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勝陀羅尼經幢

家宙

461

志蓮淨苑的尊勝咒經幢

志蓮淨苑彌勒殿前樓梯兩邊豎立了兩座白色石柱,形狀高窄,柱身刻有經文佛像,似塔非塔,其實正式名稱叫作經幢。該石幢高約三米,柱身呈八角形,左邊一座刻有碑記:「佛頂尊勝陀羅尼者,一切如來秘密之藏,書之幢上,麾導群生,善滅三塗。唐儀鳳元年,罽賓僧佛陀波利來清涼山禮謁聖者曼殊室利,遇老翁稱彼將此經來流傳漢土,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佛恩。」其後刻鐫梵文尊勝陀羅尼全咒,故稱為「尊勝幢」。

幢幡,原指以珍寶裝飾的旗幟。《毗耶娑問經》記載:「豎立寶幢,懸幡在上」,證明兩者都是莊嚴道場的器物。自唐代傳入《尊勝咒》後,中國的佛寺就流行將經咒刻在石幢上。

相傳,唐高宗年間,有梵僧佛陀波利來華弘法,一心到五台山朝禮,得文殊菩薩示現老翁指示將《尊勝陀羅尼經》帶來漢土,於是返國取回經本來華,呈備皇帝批准翻譯(當時出家及翻譯都要得到朝廷准許)。武則天在位篤信佛教,得知佛陀波利法師在五台山有此奇遇,特准翻譯經本。未經閱覽漢文經本,深覺《尊勝咒》的功德殊勝,限令將經本密存宮中供奉,後經法師跪哭請求,才獲歸還梵本。法師另請順貞法師翻譯經本,再到五台山請志靜法師寫序,於是「尊勝法門」就在五台山開始流傳起來。

《尊勝經》原屬於密教部教典,內容講述天界的善住天子得知天福將盡,來世轉生畜道,再下墮地獄受無盡苦報。善住天子大為驚恐,輾轉向佛陀求救,得傳授《尊勝咒》,消除無量世所種罪業,增長福慧。經文記載,除持誦經咒外,凡有《尊勝咒》所在,即使風吹、光影、微塵經過經幢而落在眾生身上亦得加持,功德不可思議。因此,代宗皇帝下令天下僧眾,每天必須持誦《尊勝咒》廿一遍,祈福消災。隨着皇室的推動,「尊勝法門」和相關信仰自然大行其道,真言宗固然有專修的儀軌,日常亦列作必修的功課;而普羅的佛寺均在殿前豎立「尊勝幢」,供善信繞行朝禮,同沾功德,漸漸成為佛門建築的必然設施之一。

除了佛寺外,「尊勝幢」也被安置在交通要道、或墳墓附近,藉經咒之力壓伏凶險、超渡陰靈、感化行人;亦有刻造成各種大小款式,供信徒安置家中,鎮宅祈福。後來更將經咒印在絹布和紙本,衍生出「陀羅尼經被」及風馬旗等物,可見當時極為流行「尊勝法門」。

除「尊勝幢」外,亦有建造「心經幢」和「大悲咒幢」等。自明清以後,流行經懺佛事,經幢的建造也相對減少,現時在光孝寺等歷史悠久的寺院,還可見到珍貴的古代經幢,至於香港,可能受空間限制,經幢極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