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四)

蕭式球

內心有守護時,身、口、意都會有所守護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

「居士,當內心沒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沒有守護;當身業、口業、意業沒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有污染漏入;當身業、口業、意業有污染漏入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腐化;當身業、口業、意業腐化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沒有威德。

「居士,就正如一間頂蓋舖得不好的尖頂屋,尖頂沒有保護,樑沒有保護,牆沒有保護;尖頂會漏水,樑會漏水,牆會漏水;尖頂會腐爛,樑會腐爛,牆會腐爛。

「居士,同樣地,當內心沒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沒有守護;當身業、口業、意業沒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有污染漏入;當身業、口業、意業有污染漏入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腐化;當身業、口業、意業腐化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沒有威德。

「居士,當內心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有守護;當身業、口業、意業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沒有污染漏入;當身業、口業、意業沒有污染漏入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不會腐化;當身業、口業、意業不腐化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會有威德。

「居士,就正如一間頂蓋舖得好的尖頂屋,尖頂有保護,樑有保護,牆有保護;尖頂不會漏水,樑不會漏水,牆不會漏水;尖頂不會腐爛,樑不會腐爛,牆不會腐爛。

「居士,同樣地,當內心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有守護;當身業、口業、意業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沒有污染漏入;當身業、口業、意業沒有污染漏入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不會腐化;當身業、口業、意業不腐化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會有威德。」

 

增支部.三.一零五

這篇經文從 「守護內心」的角度來講解十善業的修習。修行可以有好幾種入手的方式,守護內心是其中的一種。守護內心即是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有一份關顧與覺知,使之減少惡念漏入及讓之帶出善念,當內心的質素開始提升時,各種身、口、意的行為自然會趨向美善。這正如經中美麗的譬喻所說那樣,只要「內心」這個屋頂不漏水,整間房屋便不會漏水。

 


身、口、意善行為人帶來善美的時刻

「比丘們,任何眾生在早上作出身、口、意善行,那個眾生便有一個善美的早上;任何眾生在日中作出身、口、意善行,那個眾生便有一個善美的日中;任何眾生在晚上作出身、口、意善行,那個眾生便有一個善美的晚上。

「梵行是善供,

於中散光芒,

不論眠與寤,

常具吉祥相。

 

正直身口意,

正直之心願,

所行正直已,

得正直利益。

 

於佛教誡中,

能得利益者,

此人常安樂,

亦能得昇進,

親屬伴隨彼,

俱健康快樂。」

 

增支部.三.一五零

這是一篇簡短的經文,主旨是行踐十善業能為人帶來善美的時刻。

一位修行者即使一會兒作身、口、意善行,都會為自己帶來一會兒善美的時刻,當他體會到善行的悅樂後,自然會多作善行及將善行延長,這時他的善行便會日益增長。

這篇經文附有一首偈頌,當中「梵行是善供」這個句子是很有意義的。這裏的「梵行」是指八正道,八正道跟十善業兩者的內容有互相重疊的地方。在《長部.十六.大般湼槃經》之中記載,當佛陀臨入滅的時候,天眾以天花、天香、天樂來供養佛陀,但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這還不是最高的供養,任何人不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進入八正道及依法而行,這才是對佛陀最高的供養。「梵行是善供」這個句子是說,依法修行就是對佛陀作出最高的供養。

 


行善與善理財物,能為身邊的人帶來一份和諧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仙伽邏.居士子在天未亮的時候便起床,走到王舍城外,浸濕衣服及頭髮,然後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各個方向合掌禮拜。

2. 這時候,世尊在上午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缽入王舍城化食,看見仙伽邏向各個方向合掌禮拜,便對他說:「居士子,你為什麼向各個方向合掌禮拜呢?」

「大德,我的父親在臨終時吩咐我:『兒子,你要禮拜各方。』大德,我恭敬、尊重父親的說話,所以在天未亮的時候便起床,走到王舍城外,浸濕衣服及頭髮,然後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各個方向合掌禮拜。」

「居士子,在聖者的律之中,不是這樣禮拜六方的。」

「大德,在聖者的律之中,應怎樣禮拜六方呢?大德,如果世尊為我說法,解說在聖者的律之中怎樣禮拜六方就好了。」

「居士子,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仙伽邏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3. 世尊說:「居士子,一位聖弟子斷除四種污染業,不做四種惡業,不習近六種會令財物損失的行為──一位遠離這十四種惡行的人就是一位能夠照顧得到六方的人了。這人進入了着手修行的道路,這一世與下一世兩世都得到勝利,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居士子,什麼是他斷除的四種污染業呢?殺生是污染業,偷盜是污染業,邪淫是污染業,妄語是污染業。這就是他斷除的四種污染業了。」

4.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殺生與偷盜,

侵犯人妻婦,

妄語等行為,

智者不稱許。

5. 「居士子,什麼是他不做的四種惡業呢?趣向貪欲的行為是做惡業,趣向嗔恚的行為是做惡業,趣向愚癡的行為是做惡業,趣向恐懼的行為是做惡業。一位聖弟子不趣向貪欲的行為,不趣向嗔恚的行為,不趣向愚癡的行為,不趣向恐懼的行為,這就是他不做的四種惡業了。」

6.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貪嗔癡恐懼,

若受制於此,

名聲日漸損,

如滿月漸缺。

 

貪嗔癡恐懼,

不受制於此,

名聲日漸增,

如新月漸圓。

(四之一)

長部.三十一.教化仙伽邏經

這是一篇《長部》的經文。在《長部》之中的經文都比較長,所以整部《長部》所收錄的經文就只有三十四篇,而今期這一篇是第三十一篇。因為《長部》的經文都比較長,所以我在翻譯《長部》的經文時保留原文中的大段落的數字,以便讀者作查閱之用。這篇《教化仙伽邏經》一共有三十五個大段落,所以我打算將它分開四次來講解。

《教化仙伽邏經》是其中一篇著名的佛教經文,在中國佛教之中,許多人都會聽過「善生童子禮拜六方」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巴利文版本就是這篇《教化仙伽邏經》了。這篇經文重要的地方,是佛陀為在家人詳細講述「怎樣做到人際關係和諧」這方面的義理,是一篇在家佛弟子必讀的指引,也可為現時身處在怨氣增長之中的港人帶來一個「停止怨恨及作出貢獻」的出路。

仙伽邏居士子是一個敬順長輩的人,他家境富裕,但年輕喪父。在經中,佛陀就像一個慈父那樣,對仙伽邏居士子作出行踐善法、努力工作、善於理財、結交善友、跟六方保持和諧關係等多方面的教誨,內容保持一貫原始佛教的風格──直指要點、簡明而又有深度。

在經中第二個大段落的短語「在聖者的律之中」是一種慣用語的表達方式,有「在佛陀的教法之中」的意思。仙伽邏居士子遵守亡父遺訓,向六個方向來膜拜,而佛陀善巧地為他解說,在佛陀的教法之中,禮拜六方不是向六個方向作出膜拜,而是借助善行加上善理財物來跟六方的人際保持和諧的關係。

經中第三個大段落的「聖弟子」這個詞語常在經中出現,「聖弟子」是指在八正道之中行踐的佛弟子,包括出家與在家的佛弟子。行踐八正道的人有戒行,能奉公守法地生活,所以他也是一個「斷除四種污染業」的人;行踐八正道的人立心從貪欲、嗔恚、愚癡(恐懼是愚癡的延伸、跟愚癡關係密切)之中退卻出來,所以他也是一個「不做四種惡業」的人。

 


努力工作與不揮霍──佛陀對在家佛弟子的教誡

7.「居士子,什麼是他不習近的六種會令財物損失的行為呢?沉迷飲酒、迷醉、麻痺是令財物損失的行為,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是令財物損失的行為,常到娛樂場所是令財物損失的行為,沉迷賭博是令財物損失的行為,結交損友是令財物損失的行為,懶惰是令財物損失的行為。

8. 「居士子,沉迷飲酒、迷醉、麻痺有這六種過患:耗費金錢,引生爭執,損害健康,帶來劣評,失儀亂性,智慧軟弱。居士子,這就是沉迷飲酒、迷醉、麻痺的六種過患了。

9. 「居士子,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有這六種過患:自己沒保護,妻兒沒保護,財物沒保護,常遭人嫌疑,常遭人話詬,常遇各種苦惱。居士子,這就是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的六種過患了。

10. 「居士子,常到娛樂場所有這六種過患:常求跳舞,常求唱歌,常求奏樂,常求擊鼓,常求視聽,常求娛樂。居士子,這就是常到娛樂場所的六種過患了。

11. 「居士子,沉迷賭博有這六種過患:贏時別人生怨恨,輸時自己憂傷,損失金錢,沒人信賴,親友蔑視,難覓婚配。居士子,這就是沉迷賭博的六種過患了。

12. 「居士子,結交損友有這六種過患:常跟放蕩的人一起,常跟酒徒一起,常跟好飲食的人一起,常跟不忠實的人一起,常跟騙徒一起,常跟暴戾的人一起。居士子,這就是結交損友的六種過患了。

13. 「居士子,懶惰有這六種過患:說太冷不工作,說太熱不工作,說太晚不工作,說太早不工作,說太餓不工作,說太飽不工作。由於太多不工作的藉口,所以賺取不到財物,已有的財物也會逐漸耗盡。居士子,這就是懶惰的六種過患了。」

14.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酒徒雖稱伴,

實不成朋友;

帶來助益者,

才是真朋友。

 

貪睡與邪淫,

仇怨與侵害,

惡友與吝嗇,

六處污損人。

 

惡友為相伴,

依惡法而行,

此世與他世,

均帶來污損。

 

飲酒觀歌舞,

嗜睡與耽溺,

惡友與吝嗇,

六處污損人。

 

飲酒觀表演,

侵犯人妻婦,

低劣不勝進,

如滿月漸缺。

 

賭徒難聚財,

常嗜杯中物,

欠債如溺水,

族人所離棄。

 

白天不起床,

晚上不睡眠,

飲酒無節制,

無能力持家。

 

嫌冷亦嫌熱,

嫌早亦嫌晚,

無心做工作,

白虛度青春。

 

不懶惰之人,

不計着冷暖,

盡心做工作,

快樂常相隨。

(四之二)

 

長部.三十一.教化仙伽邏經

在經中第七至十四個大段落之中,佛陀詳細講解 「不作令財物損失的行為」 這方面的義理,內容清晰簡明。努力工作與不揮霍,是佛陀對在家佛弟子的教誡之一,尤其是家中經濟支柱的人,這個責任更應積極承擔。

禪修的人有些時候會提到:應要分辨「真正需要」與「滿足貪欲」兩者的分別。禪修者因時常保持覺知與時常觀察內心,所以很容易會明白這兩者不同之處。一個人若能明白「滿足貪欲」與「真正需要」的分別時,也很容易會明白「節儉」與「吝嗇」的分別及「慷慨」與「揮霍」的分別。佛弟子在賺取與使用財物時,多連接真正需要、節儉、慷慨這些方向,少連接滿足貪欲、吝嗇、揮霍這些方向,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努力工作與不揮霍的方向。

之前有讀者問到一個問題:「看到佛教無我的觀念,沒有『神我』。那麼天界或投生於天界應怎樣理解?」

「無我」的巴利文是「anatta」(an=沒有 + atta=我)。「atta」有兩重含義,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用詞,用以分別自己(我)與別人(他)的關係;二是跟宗教哲理有關的,視「atta」為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原始佛教的「無我」,重點是否定第二重的含義,這即是說,所有眾生的本質都是無常遷流的;因為無常遷流,所以沒有實在、不牢固、不堅實。所以,佛教中的無我,不是說沒有天神,只是說所有生命,包括天、人、餓鬼、畜生、地獄,都在一個無常遷流的狀況之中。

談及無我的法義主要是跟「蘊、處、界」有關的經文,日後在講解到這些經文時便會一一向讀者講解無我的法義。

 


認清善友及結交善友,是成長的重要助緣

15. 「居士子,應知有四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取便宜的人,說話乖巧的人,阿諛奉承的人,揮霍無度的人。

16.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取便宜的人:他什麼都想取去,付出少而希望多,害怕承擔責任,只為自己着想。居士子,從這四方面可認清一個取便宜的人,這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

17.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說話乖巧的人:他說過去給人的恩惠,說將來給人的恩惠,只是空談而沒有實利,當需要付出的時候便借故推託。居士子,從這四方面可認清一個說話乖巧的人,這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

18.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阿諛奉承的人:他稱頌惡行,不稱頌善行,當人面時讚美人,背人面時貶斥人。居士子,從這四方面可認清一個阿諛奉承的人,這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

19.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揮霍無度的人:他跟沉迷飲酒、迷醉、麻痺的人結伴,跟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的人結伴,跟常到娛樂場所的人結伴,跟沉迷賭博的人結伴。居士子,從這四方面可認清一個揮霍無度的人,這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

20.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喜愛取便宜,

常說乖巧話,

阿諛與奉承,

揮霍無節制,

四者實非友。

智者認清後,

應保持遠離,

如畏兇險道。

21.「居士子,應知有四種人是能帶來快樂的朋友:喜歡助人的人,能同甘共苦的人,說善利的人,有悲憫心的人。

22.「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喜歡助人的人:他保護無助的人,保護無助的人的財物,是惶恐的人的皈依處,慷慨待人。居士子,從這四方面可認清一個喜歡助人的人,這種人是能帶來快樂的朋友。

23.「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能同甘共苦的人:他能對人說出自己的秘密,能保守別人的秘密,不會離棄不幸的人,甚至會為人而犧牲自己的性命。居士子,從這四方面可認清一個能同甘共苦的人,這種人是能帶來快樂的朋友。

24.「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說善利的人:他阻止人行惡,鼓勵人行善,使未聞善法的人聞法,指示天界之道。居士子,從這四方面可認清一個說善利的人,這種人是能帶來快樂的朋友。

25.「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有悲憫心的人:他對別人的失敗不會幸災樂禍,對別人的成就會心生歡喜,阻止人說人壞話,讚歎人讚美他人。居士子,從這四方面可認清一個有悲憫心的人,這種人是能帶來快樂的朋友。」

26.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喜歡幫助人,

甘苦能與共,

對人說善利,

具有悲憫心,

四者真善友。

智者認清後,

尊敬常伴隨,

如母子常隨。

 

智者具戒德,

如光照暗海。

財富得增長,

如蜂勤蓄蜜;

財富得增長,

如蟻勤蓄糧。

取得財富後,

利家利族群。

 

財富可分四,

將此善用之:

一份供食用;

兩份供投資;

一份供積蓄,

防不時之需。

(四之三)

 

長部.三十一.教化仙伽邏經

在經中第十五至二十六個大段落之中,佛陀繼續為仙伽邏居士子詳細講解怎樣分辨善友及結交善友。年輕人能跟善友一起成長是非常有福的,尤其是經中的仙伽邏居士子年輕喪父及略有家財,善友對他來說顯得更加重要。在二十六段的偈頌之中,佛陀更為他提出一個怎樣分配財富的建議。

善友不單有助年輕人的成長,即使是年長的人,遠離損友與結交善友同樣重要。從一個跟善友相關的角度來說,隨佛修學的在家人應學習經中二十一至二十五段所描述的善友那般,這樣的話一則能夠自利,二則能夠利他。

 


為六方關係的和諧而付出──佛陀對在家佛弟子的教誡

27.「居士子,什麼是一位能夠照顧得到六方的人呢?應知這六方:父母是東方,師長是南方,配偶是西方,親友是北方,僕人、工人、下人是下方,沙門婆羅門是上方。

28.「居士子,子女應從五方面來看待東方的父母:以供養回報養育之恩;以照顧回報照顧之恩;保存家族的美譽;繼承良好的家風;父母命終後,以他們的名義作布施。父母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子女:阻止行惡、鼓勵行善、教授知識、安排婚配、給予繼承物。居士子,子女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東方的父母,父母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子女──這樣的話,東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29.「居士子,弟子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南方的師長:起座禮敬、站立禮敬、順從師長、侍候師長、用心學習。師長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弟子:善於教導、善令受持、盡教不保留、助交朋友、保護與關心。居士子,弟子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南方的師長,師長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弟子──這樣的話,南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0.「居士子,丈夫應從五方面來看待西方的妻子:尊重、不輕蔑、不對妻子不忠、給予權力、贈送飾物。妻子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丈夫: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安排好僕人的工作、不對丈夫不忠、守護家裏的財物、勤勞與善巧地做所有工作。居士子,丈夫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西方的妻子,妻子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丈夫──這樣的話,西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1.「居士子,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北方的親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誠實。親友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人:保護無助的人、保護無助的人的財物、是惶恐的人的皈依處、不會離棄不幸的人、尊重別人。居士子,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北方的親友,親友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人──這樣的話,北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2.「居士子,主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下方的僕人、工人、下人:不使他們過勞、供給食物與薪金、照顧他們病痛、分享美食、給他們休息時間。僕人、工人、下人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主人:比主人早起、比主人遲睡、主人不給的便不取、工作妥善、傳揚主人的名聲。居士子,主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下方的僕人、工人、下人,僕人、工人、下人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主人──這樣的話,下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3.「居士子,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上方的沙門婆羅門:慈心作身業來對他們。慈心作口業來對他們、慈心作意業來對他們、不拒諸門外、提供物質所需。沙門婆羅門亦應從六方面來看待人:阻止行惡、鼓勵行善、善意悲憫、使未聞教導的人得聞、使已聞教導的人淨化、指示天界之道。居士子,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上方的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亦應從這六方面來看待人──這樣的話,上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4.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父母是東方,

師長是南方,

妻子是西方,

親友是北方,

僕人是下方,

沙門是上方。

禮拜此六方,

族群獲大益。

 

智者具戒德,

柔和明事理,

謙虛不自私,

此人得名聲;

勤奮不懶惰,

不懼遇困境,

智慧不缺漏,

此人得名聲;

善友廣交結,

大方不吝嗇,

眾人之領導,

此人得名聲。

 

布施與愛語,

利行與同事,

世間具此法,

得攝持不散。

如軸攝車輪,

常轉得往還。

若世無此法,

無父慈母愛,

無子女敬孝,

無尊重供養。

因世有此法,

智者得通達,

能帶來大利,

受世人稱頌。」

35.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仙伽邏對他說:「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着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四之四)

 

長部.三十一.教化仙伽邏經

在經文的尾末,佛陀繼續為仙伽邏居士子講解在佛教之中「禮拜六方」的義理,勸勉他做一個能夠照顧六方的人,而他聽了佛陀的教誡之後便皈依三寶成為一位佛弟子。

佛陀勸勉在家的佛弟子要照顧六方,也對每一方互相之間應盡的責任作出一個指引,當中帶出一個要點:要互相的關係和諧,是需要互相都盡好自己的本份的。我們不能盡別人的本份,但完全可以盡好自己的本份,為六方的和諧作出一份貢獻。若社會上很多人都盡好自己的本份,那麼虐傭、爭產、婚姻問題、父母與子女不和等新聞也自然會減少很多。

 


輪迴──無休止向前漂泊的生命歷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假如有人把閻浮提〔註一〕裏的草、木、樹枝、樹葉全部裁製成四指長度的籌,把這些籌收集在一起,然後為這一生的母親及過去生每一位母親〔註二〕一一放下一條籌。比丘們,這人把閻浮提裏的草、木、樹枝、樹葉用盡也數不盡過去生的每一位母親。

「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苦、經歷劇烈的苦、經歷災禍,長期被埋墓塚。比丘們,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註一〕閻浮提(Jambu-dīpa)指整個印度,或指整個我們所居住的世間──地球。

〔註二〕「 為這一生的母親及過去生每一位母親」原巴利文的句子是 “Ayaṃ me mātā tassā me mātu ayam mātā ti” ,原意是「這是我的母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即是說為母親、為祖母、為曾祖母等等而一一下籌。這裏根據前後的經義及參考漢譯本經文的意思而不跟隨原文。

 

相應部.十五.一.草木

《相應部》第十五個相應稱為《無始相應》,當中二十篇經文全是跟「輪迴」 這個義理有關的。佛法着重現生修習與體證,而輪迴的義理涉及過去生與將來生,所以這個義理在經中所提的不多。輪迴的義理跟苦聖諦有關,它從一個「生命在不斷生死循環」的角度來解說苦諦,目的是勸勉人們莫對世間貪着及尋求滅苦。

這篇經文佛陀以一個「大量籌」的譬喻,形容眾生在無始輪迴之中失去母親的次數實為無量無數次,以此令弟子明白輪迴之苦,然後再勸勉弟子發出離心。

「無始」(anamatagga)是「找不到它的開始」的意思。在《阿含經》之中常說「無始生死」,就是指每個眾生過往都長期經歷生死輪迴,這個歷程長遠得找不到它的開始。

「輪迴」的巴利文是「saṃsāra」 (saṃ = 無休止 + sāra = 走動),它的原意是「無休止地走動」或是「無休止地漂泊」,而譯作「輪迴」是意指生命無休止地向前走動,不斷經歷生死及在善惡趣之中往返,就像一個循環不息地轉動的車輪那樣。

 


在輪迴的歷程中,現生只是一個細小的片段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假如有人把大地的泥土全部製成棗核大小的石珠,把這些石珠收集在一起,然後為這一生的父親及過去生每一位父親一一放下一粒石珠。比丘們,這人把大地的泥土用盡也數不盡過去生的每一位父親。

「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苦、經歷劇烈的苦、經歷災禍,長期被埋墓塚。比丘們,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相應部.十五.二.大地

這篇經文跟上一期的經文連接,佛陀再以一個 「大量石珠」 的譬喻,形容眾生在無始輪迴之中曾經無量次數失去父親,然後勸勉弟子尋求滅苦。

輪迴是一個無休止的生命歷程,而現在這一生在這個歷程之中只是一個細小的片段。無常是生命的本質,因此生命會不斷流逝,沒有一刻可以停下來,善趣眾生是這樣,惡趣眾生也是這樣;過去生是這樣,現在生是這樣,將來生也是這樣;昨天是這樣,今天是這樣,明天也是這樣。

目光銳利的人不難明白,單是現生在 「人」 這個善趣的歷程之中,旅途也充滿艱辛,惡趣眾生所受的苦更不用說。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第一會多作善行好讓來生免於惡趣,第二更會發出離心而尋求將生死輪迴止息。

 


眾生生於世上,是無明的覆蓋加上渴愛的繫縛而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在長時間的生死相續、不斷輪迴之中,你們曾跟不喜愛的事物一起和跟喜愛的事物分離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跟四大海的水相比,哪些較多呢?」

「大德,就我們所理解世尊的法義,在長時間的生死相續、不斷輪迴之中,我們曾跟不喜愛的事物一起和跟喜愛的事物分離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比丘們,十分好,十分好!你們能很好地理解我說的法義。

「比丘們,在長時間的生死相續、不斷輪迴之中,你們曾跟不喜愛的事物一起和跟喜愛的事物分離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父親的死亡,為這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母親的死亡,為這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兒子的死亡,為這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女兒的死亡,為這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親友的災禍,為這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財富的災禍,為這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疾病的災禍,為這而哭泣、痛泣,當中所流出的淚水實在是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苦、經歷劇烈的苦、經歷災禍,長期被埋墓塚。比丘們,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相應部.十五.三.淚水

這篇經文的內容跟上兩期經文的內容連貫,在經中佛陀指出,每個眾生都曾在輪迴的歷程中流過無量淚水,以此令弟子明白輪迴之苦,然後再勸勉弟子發出離心。

講及輪迴的經文常常提到,眾生生於世上,是因為受無明的覆蓋再加上渴愛的繫縛而來。這一點對探求人生何去何從的人來說是非常獨特而又重要的,佛教說,眾生是不會無緣無故在世間出生的,也不是由天神創造而來的,父母只是眾生出生的助緣,眾生之所以在世間出生,主因是自己本身的無明和渴愛。眾生是由自己創造自己出來的──因為過去生有無明和渴愛,所以創造了一個現在生出來;若現在生繼續有無明和渴愛,還會創造出一個在命終之後的下一生出來。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懂得為人生的苦而負責,不會將不如意的事情全數歸咎別人,更不會歸咎自己的父母,他知道苦的根本所在,知道要為自己的無明和渴愛而負責。

 


在輪迴中的苦與樂沒完沒了,這也是苦的一種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如果你們看見有人在痛苦之中、不幸的處境時,應要這樣想:『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也長時間經歷這種情況。』

「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苦、經歷劇烈的苦、經歷災禍,長期被埋墓塚。比丘們,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相應部.十五.十一.痛苦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如果你們看見有人在快樂之中、幸福的處境時,應要這樣想:『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也長時間經歷這種情況。』

「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苦、經歷劇烈的苦、經歷災禍,長期被埋墓塚。比丘們,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相應部.十五.十二.快樂

這兩篇經文的義理相連,兩篇經文除了「痛苦」 與「快樂」 ,「不幸」 與 「幸福」 這兩個詞語不同之外,其餘文字完全相同。經中指出,眾生在輪迴的歷程之中除了長期經歷苦之外,也是長期經歷樂的。佛教雖然常說惡趣的眾生多、善趣的眾生少,但每個眾生在無始以來的輪迴歷程之中,都是會經歷過無盡的苦與樂的。在這無盡苦樂的輪迴之中,凡夫眾生不停在逃避痛苦與追求快樂,而明白法義的人會知道,苦樂的沒完沒了也是苦的一種,因此會尋求將輪迴止息。

 

 

接此續看下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