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北三老」

家宙

438

永惺法師(右)膺任僧伽會董事(引自菩提學會)

清末民國時期,隨着西方科技與新思潮的湧入,中國社會遭受巨變,佛教也受到「廟產興學」及新文化運動的衝擊。當時,有位諦閑法師認為只有興辦僧伽教育才能挽救佛門的低落情況。於是在寧波觀宗寺開辦觀宗學社,招攬青年學僧入讀。由於諦閑法師是天台宗的泰斗,因此觀宗學社亦成為復興天台宗的基地。

諦老門人眾多,其中一位是倓虛老和尚。他原為中醫,年過四十才出家為僧,之後他聯同定西法師、樂果法師兩位同修在東北各省興辦佛學院,故有「東北三老」之譽,他們對現代中國佛教有非凡的貢獻。

1948年,華北地區受國共內戰波及,倓虛法師應請來港開辦華南學佛院,收容南來避戰的外省青年僧侶,於是倓老請定西、樂果兩位來港襄助,延續過去的教育事業。

五十年代,國內排除宗教。許多由外省來港定居的法師,致力弘法,期望保存佛教基業,他日反哺中華。其中有三位代表人物,包括洗塵法師、覺光法師及永惺法師,我且稱為「新東北三老」。

洗塵法師,遼寧復縣人。1949年來港,親近倓老,創建妙法寺。就任僧伽會會長後排除萬難創辦能仁書院,致力提倡文化及大專教育,影響深遠。

覺光法師,遼寧營口人。1939年來港入讀「弘法精舍佛學院」。戰後回港擔任佛聯會董事並創辦正覺蓮社。數十年來領導本港佛教,如爭取佛誕假期,以至興辦各種福利事業,貢獻良深。

永惺法師,遼寧喀喇沁左旗人。1948年來港入讀華南學佛院。當時學院經費拮据,永惺法師倡議舉辦水陸法會以籌募教學經費,並自告奮勇,返回青島湛山寺秘密取回各種法器,奠定戰後以來,本地佛教團體籌款的方式。

又受着倓老的教誨與影響,永惺法師襄助成立道場及學校。又傾己財力和心神,開辦菩提佛學院和華夏中醫書院,推動世俗與宗教並重的教育單位。其他如佛聯會副會長任內的貢獻,更是大眾有目共睹的。

三位法師同樣是東北遼寧人、同樣是天台宗的法嗣,同樣從國內南來以香港為家。數十年來,憑藉他們的慈悲與願力,奠定當代香港佛教的根基,對教界與社會亦有巨大貢獻。隨着永惺法師的離去,也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新東北三老的光輝與德澤仍是歷久而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