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這樣的告訴兒子:「不要去羨慕別人的母親,你生於姓嚴的家庭、有一位姓嚴的母親,自然會受到最嚴厲的管教,你要規行矩步、潔身自愛。若你行差踏錯,就不要怪我沒手下留情打你。」這一番教導孩子的豪情壯語,在我與嚴太太輔導過程中,不斷重覆,聽得我身為人兒子的,也感到膽戰心驚。
最初嚴太太到中心尋求佛法輔導,是要處理她與父親的關係,她父親早幾個月前離世,舉家哀悼,唯身為大家姐的她,自言沒有半點傷痛,一直指揮着家人,為父親籌辦喪事,直至父親順利安葬,眼淚也沒有流過半點。這個堅強的「大家姐」,卻因為兒子說了一句:「外公死後,你淚也沒流過一滴,還能如常生活,是不是冷血的!」這句話直插她的心房,她反指兒子指責母親不孝,當心天打雷劈,更一氣之下與兒子「冷戰」,氣憤難平,在朋友面前,數盡不肖子的頂撞,是十惡不赦,越想越氣之下,在輔導過程中,盡情向輔導員表達自己對兒子的不滿,希望輔導員「主持公道」。
嚴太太看似突如其來的憤怒,在輔導員眼中並不尋常,單憑一句說話,刺痛這位連父親離世也沒有留過半點眼淚的母親,相信箇中大有內情。輔導員先從她與兒子的關係着手,再追溯到她與父親的關係。當我問到,父親是如何管教她的時候,她就激動地說,父親因為渴望生子,當得知她是女兒時感到失落,指責母親沒有為嚴家繼後香燈。父親亦視她為男生一樣養育,動輒不滿意就揮棍,打得她遍體鱗傷,並搬出文首那段「嚴氏家訓」加以訓斥。不過,就算父親再不合理,讓嚴太太傷心難過或委屈,她也不能流一滴眼淚,否則只會再次遭受嚴厲的譴責。
直至嚴太太成家立室,「嚴氏家訓」順理成章成為她養育孩子的方法,她深信「慈母多敗兒」,棒下管教比與孩子說道理重要得多,她也很自豪兒子順利長大成人,讀書成績優異,找到高薪厚職,並成家立室,這是她「棒下出孝子」的最好證明。不過,這個「孝子」除了每月準時奉上家用之外,就沒有對她給予其他的關心及問候。平日兒子與妻子居住,甚少與嚴太太接觸,關係尚算保持友好客氣。是次在自己父親離世之時,兒子居然說出這些話來刺痛她,說她冷血不孝,讓她一臉委屈,更令嚴太太氣憤不平!奈何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不能再使出她的看家本領「打兒棍法」,因此令自己谷得一肚氣。
我透過「五蘊練習」與嚴太太「重組案情」,從嚴太太當日被兒子刺激的那一刻開始,從她身處的現場環境、她聽到的說話、着眼的重點、導致她憤怒的觸發點,觸發她那句說話背後的聯想及理解。在抽絲剝繭之下,她發現自己把父親管教她的那一套,放在管教兒子身上,更把父親的版本變本加厲,嫁了一個同姓的丈夫,嚴太太「嚴上加嚴」,更把「嚴氏家訓」加倍的發揚光大,她在「管教」棒打兒子時把家訓瑯瑯上口,與兒子關係其實已經素來欠佳,又豈能期待兒子在長大之後,會突然明白自己「棒下出孝兒」的背後那份期盼及關愛呢?
我透過她對父親離世的反應,及不滿兒子的態度這兩件事,讓嚴太太反思當中的關係。她聯想到,自己自小在父親嚴苛的管教下成長,亦學習了父親那一套來管教兒子,在過程中,根本沒有理會過兒子的情緒、想法及期望。在父親離世後,她堅強地支撐整個家庭,雖然沒有表露情緒,她卻默默地以行動圓滿整個葬禮的儀式,作為表達對父親的尊敬。試問她兒子從小在一個不談情緒、不表露關懷的家庭中,又豈能自然地表達對母親的關懷?甚至表達自己的感受呢?
說到這裏,嚴太太一臉感觸,頓時淚流滿面,不斷地說:「我錯了,我害了我的兒子,這是我需要承受的果了。」
輔導員如是觀
很多人認為嚴太太管教兒子的方法,是上一代家庭的寫照,只求子女盡快成家立室、支撐家庭的經濟而甚少談及愛、情緒和關懷。對輔導員而言,並不完全認同,我認為上一代的父母,因為需要賺錢養家,比較着重「管」,而甚少重「教」,因此「打子棍法」,在他們眼中,似乎是最有效的管教方式,但在管教的背後,只要留心,其實仍然感受到愛的存在,只是這種愛的表達方式,未必適合現代的家庭。在經濟富裕的社會,孩子似乎是在補習班過日子,由家傭照顧,父母也沒有空間教育自己的子女。我接觸很多年長的父母,在自己老了的時候,才埋怨子女不關心自己、不懂得表達愛,卻忘記自己過去不斷把「孝順、聽話」掛在口邊,卻沒有與子女真正溝通,在這些家庭氣氛下長大的孩子,要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學習關懷與愛別人,甚至愛自己,也是不容易的事。不過,愛總不會太遲,最緊要是合時,當父母願意打開內心與子女談關懷、談情緒和愛的時候,相信也會得到子女的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