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上天沒有給你想要的,不因你不配,而是值得擁有更好!」
看到這篇銘言,覺得很有意思,套在曉雲法師的弘教事業上,最為貼切。
曉雲法師自小愛好詩詞書畫,追求靈性修養,學識豐富,年輕時已被邀請到銅鑼灣聖保祿學校任教。因為地緣之便,她經常到附近禮頓道的菩提場聽聞佛法,深有所悟,「覺得佛法的意境比文學、詩詞更深遠,此後將閱讀文學作品的時間挪來讀佛書」由此推使她皈依佛教。當時正值抗戰,這位年輕女子隻身回國在後方以文化救國,到西南各省即席寫生賣畫,一方面為戰災難民籌款,另一方面以佛畫寬慰人心,傳播慈悲的種子。
這番經歷,使她很認真地探究佛學與文化之間的微妙關係,最終領悟到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俗文化均無可比擬。但是,真理卻是抽象難明的,即使耗盡畢生的精力也未必能掌握到皮毛。反而世俗的文藝,雖然不明究竟,但可涵養個人心性,藉由學習世間美好的事物來提升道德與修為,繼而步入佛法的堂奧。換言之,當人有了文化基礎,就容易理解佛法,更有利修持和相應。所以文化藝術就是眾生踏進佛門,由迷入悟、轉染為淨、脫凡成聖的便捷橋樑。自此,她向佛陀許願,立下畢生宣揚佛教文化,興學育材的大願。
1958年,她依止倓虛法師出家成為唯一的女法子。從此肩負利生弘法的重任。她有感社會上大部分學童未能上學,法師在石硤尾徙置區天台創辦慧泉、慧仁義學,收容大陸逃港難民子弟就讀。繼在鬧市成立佛教文化藝術協會,定期舉辦文化講座、夏令營、電台講播及公開展覽等,向社會大眾積極傳揚佛法。
六十年代初,為擴大公眾宣揚和教育效果,法師定下兩大心願:一則開辦慧海英文中學;二則成立佛教文物院。1965年,以沙田村蓮岸精舍籌備處,積極推動。消息甫出,很快獲得回響,信徒大德、教授學者都來支持,包括世界佛教總會會長泰國皇姑潘公主也專誠到港拜訪,尤其關注文物院和濟世事業的籌備情況。
1966年,沙田慧海中學招生開課,總算圓滿其中一項心願。但翌年發生「六七暴動」,事後政府改變民生政策,法師所辦學校須全部結束。多年經營的教育事業,盡付流水,一向受疾病困擾的她再大病一場。法師有感香港社會不安,已無意留港,轉到台灣養病。期時,中國文化大學的張其昀校長仰慕法師學養,即懇誠邀請留校任教,成為當地首位尼師教授,自此便定居台灣。
世事難料,因緣沒有給法師想要的結果,卻為她帶來更偉大和深遠的成就。法師的教學經驗,成就了蓮花佛學園和華梵佛學研究所等(華梵大學的前身)。前者是尼眾學院,後者是首間官方認證的高等佛學學府,兩者僧俗兼顧,互為補充,為東亞地區培育了優秀的佛學人材,功在眾生。
從這角度來看,雖然香港仍未有佛教文物院的設立。但六十年後的今天,社會大眾的教育水平、保育意識日漸提高,市民生活壓力反而增加對人文精神的追求。這背景之下,或許讓我們成就一所超越純粹展覽,而能適應時代,建構和諧美善價值的佛教文物院,圓滿和延續曉雲法師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