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今天是我太太離世的第三百六十天,早上我先去她的墓前拜祭,再到中心見你。我在她的墳前對她說,雖然她離開了已經一年,但我仍然很愛她、很掛念她。經歷了一年的光景,在她墳前的相片仍然鮮明奪目,是她生前最喜歡、笑得最美的一張相片。我把這張相片複製了一張掛在客廳,早上上班時對她打招呼、下班之後又對着那張相片打招呼,彷彿她仍然與我一起生活。」鄭先生強忍着淚水說。
「自從她離開後,每天晚飯,我仍習慣在飯桌上放着她常用的碗筷,想像她和我一起『撐枱腳』;睡前,我也把她穿過的衣服,放在她平常躺着的位置。朋友們都說我憶妻成狂,建議我去看精神科醫生,唯有對着輔導員你,我才敢與你分享,和我見了幾次面,你覺得我有問題嗎?」鄭先生疑惑地問。一般來說,人在經歷哀傷時,會反覆經歷不同的階段,而這個哀傷的階段,會持續一年,甚至數年不等,對於與愛妻相愛四十年的鄭先生來說,他對太太的憶念持續一年,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當鄭先生回到家看到家具擺設,也難免會勾起他與太太的回憶。在太太剛剛離開頭半年,鄭先生說他整天以淚洗面,在工作中憶起愛妻,亦會哭得死去活來,影響工作表現,亦無動力外出。他形容自己活像行屍走肉,沒有靈魂,不斷埋怨上天殘忍地帶走他太太,讓他獨自面對餘生,他亦想過輕生,沒有太太,他的人生已不完整,亦沒有意義。
面談幾次後,佛法開始讓鄭先生慢慢接受太太的死亡,得知他太太因患癌病離世,在生命倒數時刻,鄭先生陪伴在側。在病床上,病重的太太雖然已經氣若游絲,但仍在他耳邊細聲叮嚀。鄭先生如數家珍地數着他太太的囑咐:「我走後不要太傷心、要保重身體、要學習照顧自己、要改善自己的脾氣、不要太硬頸、不要太上心工作……」說着說着,鄭先生突然「吱」一聲的笑,搖了搖頭說:「她真的很長氣,她不只是我的太太,更像是我的老師,我的人生和性格,也因為她而改變了不少,我是真心感謝她的!」
這個時候,輔導員把握機會追問鄭先生:「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太太離開了你一年,雖然她不在你身邊,但她在你生命,留下什麼痕跡呢?」鄭先生聽後,豁然開朗地說:「對,雖然她已不在,但她的叮嚀,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我答應了她要好好生活下去,每年都要在她墳前送上最美的花,我也差點忘記了!」鄭先生接着舉了幾個例子,當他在工作中被激怒的時候,腦海也閃過太太的囑咐,提醒他不要動怒,照顧身體。我邀請鄭先生回家以後,把他與太太的經歷寫下,好好整理,就算太太不在他身邊,也可以憑藉她的叮嚀及提醒,在他的餘生歷久常新。
輔導員如是觀
在輔導的過程中,不少經歷家人離世的朋友,也像鄭先生一樣,認為親人離世之後,就永遠失去了對方,亦會埋怨上天,帶走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人物。無疑,「愛別離」是佛陀所說的人生八苦之中其中一苦,失去摰愛,要道別的確不甚容易。然而,雖然親人的肉體已不在身邊,對方的叮囑及對自己的影響,卻會留在你的心裏歷久常新,成為自己人生寶貴的一課,甚至成為自己生命裏的老師。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建議求助者把對親人的思念化為積極的行動,例如為對方茹素、祈願、誦經,相信為對方所做的善行心念,也能持續成為對方的祝福。人與人之間的相連,其實是超越時間空間,不論對方未來身在何方,亦能因心意的互通,會帶來彼此的幸福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