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有因緣

Janet Lau

我們不用「管理」情緒,只需要理解構成不同情緒的因緣即可。

很多時候我們會誤會,覺得一切事情的發生或者不發生,全部都是關於自己;如果事情如自己所想的發生,就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或運氣)而沾沾自喜,假如事情並沒有如期的發生,就會覺得是自己的失敗(或厄運)。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讓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事實上,一件事情要發生,除了有自己的因素(因)外,同時亦需要有其他條件的配合(緣),情緒亦是如此。

唯識學談到,每人心裏有着五十一個面向,如:貪、嗔、癡、憤怒、正念、智慧、定等等,不同面向需要有不同環境因素配合,才能產生。當你被誤會、受恥辱、遇到不公義或不禮貌對待等,這些條件足以讓你的憤怒萌生。

早陣子小baby晚上睡不好,一晚可以醒兩至五次。有次他哭得很厲害,我抱他、他推開我,放他回小床,哭得更厲害。餵奶時他不哭,可是一喝完奶就繼續哭。無能為力的我,就只能重複以上的動作無數次……他體重並不輕,所以抱他時,我感到肩關節痠痛、肩頸肌肉繃緊,加上睡眠不足,而且未能安撫小孩而感到萬分無奈……我記得那一晚,是我第一次抱他抱到連自己都想哭。

感恩多年來正念的練習,讓我在那瞬間還有觀察的空間,我留意到:原來當遇到這個 「局」(多晚睡眠不足、關節痛、未能安撫小孩、找不到他哭的原因、哭鬧已經持續了六個多星期的晚上……)的時候,是很難沒有無奈、疲憊與怨氣的!

以前若遇到類似狀況,我會努力說服自己,不要有這些負面感覺,但我越壓抑,情緒就停留得越久。結果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失敗」後,我返回房間(他還繼續哭)並跟先生説:「這已超出我能夠承受的限度,我知道若再繼續的話,會有更多情緒產生,麻煩你幫忙接力吧!」生病的先生,就起床幫忙;而我就用這個時間,去觀察及包容自己的情緒。過了三十多分鐘,兒子終於睡着了,我的負面情緒也相繼離開了。

從這個體驗中,我學到原來我們不用「管理」情緒,只需要理解構成不同情緒的因緣即可。容許自己有情緒,因為這樣能讓你比較容易看清楚組成情緒的因緣。可能只需要轉換一下外在的環境,情緒就可以略為疏通。

要改變情緒,就需要有技巧地改變環境因素。有時改變不到外在環境,那我們就要改變內在環境了。要改變內在環境的話,就要培養正念、正知、正定、智慧,以及正精進等這些內在特質。而培養這些內在特質的關鍵因素,就是持續的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