氣的,過程中會經歷痛楚及困難,為了避免承受更大的痛楚,你需要有智慧、知識及經驗,來把箭取出。除了勇氣、智慧,你亦必須專注及平靜心情,以務實的態度去處理。
在精神修持的領域裏,務實的態度同樣重要,不可以單憑盲信,不可以活在一個理論化的世界裏。縱使你不斷研究和分析,如果你不修持的話,仍是不會成功的。你如果純粹只有一個盲目的信心,也是不會有成就。所以要有務實的態度和平衡的取向,以冷靜的頭腦及温暖的心去修持,才能有所成就,這點非常重要。
菩提心或者開悟的發心,說的就是如何能有這種平衡的取向,要有冷靜的頭腦而不是盲目的信心,能夠了解如是因如是果,這不僅是智性上的認知,還要以温暖的心去實踐。
菩提心是以利他為基礎,不單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把他們從困苦中救拔出來,而去追求最究竟的證悟,這就是菩提發心。菩提或者開悟,就是清淨及圓滿,圓滿不是指一部分,而是完全具足一切功德,清淨就是遠離一切過患。
兩種潛能
菩提心是什麼?一種行為?一 種思想?其實我們的思想或者心是最接近開悟的,只要我們把當下的心轉化昇華到最終極的時候,就是菩提心。這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因為每個眾生都具有兩種潛能,一種是本具的潛能,另一種是開顯的潛能。
第一種潛能是我們與生俱來,本自具足的,因為無明緣故,令眾生經歷了很多苦受,這好比一個原本很富有的人,因為不知道祖先留下的金子藏在地下而到處乞討。同樣地,眾生因為不知道自性美善並具足一切功德,而於輪迴中經歷各種困難及痛苦。眾生的本性是美善的,有很多表徵可以看得出來,雖然我們不了解事物的實相,但可以透過相關的徵兆;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從果去推因,比如說你看到山上有煙,就知道有火正在燃燒。自性美善表現出來的,就是很自然會想到做一些善業,眾生都希望快樂, 希望被愛,希望一切變得更好,這足以說明眾生的本性是美善的。
第二種是開顯的潛能,很多人都具有這方面的潛能。假如你經常籌劃一些能利益眾生,大規模的利生事業,或者你經常布施以便利益其他有情的話,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就具有第二種潛能。
如果你的心思傾向於某些大型計劃,能夠利益其他人、動物乃至整個世界,而不是僅僅利益自己,你就有一種特別的心態、特別的思維,這種想法就稱為菩提心。這菩提心不是一種隨機的想法,它是建基於你內在本自具足的某種特質,因為有諸於內而外顯。當我們去實踐這菩提心的時候,必須要有智慧、勇氣和專注。
智慧
首先是智慧,佛陀的教法有很多訓練智慧的方法,這些教法是具有邏輯性及治癒性的,不是純粹哲學性或形而上學的,它能夠有效地幫助眾生克服及戰勝由內心所創造的痛苦,它教導我們祥和是可以從心中生起,是內在的。
我們要學習感恩,感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特別是我們的身體 —— 珍貴人身。根據佛法的角度,人身比起六道中任何其他生命形態更顯珍貴。雖然人世間的生活不及天人生活奢華,但我們有更多的閱歷,更多的學習機會去自我完善。我們要感謝這個世界,感謝其他有情眾生,感謝各種不論好與壞的經驗,讓我們成長改進。
另一方面,我們要學習放下,這是很有邏輯及道理的。所有人都希望成功,期望得到最好,但當中需要一點彈性,在事情行不通的時候,我們就要放下,如果執着,便成為痛苦的來源。絕大部分的痛苦源自欲望,我們想這個要那個,得不到的時候,就要放下。如果執着便停滯在當中的困局,不斷地感受挫折。
放下就是不執着,不執取,這種境界與稍後所說的活在當下相似。人際關係不好,就是我們沒有放下。只要別人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你就感覺不舒服,你如果執取這些感覺就會有苦受。要學習放下,憶念死亡是其中一個好方法,如果你明白到死亡是必然的,死期必定來臨,那麼一切都變得次要,就比較容易放下。
此外,不要把一切事情太個人化。當別人對你做出種種不善反應時,你就認定這些行為是針對自己,好像磁石一樣,把這些負面反應吸收過來,造成極大壓力。相反,你應該知道這些人之前必定是經歷過一些困難,才會有這種態度。
再者,不要隨便判斷他人。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別人的行為很多時候受業力影響,他們往往是因果業力的受害者。須知因果定律業力是很深奧複雜的,所以我們不要輕易的判斷。這是一個很好的修持。
我們要活在當下,即是活在此時此地。絕大部分我們所遇到的困難,都不是現在的事情,都是關乎過去及未來的。以兩性關係為例,不論什麼原因分開,感情已經完結。如果你仍然感覺痛苦,表示你仍是活在過去,這種態度就是痛苦的因。 如果經常活在過去,就會錯失當下很多美好的事情及機會。
修習禪定,就是活在當下的表現,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數息法,即是專注於呼吸上,因為呼吸能把身心統一起來。通過不斷專注於呼吸的禪修,你會逐漸了解自身及自心,最終了悟心的本性。
傳統上具有菩提心的人稱為菩提薩埵,菩提是開悟,薩埵是心態。菩提薩埵或者菩薩,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的行持,學習昇華,從而令自己變得更快樂。
勇 氣
談及勇氣,勇氣是建基於慈悲心。一般人認為慈悲心是軟弱的表現,其實慈悲心令人變得更加堅強和勇敢,相反,憤怒才令人變得軟弱。如果你不了解慈悲心的意義,不知道如何修持慈悲心的話,就會感覺別人佔你便宜,一段時間過後,你會覺得疲憊不堪,繼而放棄慈悲的修持。其實悲心、慈悲是一種內心的力量,不是一種外在的形式。人性的提升及發展比較慢,勇氣及悲心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培育才有成果。
菩薩具有無比的勇氣,無量的悲心,視眾生如己,不管有多少眾生,不論要經歷多長時間,不論有多少困難,菩薩都願意去幫助眾生。有一個偈頌「虛空無盡,眾生無盡,我願無窮」,意思就是有情眾生的數目如虛空一般,無窮無盡,而我對眾生的祈願亦無窮盡。這是菩薩對眾生所作的承諾,不論要經歷多少困難及時間,都要救度一切有情眾生。
與勇氣相關的就是精進,所謂精進就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堅定不移的勇往直前,堅持到底。精進的相反就是怠惰,而怠惰其中一種表現方式就是妄自菲薄,總是認為自己技不如人,不可能改變世界。須知道諸佛菩薩都是從平凡眾生開始修行,歷史上一些巨大改變往往都是由一個人所造成,不單只改變了當時的世界,也影響到現代社會,比如說各色各樣的智能電子產品,就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及自信。自信及決心是菩薩修行法門之一,它不是一種消極的負面思想或是自我膨脹的傲慢心態,它是正面積極的,正如《 入菩薩行論 》所講,我們修行不應如死蛇,應如雄獅般勇猛。
以菩提心行善,不計算個人利益得失,只是盡量幫助有需要的眾生,這是一種無我行為。每個眾生都有不同的責任要完成。一般凡夫視責任為負擔,具有菩提心的人則視為喜樂,他們完全不顧自身利益,無怨無悔地以幫助眾生為己任。若能以無我的心態來利益眾生,藉此訓練自我,改善自我,最終必會帶來喜悅及快樂。
正 念
最後要說的是正念,或者說平靜的心,都是關於我們的心及思想。如果心是經常處於一種醒覺狀態中,就會察覺到當下我們身心的各種狀況,這樣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經典中提到萬法唯心,一切現象都是我們自心的反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守護自心,就能照顧一切,以及一切事物的根本。
守護自心就是最好的持戒,比起守持身和語更加有用。當你的心處於不安或擾亂的時候,就算你持咒都不會有好結果。 比如有人說了不好聽的話,若你的心執取認為是不好的,你就會覺得受傷害,這樣我們的心就被這些外境所擾亂,心隨境轉。所以當你察覺到心念即將被擾亂時,就要做相關的修持,把心安定下來,如大山般如如不動,不作任何反應。
通過數息法的禪修來觀照自心,心就會變得平靜祥和,變得清明,你會逐漸了解自身的一切,最終你會明心見性,縱使一剎那的時間,亦會帶來極大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