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渡禪師像古樸莊嚴
眾所周知,屯門蝴蝶灣後山,高峻挺拔,雄據珠江口東岸,自古已為屯門海之地標。古老相傳,南北朝年間,有梵僧來港,因候風出海,在屯門山岩洞駐錫,人稱「杯渡岩」。
據《高僧傳》所記,杯渡禪師,天竺僧人。因作風不依常軌,出入則以大木杯渡河,坊間因而稱為杯渡。南北朝年間,禪師沿西域來華,初在華北活動,輾轉到江東弘法。由於禪師行事怪異,所到之處均示現神通,《僧傳》列為「神僧」類。公元428年,禪師告別朋友,聲稱往交廣一帶。而屯門半山正是杯渡禪師離開中國之前的最後目的地。
杯渡禪師來到屯門,在候船期間,常與鄉眾交往,留下不少故事。其時,有本地鄉民鄭氏兄弟,皈依杯渡禪師,出家修行,法號元朗、道朗,並協助禪師建杯渡庵。後來,道朗遊化華北,於山東泰山附近創建白馬寺,當地鄉民更以道朗鎮為名,作為紀念;而元朗則於大帽山一帶弘法,其法號則演變為地名。
另外,禪師常以神通,為鄉民祈福禳災,靈驗非常,使杯渡庵香火甚盛。時至五代時期(954),有海巡軍官陳延,為母祝禱,祈願順遂,於是刻鐫禪師像供奉於半山,是為本港所存最古舊的佛教文物。
該座禪師像約高約三尺,刻功古樸。像側設神龕一座,高四尺餘,呈金頂屋形,兩邊置對聯云:「孟津別後杯猶渡,劉宋修成鉢尚傳」,現今所見為近年翻新。
至於杯渡庵,則經歷多次荒廢和復興,曾改建道教宮觀,先後名為普渡寺、斗姆宮和青雲觀等。時約1910年,有先天道長陳春亭登山,購入杯渡岩鄰近土地,營建寺院,兼任青雲觀司理。至1920年,寺宇基本落成,總稱「青山禪院」。翌年,陳春亭赴寧波觀宗寺,依止諦閑老法師出家,法號顯奇,回港後銳意發展,延請高僧演講佛經,又開壇傳戒,增置景觀,總之佛事頻開,頗有聲名,官紳商旅,經常登山參訪。包括港督金文泰,亦兩度登山拜訪,更為山門牌坊題上「香海名山」四字,引為佳話。
現在,禪師像仍存於青山寺杯渡岩內,而對出前空地,舊有藏經閣一座,樓高兩層,惜已拆毀,僅存閣前「杯渡遺蹟」牌坊。該牌坊乃福建善信捐建,正面石額出自前清翰林院編修吳道鎔手筆,兩旁對聯則為本港文士潘小磐所撰,報業前輩賈訥夫書丹。近年,青山寺改制,由信託基金管理,並大規模重修,景物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