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月前《温暖人間》的專訪刊出後,頗有迴響。不時有道場或信徒來電聯絡表示藏有佛教文物,可予捐贈:小至相片、襟章、佛牌、戒牒,或者佛像法器、雜誌書刊,甚至大型供桌佛龕、聯額傢具等等,欣悉本港尚存不少珍貴的佛教文物,可謂既驚且喜。一方面感謝各界的支持信賴,但受資源所限,要如何接收、保存和修復也叫人懊惱。過去,本人僅靠個人力量,勉力收藏輕巧文物,至於大型物品,礙於欠缺貯存空間及經費,實在無法收藏,諸如十多年前親眼看着某道場因重修關係將十多幅逾五十年的木刻對聯丟棄,其中不乏高僧手筆,至今仍感可惜,經此一例尤生起成立佛教文物館的想法。
尤值得寬慰的是,經此報道,得知本地尚有不少大德仍珍惜佛教文物,以各自方式盡力保存,但求他日能向信徒展示。須知道,佛教文物不光是純粹的展覽品,更是大德祖師們傳承佛教義理、實踐慈悲信願的具體物證。因此,我期待所有的參觀者能夠從文物裏看到前人堅持信仰,「為弘法」而出心出力的情操,從而生起共鳴、欣慕、嚮往、投身的精神感召。
在專訪中提及到觀本法師在三十年代寫了本《香光閣隨筆》,重新考訂古代念佛方法及源流,並新編現代唱譜方便信徒依循學習。全書三十萬字,兼備義理、儀規與普及,當時礙於資源無法出版,手稿藏於東蓮覺苑,到1976年才由愍生苑長發起,得到永惺法師支持,得以刊行面世。由於專訪以清談進行,天南地北,言詞總有不清,使讀者誤以為手稿已遭棄置,因此在此澄清兩點:第一,東蓮覺苑所藏的《香光閣隨筆》是當年寶覺師生的謄抄本,至於觀本法師手稿版本則無從得知;第二,四大冊的謄本仍妥存於東蓮覺苑內,並無丟棄。若因此引起誤會,謹表歉意。
上年,東蓮覺苑將《香光閣隨筆》內「五會念佛」的部分搬到舞台,以舊文物為基礎加以考訂,配以現代音樂劇方式,重新呈現莊嚴佛國,引領觀眾由視聽感官,繼而使精神與佛國合一的感受,這例子正反映出佛教文物始終肩負「弘法」的重任,只要我們懂得欣賞發揮,任何文物都可再次點燃弘法利生的光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