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門有一則公案:有一次,文偃禪師要考驗僧徒的禪定功夫,於是向眾問道:「我不問你們十五月圓之前,只問你們十五日之後如何? 道一句出來!」
結果無人敢答,隨後他又自答道:「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是什麼意思? 文偃禪師想藉 此一問,掃除學人對於前十五日、後十五日的妄想執着。其實,「日子」本身無好壞的分別,它是大自然的規律,周而復始,萬古如是, 只是凡夫對日子生起分別心而已。 這分別心是從意識而起的。 它經常攀緣外境而生起憎愛、順逆等煩惱, 作業受報,輪轉生死。只要消除這分別妄想,令它回復到清淨的本體上,就是走上正道了。
「日日是好日」,並非指「天天都是黃道吉日」。 它的意思是要修行人脫離對吉日、晴日的偏愛,凶日、陰日的憎惡。正如《 信心銘 》開宗明義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日子過得好或壞,不應從物質的享用或自我心情的感受來作衡量,更不應執着外境而產生煩惱。 何謂執着外境? 簡單來說,即是六根執着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 味、身貪觸、意貪法,因而擺脫不了煩惱,造業受報。
這個「好日」要求我們不但要樂於享受吉祥如意的日子,更要懂得去接納煩惱違逆的日子。 這個「好日」的生活標準, 是以「平常心」對待每日。 這平常心是平靜的、理智的、隨緣的和 堅毅不屈的。倘若我們遇到逆境時,首先要冷靜下來,不要被自己情緒的心魔所牽纏,不應隨塵緣的紛擾而忘失本性。 學佛者必須保持這一分臨危不亂的定力,勇於承受逆果,從苦果中汲取教訓、檢討錯誤,不再重蹈覆轍,然後整裝待發,再向明日的目標邁進。
蘇軾在其所作《 定風波 》一詞中題記:「某日在沙湖道中遇雨,同行者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所以他在詞中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詞內涵禪意:「回頭看着那剛才走過的,一片風雨蕭瑟的來路,有人嚷着要歸去;但我看它既沒有風雨,也不是天晴呢!」這不單表現出蘇軾不畏惡劣環境,艱苦卓絕的精神,更可顯露出他「制心一處」時,有不被外境紛擾的定力。 無論風、雨、晴、陰,日日都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