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於酒樓門外等位,看到兩長者談笑風生地步出,喋喋不休,忽見一侍應從後趕上:「張伯,你忘了拿枴杖呀!走那麼快,差點追不上你!」張伯回頭道謝,身旁長者卻笑問:「老張,你完全跟得上我步伐,沒枴杖你也不為意,那你真需要它嗎?」張伯像是被問倒了!當然我這旁邊鶴不便三八下去,但這有趣剪影卻誘發我沉思 …… 我們是否容易被固有框框套住,漸麻木地被標籤化而不自覺?眼看健步如飛的張伯,像沒想過棄用枴杖,故漠視任何機會或逆轉之可能性,但會否故步自封呢?無獨有偶,早前聽到一項研究,極發人深省。
話說美國有一抑鬱症療養院,平日病人均參與各項活動,情緒穩定,發病率甚低,直與常人無異。但每逢周六家屬來探望後,病人卻陸續發病,這怪現象引起局方關注,後成立專案小組研究,並於聊天室安裝閉路電視,以作深入觀察。經半年多研究得出之結論,略為滑稽,但看過些案例片段自當明白。
如健談的彼德,聽到慈母問「你怎麼了,情緒穩定嗎?」後,像想起自己是「有毛病」的,即時坐立不安,面容崩緊,眼珠子快速轉動,像要盡快配合劇情而投入到「抑鬱」 的境地去。彼德變得沉鬱木訥,只漠然說:「還可以吧!」。接着便悵然若失,任慈母怎費力也撬不開其尊咀。其他個案相繼如是,當病友碰到那句「你怎麼啦?」,便無法避免地跌進病榻似的。故報告一出,院方馬上勸喻家屬往後探病請刪去此魔咒提問,以免反造成病人情緒起伏。
聽來蠻有理,故隨後探望一「伯有」時便來個驗證。那回見她在花園澆水施肥,我便陪她邊幹活邊聊天,近半小時她魄力十足地暢所欲言;我忽想起此魔咒,於是憂心忡忡問:「伯有,近來身體怎樣?」她定一定神,彷彿憶起自己屬病人界別,「太生猛」像不入戲,故長嘆一聲:「唉!盡是老毛病 ……」遂照例抱怨大堆不理想的驗身數據,臉容頓變憔悴。心想此魔咒果真靈驗,不消數分鐘足令伯有大「變臉」。
推而廣之,我發覺不少癌病康復者,仍習性地標籤自己為病人,總脫不掉「癌病者」 此金鋼箍,不讓自己走出去。縱然食得、玩得、睡得兼壯健如牛,但一問及健康狀況,便長嗟短嘆。而每當作檢查或看報告,更徹夜難眠,試問長期在這心情跌盪的困擾下過活,人還會好嗎?誠然,心魔永是最難抵禦的敵人,幸枴杖張伯與抑鬱彼德之例子值得大家反思,且提醒我們探病時緊記掛上笑臉及省去魔咒,至少可皆大歡喜!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