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原是古代婚禮、冠禮(成人)的一種儀式。後來引伸為僧道設壇供聖超幽的大型法會。
古代經常發生戰亂,加上風雨寒暑,生命財產相當脆弱。為求心靈安慰,鄉族會定期舉辦醮會,延請僧尼道士主持法會,一方面酬謝菩薩庇佑,更祈未來安泰;同時超薦先靈,早日超升,消解怨結。
在香港舉行的醮會可分三類:有新界鄉族按既定年期舉行的酬恩例醮;有每年各種神誕或節慶舉辦的醮會;亦有因突發災難而舉行的超幽醮會。
話說1841年,英人佔領港島,選定中環作為政治和經濟的中心,銳意發展成遠東商埠。由於華洋隔膜,將華人移至上環一帶生活,漸漸成為華人生活圈。當時,國內動盪,外省同胞隻身來港謀生,日間在碼頭從事苦力工作,晚間則在太平山街一帶民房租住床位,生活極為艱苦。
華工們離鄉背井,人地生疏,遇有患病或意外,自然缺乏照料,加上生活條件極為惡劣,衛生意識薄弱,也容易染病而往生。當時的社會欠缺福利,華工的生活條件差勁,僅靠華人自組同鄉會、工會和福利單位,互相照應。有感客死移鄉的華工景況淒慘,除由社團義助殮葬外,華工之間亦多集資舉行超度法事,久而久之,僧尼道長在此承接功德,使中環士丹頓街至太平山街漸漸成為佛社道堂的集中地,高峰時期更多達三、四十家,相當興旺。不過,法會多為超薦個別人士,規模細小,遇到社會性的災難才會舉辦大型醮會。
1918年2月26日,當天在跑馬地馬場舉行「賀歲打吡賽」,吸引大批觀眾入場觀看賽事。比賽中途,公眾棚席因不勝負荷而倒塌,壓倒棚下的熟食檔引起大火災,觀眾在恐慌中相互踐踏,造成六百多人死亡,是本港史上傷亡最嚴重的意外,震驚社會。
事後,港府委託東華醫院負責收殮遺體及安葬。由於事件造成市民強大的心理陰影,紳商何甘棠自資在跑馬地愉園建醮七天,禮請本港青山禪院、六祖禪堂、福勝庵、延壽庵之僧尼登壇誦經。據報章引述,赴會禮佛的善信多達二千餘人。同年4月15日,東華三院鑒於火災後,各方人士情緒低落甚或疑神疑鬼,亦在愉園建醮七晝夜,禮請虛雲老和尚及鼎湖山僧來港主持,藉此超度幽靈,安撫民眾。兩次法會是本港首次為社會災難而舉行的大型佛事,也是佛教團體由應對個人到關心社會事務的開端,意義甚大。
1918年的建醮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