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勁有力的少林功夫,
從來是武俠小說和電影中,近乎永恆的題材。
人們一方面迷戀超脫凡庸的武藝,
另一方面,卻甚少關心背後的修行。
來港四年的少林僧侶釋延慧,
帶我們一同揭開武林秘籍的神秘面紗。
原來,習武莫若修心,
磨礪意志的同時,「知曉謙卑」才是修行的根本。
相傳,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這座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的佛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其坐落於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中,故名「少林寺」。
雖說少林功夫名震天下,但在生活中,我們卻不常能碰到少林僧侶。也許是受到眾多影視作品影響,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少林寺的出家人定是個個能打擅鬥,長年隱居於深山,頗有一種神秘色彩。然而不久前,在秋末的港大校園裏,我們見到了這位個子不高、說起話來客客氣氣的少林武僧。
是武僧也是學僧
在教學樓後一處空曠的草地上,延慧法師即場示範了幾套少林拳法,果真招招迅猛,腳下生風。讓人忍不住聯想到金庸先生筆下的武林高手,又似誤入了武俠劇拍攝現場,甚至一度引來不少學生圍觀,場面熱鬧。雖說是少林寺貨真價實的武僧,然而今年剛滿三十三歲的延慧法師,近幾年卻把心思都放在學業上,目前是香港大學佛教心理學輔導課程的一名學生。
來港的四年間,他已先後完成了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兩個佛學碩士學位。若再算上五年前,他於斯里蘭卡康提佩拉德尼亞大學取得的學位,則即將迎來人生中的第四個碩士學位。問起在斯里蘭卡求學時,究竟有何收穫?延慧法師興致勃勃地說:「求學的三年間,我學習了巴利文、阿毗達摩論藏、佛教輔導心理學、南傳佛教解脫學、佛陀觀念等六門課程。通過對阿毗達摩及佛陀觀念這兩門課的學習,讓我進一步理解了因果關係和生死輪迴。同時也更加瞭解到,佛陀的教法,是建立在學習正知和正見上。它們能幫助我們去理解經典,並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運用佛法。」
離開斯里蘭卡後,他前往緬甸馬哈希禪修中心,參加了為期四十天的內觀禪。面對禪修期間全程止語、沒有冷氣、過午不食、熱到不停長痱子等外境,延慧法師表示,雖然曾一度感到不習慣及升起情緒,但很快調整好狀態,適應了新的生活節奏,更十分感恩學會了「內觀禪」,讓每次打坐都能更加專注。
「內觀的意思,是指如其本然地觀察事物,通過自我觀察來達到自我轉化。內觀禪的次第分明,階段清晰,與禪宗的修禪方法很不一樣。禪修期間,導師教我們通過呼吸,學習將注意力鎖定在氣息的流動上。當氣息從鼻孔進出時,你會清楚地覺知每個念頭,然後一次次地把自己拉回到當下。到了後期階段,當你的心變得專注、清明,便開始學習對外境及內心變化不起反應,以培養平等心和慈悲觀,將內心的善念與一切眾生分享,從而培養心的自主能力。」話音落下,延慧法師至今仍深覺終身受用。
遇「無常」與佛結緣
延慧法師出生於河南省的一處小縣城,父親在城內經營一家中醫診所,母親則為診所護士,夫妻二人都是虔誠佛教徒,常常帶着三個兒子到寺院燒香拜佛,遇到下山化緣的僧侶,也從不吝嗇施予飯食及供養。長久以往,對佛教的興趣,便早早種在了年幼的延慧法師心裏。
「我的性格比較敏感,小時候看到花開花落、小動物死去,便特別容易感傷。上小學後,我喜歡上看佛經故事,覺得佛陀在苦行後發願度一切眾生,非常偉大,覺得嚮往又感動。」
八歲時,天性好動的延慧法師開始學習武術,並曾到少林寺武術學校系統學習,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與那個年代的許多男孩子一樣,少年時代的延慧法師,也曾被風靡亞洲的電影《少林寺》所俘獲,對李連杰、成龍、李小龍等武打明星相當着迷。「難不成是因為想學武而選擇出家?」面對我們的疑問,延慧法師擺擺手,道出背後的一段心酸往事。
「2002年,我父親因白血病去世。那是我懂事後,第一次嘗到失去親人的滋味,也是頭一次明白什麼是人生無常。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很大,從那之後我便默默發願,若將來有一日因緣成熟,一定要出家學佛,利益眾生。」
從知道父親確診,到見證父親在病床上嘔吐不止、夜不能寐,陪伴父親抗癌的過程持續了將近五年。從十一歲到十五歲,延慧法師從一個懵懂孩童,成長為一個懂得體諒父母,開始理解生命的少年。父親對待病魔的頑強、樂觀與豁達,給了他一場刻骨銘心的身教,讓他明白無常就在身邊,應該好好珍惜活着的每分每秒。「父親走後,家鄉的風俗是要把遺體放置家中兩到三天,親人都要守喪。守喪的那幾天,我看着父親的遺體,雖然知道他已經離開,可是肉身還在,心裏仍有一絲安慰。待遺體火化後,那種內心空蕩蕩的感覺,似空虛,又很淒涼。隨之回想起與父親相處時的點點滴滴,我感受到他的病苦和死苦,突然間,想要出家的念頭變得異常強烈。兩年後,我便獨自上了少林寺。」
延慧法師(母親懷中)的全家福,圖中依次為母親、延慧法師、大哥,父親及小弟,家庭氣氛融洽。
如何能成為一名少林武僧?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但想要成為少林弟子,則並不是電影中看到的那樣簡單。每一位想在少林寺出家的人,都需要先向知客法師闡明出家的原因及目的,並需通過為期數月至一年的考驗,絕不是僅憑一時衝動就可以。
延慧法師憶起他出家時的場景,表示:「一開始會讓你練習禪坐,再來是看你出家的決心,以及觀察你的人品及道德修養。期間,帶領的法師會和每個人聊天,再三確認你出家的目的是否正確,意志是否堅定。許多人堅持不下來就會被勸退。同時,少林寺對文化水平也有要求,一般需具備初中以上學歷,若功夫練得很好也是加分項。每年想在少林寺出家的人很多,但出家與否要看個人因緣。我出家的那一年,很多人被勸退了卻不死心,就跪在少林寺門口三天三夜,後來釋永信大和尚慈悲,在門口與他們促膝長談,最終允許其中幾位跟隨僧團修行。」
在被寺方認定符合出家條件後,還需通過僧團的考察。考驗階段,準出家眾需學習沙彌律儀、佛教基礎知識等多門功課,合格後才會進行剃度儀式,以僧裝及法號示人。後經短期修學,求受十戒,才成為沙彌,及後再受三壇大戒方可成為比丘。
少林歲月練就錚錚鐵骨
2004 年的一天,十七歲的延慧法師找到少林寺內的知客法師,闡明來意。負責接待他的法師並不驚訝,因為每年因各種理由來少林寺出家的人多不勝數,最終能否出家,不是僅靠一句話就可達成,而需通過一個月甚至數月的觀察與測試,通過的人,才有資格於寺內出家。
幸運的是,延慧法師很快通過檢驗,於同年的觀音菩薩成道日剃度出家。「之後我在寺內做了三年的沙彌,直到 2007 年才受比丘大戒。」憶起初入少林的歲月,延慧法師回憶道。聽聞此處,我們不禁好奇,為何要等三年這麼久?
「出家不是光有決心就可以。三年,是給僧團考察的時間,也是給個人適應的時間。當沙彌期間,我們每天要跟隨比丘上早晚課、打掃庭院、洗菜做菜。除了每日固定習武五個小時,打坐聽禪,修習佛法也是日常功課之一。指導的比丘會分享一些公案和故事,之後便讓我們參話頭。比如今天參的是『念佛是誰』,明天就變成『誰在念佛』。打坐時必須專注,因為專注才能從中升起『定』。有了定,無論外境怎樣變化,都可以不變應萬變,智慧和覺知才有機會顯現。」他說。
每日清晨四點,當寺院的鐘聲響起,武僧們便紛紛集合到山門前準備晨練。一般是從山門跑到後山的達摩洞,用雙腳跑上去,再用雙手撐着下來,隨後再找安靜的空地,習武參禪。而文僧,則從清晨四時集合在大雄寶殿內開始早課,結束後參禪打坐,有時一坐便是數個小時,長年如此,從不間斷。
少林功夫最大的特點,是「禪武合一」。少林僧人練拳的本意,也在於護寺護法,將武術作為佛道,通過習武,實現對佛教理念的修行。禪法本是一種心法,武僧在習武過程中,不僅反覆練習技術動作,更要在動作中感悟出武學的真諦,進而上升到修禪的境界。反之,再通過修禪得出的禪理,來指導武術練習,使武功更上一層。
對於外界流傳甚廣的「以武入禪,以禪導武」這句話,延慧法師給出了清晰易懂的解釋:「如果在禪修時你的氣血、經脈不通,打坐時就會伴隨身體的疼痛和暈眩。通過練習功夫,可以把我們的經脈打通,並擴大筋骨的柔韌性。當我們把基礎練好再去打坐,氣通了,痛症也隨之消失,這就叫以武入禪。反過來說,什麼是以禪導武?想要把功夫練到大師級的境界,是需要有內在的覺悟的。只有這樣,打出來的功夫才會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
延慧法師與其師父釋永信大和尚的合影。
少林寺武僧團的大合照,相當有氣勢。
在嵩山少林寺的山門前,延慧法師做出一個經典的武術造型。
眾生平等為動物皈依
延慧法師非常喜歡動物,訪問期間,他不時展示遊歷各國時與各種動物的合影,很有童心。來香港後,他發現晚上的街道上常常出現老鼠和蟑螂,因為怕牠們被人踩死或毒死,常常親手抓起來到草叢裏放生,甚至還會為老鼠和蟑螂皈依。「我覺得老鼠和蟑螂都很可愛,牠們都是眾生的一份子,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和生命意義。我希望一切眾生在有因緣的情況下,都可以皈依佛法。我們應該以慈悲心和平等心,去對待一切眾生。」說着,法師不禁笑起來,帶了一份真誠和傻氣。
最大的孝心是引領母親學佛
問深一層,原來最初的慈悲教育,來自延慧法師的母親。身為虔誠佛教徒,母親除了每日拜佛,也會收養街上的流浪狗,久而久之,鎮上的流浪狗都懂得找到他們家尋求食物。當時年幼的延慧法師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長大後亦耳濡目染地懂得施予眾生。
「在我向母親表達了想出家的意願後,她很是不捨。後來她獨自思考了很久,有天突然跟我說,人生是你的,你自己去選擇就好,我聽了很感動。如今我每年都會回去陪她,除了陪伴,也如願地引領了母親開始修行、學佛。每年我都為她制定功課,之前是每天念兩萬聲阿彌陀佛,但後來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就減為每天念一萬聲阿彌陀佛。」「我希望母親通過念佛修行,這輩子可以解脫生死,去往西方極樂世界。」延慧法師的孝心,讓人感動。
末法時代以平常心應對變化
2020 年,是動盪且令人不安的一年。身處末法時代,面對每日瞬息萬變的境況,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修行?如何照顧自己的內心?
「我們要有一顆不變隨緣的心,以平常心去面對一切,並且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提起正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為有了正確的念頭,才會有正確的話,正確的行為。散亂的心產生了,也不要怕。禪宗有句話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我們凡夫產生散亂的心很正常,但是要覺知它是妄想,知道是不對的,趕緊收回來就好。倘若你成不了心的主人,就必然會成為行為的奴隸。」延慧法師如是說。
訪問尾聲,我們難免好奇這位少林禪僧的日後計劃,法師笑笑說:「將來如果有機會,希望繼續在香港或歐美弘法及深造,繼續傳承禪武精神。若日後有因緣,希望可以修讀博士學位。有句話說得好:廣修多聞。除了希望自己的學問能更加淵博,在沒有成佛和了脫生死前,目標是提升自己的人格及道德修養,好好做人,好好修行。以弘法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這是很清晰的。 」
如今選擇出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法師如何看?
「佛教講求一切隨順因緣。出家與否,要看每個人的因緣與意願,我們不能強迫別人出家,主要看他個人。末法時代,眾生的煩惱和業障比較粗重,怨氣也越來越多。佛陀發現了宇宙的真理,他把這些真理告訴我們,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這麼少。所以我們出家人要有一份使命感,應該廣設方便法門,從學術、藝術、文化、生活實踐等不同方面,去告訴大眾與年輕人,佛法是個好東西,吸引他們來多了解佛法,學習佛法。就我個人認為,漢傳佛教最緊缺的,是懂得用外語弘法及翻譯經典的人才。漢傳佛教要走出國門,要靠一步一步的積累,以道場作為平台,在各地生根發芽,利益大眾。正如荀子所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延慧法師簡介
釋延慧,中國嵩山少林寺第三十四代弟子。八歲開始習武,二零零四年於少林寺出家,拜釋永信大和尚為師,並於二零零七年受比丘三壇大戒。延慧法師畢業於福建佛學院,於2015年取得斯里蘭卡康提佩拉德尼亞大學佛學碩士學位,2017年取得香港大學佛學碩士學位,2019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碩士學位。目前正於香港大學攻讀佛教心理學輔導研究生課程。延慧法師熱愛禪修,曾於曼谷德噶禪修中心參禪學習,並曾於緬甸馬哈希禪修中心參加內觀禪。在內地學習期間,曾於福建廣化寺、南天寺開辦主題演講,及為福建佛學院帶領體育課,為嵩山少林寺舉辦的禪修夏令營帶班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