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 給病人安心

李子玉
道初,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編按:張琛的名字,是當年訪問李子玉〔註〕時聽她說過的;子玉說她的抑鬱病之所以痊癒,全靠中醫師張琛。不過,真正認識張醫師,卻是兩個月前在新城電台與本刊合辦的一場講座上。台上的張琛,怡然淡定,似有無窮能量,讓人心安。雖然她發言時間很短,但她悲智雙運,一矢中的地化解大家種種疑慮。講座後,我們邀請她接受專訪,並請得子玉親自執筆。

 

李子玉小檔案:

曾受抑鬱病困擾長達十年,度過了難以想像的「苦」, 病癒後,她以文字歌頌活着的喜悅,公開自己患病與痊癒的心路歷程,訪問了十多位患同樣病的朋友,寫了《 抑鬱病並不可怕 》一書。曾為《 温暖 人間 》撰寫專欄。

千禧年的第二年,我從美國的波士頓返港。那時我的抑鬱病復發,經哈佛精神科醫生診治半年未見起色,由香港的舊同事介紹,見了張琛中醫師,她開了三天的藥粉給我,服藥後,我的病竟然有了長足的進步;我的失眠狀況改善了,低落的情緒提升了。然而,最重要的,是她安了我的心,因而治癒我的病。我們成了好朋友。

 

張琛小檔案:

祖上行醫,曾祖父有清末「江南神醫」之稱。父母卻因生長於文革時期無緣學醫。

生於上海,成長於香港,父母離異,自小隨祖母來港生活。中學畢業即投身商界,97 年金融風暴投資失利,引發先天心律不正。經朋友介紹認識一名中醫,為她進行拔罐、刮痧、穴位治療、放血、瀉血等傳統療法,令她在短短一年內痊癒。 該中醫認為她有醫緣,收她為徒,在身邊當助理,並建議她學醫。之後考入香港大學攻讀中醫,讀書期間已受啟蒙師傅啟發,創辦「德善堂」,至今行醫十多年。

 


師傅的話

在張琛三十多歲時,她的師傅經常問她:「張琛,你覺得這個世界有什麼是屬於你的?」她那時會答這樣、那樣和那樣。師傅卻跟她說,什麼都不是你的,金錢、青春、身體、老公 ……沒一樣是你的,所以還有什麼要執着?


 

最近《 温暖人間 》的編輯來電約我訪問張琛,我有一段頗長的日子沒見她,當然一口答應和她見面。雖然多時沒有看見 她,但她的聲音我是時常聽聞的,她每周在新城電台關於中醫治療資訊的節目,我是她的「粉絲」。

眼前的張琛美麗依然,卻多了一份成熟穩重。記得多年前,我對於二十出頭的她能否治好我的病,有過一絲的疑惑。正 如她說:「我覺得子玉服用了三天的藥粉病就好了,並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她與觀世音菩薩的因緣深厚之故,我只是個牽引者而已。」

我相信她真是個牽引者,自從我在她的診所聽聞梵音,目睹桌子上供奉的西方三聖佛像後,我原來焦慮不安的情緒,剎 那間安穩下來,沒幾天的時間,我信奉了佛教。這是一個奇遇,我與張琛的緣分匪淺。

她本身何嘗不也是與佛有緣的人呢?

 

安心的重要

「我的童年並不快樂,父母一早離異,媽媽離開,爸爸再婚,我四歲就跟嫲嫲從上海來香港定居,嫲嫲整天搓麻將,很少時間理會我,那時我不斷在想:人生為什麼是這樣?父母為什麼離開我?為什麼其他小朋友有父母疼惜,自己就沒有?」小時候張琛讀基督教學校,可是一直沒辦法安頓好自己那顆忐忑的心。

苦修求智慧及後遇上師傅,改變了她的一生。他除了鼓勵她學中醫,還安了她的心。

師傅管教甚嚴,起初的時候,要張琛堅持每日到佛堂坐禪、誦經好幾個小時。當時年紀輕輕的她,沒有想過如此苦修將來會得到什麼好處?只是依着師傅的指導而行。她說那時頭腦有點兒懵懂,不曉得求財求福什麼的,思量着不如向菩薩求智慧吧!她沒想到三年的修鍊,正好薰習了佛教所說的戒、定、慧。有了定,智慧自然就生出來了。

從禪修得來的智慧,和與生俱來的是不一樣的。因為這種智慧是由於修鍊而循序漸進而來的,經由心靈的淨化程序,即是自我提升的努力而得到的成果。其中的戒,就是利用戒律來自我克制,讓自己淨化,不犯規。定是戒的成果。總而言之,智慧的產生是心靈經過千錘百鍊的淨化而得來的果實。這智慧的果實很能安定人心的。可以把原來浮躁不安的心念穩定下來,再沒有恐懼和焦慮。因為心經過禪修( 正念 )的鍛鍊,就能安住當下,加上智慧的護持,心也就安定了。

擁有這智慧的人,她的心是安定的。我接觸張琛多年,她有着這種沉靜安穩的特質,她童年時代的痛苦經歷,通過禪修的鍛鍊,已經被消化得一乾 二淨了。她告訴我說:「對於父母離異所帶給我的困苦,我早已放下了。」她看起來是一派的輕安篤定,她的病人如我,也被她淡定的神態感染了。回望多年前,每當我的身心不舒,我一定跑到她的診所尋求治療,只要她的手指按在我手腕的脈門上,然後輕柔地笑着對我說:「你的身體沒有什麼大礙,服兩帖藥就好了。」當下我的心就安了,未見她之前的不適感,似乎一下子消弭殆盡。

 

立下宏願助病人

結婚生子是平常女子走的道路,張琛是個不尋常的人,在她適婚的年紀時,她選擇了修行的途徑,藉此而幫助病人。她還在念大學,已經立下宏願;除了懸壼濟世之外,將來還要設立自己的中藥製造廠,研製三幾種有療效的中成藥,救助那些無法找到中醫診治的病人,有朝一日可以把中醫的治療理念及藥物推廣到全世界去。這麼大的志向,看來很不容易實現,十多年過去了,今天張醫師親口告訴我,製藥廠已經買下來了,現正在裝修,過些時日即可開始投入生產成藥了。

從張琛的身上,我領悟到立志的重要。我初次見她的時候,她還是個香港大學中醫學院的學生。她的病人多經友人介紹到她的居所救診,那時她開藥、配藥、診病「一腳踢」。現在她的診所有好幾間,組成了德善醫藥集團,人員增加到一百多 人。偌大的集團由她一人主理,着實不容易。多年來她讀書進修之餘,還每月到北京替人診症和做推廣的工作。為了實現製藥的理想,她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了中藥及草藥學理學碩士學位。這一切的成就都源於她起初立下的大願,當然願望有了,下一步就貫徹實行理想,過程經過很多考驗和挫折,憑着不朽的毅力才可以逐步實現理想。

張琛說:「我今天能夠把事業做到略具規模是經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挫折的,幸好有菩薩不斷在我身邊護持着我,祂藉着困難來磨鍊我,看我的初心是否有改變?在逆境中我學到了怎樣克服難題。所謂小挫折大智慧,這是我多年得到的體驗。」 張琛坦言,佛法令她心安了,因為心得以 安,她就有力量令其他人心安。

 

對病人的開解語

一直以來,張琛的病人很多,有各種病例的,經她診所治療的人多不勝數。其中很多是情緒病患者,她會和他們「傾偈」,瞭解他們得病之因由,從而幫助解開他們的心結。她認為人之所以得情緒病是因為心難安。心情不安除了抑鬱之外,還會導致身體五臟六腑失調而生病,故此,在治病之時,最重要的是治心;心安了,身心兩方面的毛病都相應減輕了。她醫治過的情緒病人中,大多是內心有着各種各樣的積壓情感,無法舒解開來,裏面有的是內疚、悲傷、憂傷、憂慮、煩躁、痛苦,這些情緒複雜地纏擾在一起,成了死結,令病者好像走進了死胡同,無法安心地過日子。藥物對這些病人的幫助有限,張琛對病人的開解語,是很有效果的,這是她的病人事後跟我說的。因為多年來我把張琛介紹給我的患病友人治病,她們對她有這樣的一句評語:「張醫師很會開解人,她的說話令我明白了許多藏在我內心的結,藉着和她的溝通,我的心情寬廣了很多。」

與張琛談天有如聽她「開示」, 她言語中充滿了佛家思維。她自承現在沒有時間禪坐、讀經。替病人看症成了她的修定的方法。因為看病時心境必須十分平靜專注。沒空讀經,她以創立事業作為修行的法門。她說十 多年以來佛在旁邊引領她向前走,道路並不是很平順,有許多考驗,簡單如吃素,也要經過試鍊才能堅持下去。見的病人多了,讓她領悟到生老病死是件平常事,自然會發生的,沒有人可以避免的,端看我們如何去接受和面對它。譬如有人患了高血壓,可以用運動和放輕心情來改變病情。如果不幸患上末期癌症,若以接納的心情來應付,放下一些不能放下的東西,人會自在一點。

「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但幸福卻不是可以永遠擁有,我們今天擁有的東西,明天可能會失去。故此,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我們的,我們用不着太執着。我們完成了今世的做人角色就會死去,下世輪迴到哪裏不需要理會。為人父母的,只管做好今世要做的角色,盡責任做到最好即可。至於子女是否聽話,我們沒法控制,子女自有他們的因果福分。當子女的同樣如 是,我們只可以積極準備、適量放下。」

 


我的童年陰影

張琛認為,人心是最難安的,特別是有童年陰影的人,那些毒很深,很不容易放下,因為影響你是你最親的人。「人可以不和其他人計較,但會和親人計較,可以放下對其他人的仇恨,卻未必放得下對親人的仇恨,因為當中有愛存在,有期望在裏面。你只要能夠面對過去,放下過去,緊握幸福就可以了。」


 

年輕人患情緒病成因

對於時下香港年輕人的人生態度,張琛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年輕人之所以患情緒病,並非源自於物質的缺乏,而是由於缺乏了愛。父母不懂得如何愛子女,以為給他們報讀了名校、家中有傭人照顧起居飲食、想什麼有什麼,那就是愛了。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沒有向他們灌輸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孩子在家從小舒適慣了,到了長大成人之時,步入社會工作,一旦發現現實並非如此;甚至連大學畢業了,依然不夠錢買樓,於是感到失落,頹廢而不求振作。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非但不切實際,而且是空洞的。

「父母應該教育子女明白自己的價值,幫助他們找到存在的意義,而不是一味向物質看。無論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有多少,到頭來都是過眼雲烟。佛家說這是幻象,而香港的年輕人卻把虛幻的事物當作真實的價值看待。」

其實,任何人的人生過程都是一種奮鬥的過程,絕非不勞而獲。張琛以自己為例,她在貧困中成長,可是心中有了理想,努力朝着目標進發,相信將來始終有成功的一天。「我對現在香港的年輕人深感憂慮;他們的固步自封,不肯吃苦,阻礙了他們向前奮鬥的精神,相對於內地年輕人的積極振奮心態,已經落後很多了。」

不知不覺我們傾了一個多小時。告辭前我突然想到一件小事:我多年前 一次到她家拜訪時,看見她家到處都是貓。她是個愛貓之人,她現在仍然養了八隻貓。她覺得動物和人一般,都需要愛,但是牠們不懂得照顧自己,世上唯一的親人就是牠的主人。最近她又發了心願,希望以後賺夠了錢,要設立一個動物收容所。她認為收容所必須做到自負盈虧,不能靠別人捐獻,可以開幾間動物診所,賺到的錢,可以用到收容所上。

當訪問結束時,她說了兩句很有意思的話:我要在這一生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完,把錢花光,然後就可以安心離開人間。

病人寄來的多謝信件和BB 相貼滿牆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