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一種近年來紅遍全球的行為藝術。簡單地說,就是通過電子網絡約定時間地點,將一群數量龐大,互不相識的人集合起來,一起在公共場合完成某些引人注目的事。從在商場裏跳舞、定格,到在路上幾百人一起打電話、一起擊掌,或是在路邊來一場即興 live show,形式千奇百怪。
只是真的沒聽說過,亦沒有想過,禪修也可以快閃。星期六的午後,一周裏最最悠閒的時光。 一群響應亞洲應用佛學院 Wake Up 覺醒團隊號召的年輕人聚集在尖沙咀海旁,冥想、經行,隨即散去。
很難去形容,目睹了一百多人在鬧市打坐的感覺。只是覺得,用原本打算「盡情 hea」的周末時間換一次修煉自己的機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禪修新方式
如果你是那天經過鐘樓的途人,你一定覺得奇怪,這些人在做什麼?
一百多人圍成圓圈席地而坐,男女老少,不同國籍,乍看下簡直是聯合國縮影。當中有八、九位年輕僧侶,對每一個前來參加的人都點頭致意,笑而不語。參加者也很有默契,彼此間不交流,也沒有任何人出來給予指令。四時一刻,所有 人自發地雙手結印,安靜地坐下。不到兩分鐘,這個與熱鬧街頭形成巨大對比的舉動便吸引了許多途人 圍觀。不少人拿出相機拍照,也有人一邊不解地冷靜觀望,一邊期待 着下文希望得到答案。
打坐一直持續了半個小時。經歷了從多雲到晴天的天氣變化,圍觀的途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中途竟也沒有任何人起身甚至移動。 一雙雙脫下的鞋子放在腳邊,看來很多參加者已有打坐的經驗。要在其中捕捉美好的鏡頭其實並不難,因為許多人自始至終都是面帶着微笑,你能夠很直接地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自信與平和。
年輕人,要改變
法證法師(Brother Phap Chwng)是參與這次快閃的其中一位法師。跟隨了亞洲應用佛學院 Wake Up 覺醒團隊的傳統,看來年輕又開朗。問他舉辦快閃的目的,他說:「其實這次活動的重點是瞄準年輕人。因為現在香港大多數的年輕人正在 以一種不太健康的方式生活着,我們很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於是開展了這個活動。」
時下的年輕人,很多像電影裏描述般喜愛夜蒲,即便乖乖回家也要在電腦前擺弄到凌晨兩、三點才肯休息,生物鐘顛倒混亂。人生方向多數模糊不清,不然就是急於求成,工作一年換幾次,可以說是勞累自己又讓家人操心。「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失去方向。我還記得兩年前在我們中心,星期五和六的凌晨兩點,常聽到附近人們從酒吧走出來就開始吵架甚至打架。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我不知道如何去表述這種感覺,但那是可怕的。我知道必須去改變他們這樣的生活方式。」
正能量共修
原來禪修快閃在國外早有先例。梅村的 Wake Up 覺醒團隊近年在法國、美國及英國都曾成功舉辦過,亦取得很好的成效。其實禪修不一定是一般人印象中的沉悶老套,任何事換一種方式推廣即會讓人眼前一亮。對此,法證法師的觀點是「用共修的方式,來創造巨大的正面能量」。
「這裏( 尖沙咀 )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人們來了以後我們不會告訴他們你需要去做什麽,他們只是觀察我們的行走、我們的打坐。我的師父一行禪師曾說過一句話,當你平靜時,這個世界就平靜。所以我們只是聚集在一起,一起打坐,一起創造出正面的能量。
「我想我們做得並不完美,但我希望能改變年輕人看這個世界的角度。希望他們之後可以過得更健康、更輕鬆。」
換個角度愛香港
打坐過後,迎接人們的是節奏歡快的大合唱。年輕的法師們拿出結他和非洲鼓演奏起來,為剛剛的靜謐裹上了輕快的外衣。駐足的人更多 了,輕鬆的旋律吸引了不少孩子上前圍觀,一個個臉上都寫着驚喜,躍躍欲試。細聽歌詞,圍繞的都是愛、希望,以及和平的主題,鼓勵人們為自己,為所有人去行走,感受每一步所帶來的平靜。隨着音樂的完結,快閃隊伍便開始沿着海旁向紅磡方向經行。
Parry 是其中的一位參與者,身材高說話爽朗的他是大學講師,也是皈依了四年的佛教徒,幾乎每個周日他都會去大嶼山蓮池寺做禪修。 加入 Wake Up 後,他更加熱衷於參加活動,這次的快閃他便有參與策劃,希望用「不在寺院禪修」的新方式吸引年輕人加入,打破故有的老土印象。「在這裏既 可以欣賞風景,又可以讓自己沉澱下來。很多年輕人或許沒時間到寺院禪修,尖沙咀就比較近,大家過來都很方便。」而作為一位普通的參與者,Parry坦言只是想單純地享受步行,讓自己放鬆一下。「禪修大多是在比較大自然的地方進行。在那些地方禪修其實相對是較容易的。但這刻你放眼看到的不是花草樹木,而是星巴克、地盤、高 樓大廈,令你很容易生起很多的念頭和想法。這樣一來就要更加專注地去感受腳和地面的接觸,或是順着步伐和呼吸,才可以靜下心來。我想這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好的修行體會,同時也是給忙碌的香港人一個機會,在維 港海邊慢慢走,從另一個角度去欣賞一下這個城市的美麗。當我們靜下心來的時候,反而可以更加認識這個城市所面對的困難,同時知道我們怎樣才能幫到這個城市。」
與平靜並肩同行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黃昏的海旁依然喧囂。近半小時的經行後,最後一抹火燒雲也終於被夜色吞沒了。
從 Facebook 上得知活動消息的 Jenny 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佛教徒,已經皈依八年。問及她參加的原因,Jenny 莞爾一笑:「我希望能帶一些正面的能量給這個如此煩囂的城市。」
「這裏其實很嘈雜。但這樣的環境並沒有影響到我。就算是直升機很近地在空中飛過也好,身邊的小鳥很大聲地唱歌也好,都能很清晰感受到它們的相遇。」過程中,幾個外國遊客問 Jenny 他們在做什麽,弄懂之後竟直接加入隊伍一起經行。「和一幫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去享受禪修真的很棒。覺得大家好像一條河流或是一群小鳥一樣,很有默契地進行一件事。」
接受自己,找到安樂
另一位參加者Brian 是一名基督徒,跨宗教的參與加深了他對內心及和平的理解。「我覺得香港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壓抑,造成我們常常有很多不開心、很多情緒。很多香港人不懂如何去找到自己內心的平安。其實一行禪師的教導很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內心安樂的地方。」
走在路上,Brian 也曾害怕別人會投來異樣的目光,但事實卻給了他一個溫暖的依靠。「當自己走在群眾之中的時候,其實是看不到外面的人是怎麼看我們的。我覺得這一點挺特別。開始會想,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們很異樣、很古怪? 但實際上也沒什麼。 因為我身處在一個群體裏,有一種被保護的感覺。覺得很安心,並不是自己一個人。」
都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其實生活也是一樣。生活像一個杯子,一開始裏面是空的,之後,要看你怎麼對待它。往裏面灌入浮躁,你得到的便是浮躁;往裏面注入平和,你收獲的就是平和。
生活裏絕對不缺少困難,少的是在困難中我們仍可以保持心的開放,去接受、去學習對自己,對別人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