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金澤那一夜

463
空華
可人,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杜牧

一個深秋明月夜,江南水鄉上海金澤,江上泛起數葉扁舟,緲緲絲竹管絃,
拱橋被霓虹射燈映照,鄉親都從屋裏跑出岸邊觀賞,樓台擠滿遠道從香港而來的賓客,
身上都穿上溫文儒雅的華服,參加水鄉金澤的第一次江上雅集。

雅集由金澤工藝園主人梅冰巧邀請洞簫及書畫家譚寶碩主持,他帶來了四十多名學生參加,
那夜在江上演出的,有馬常勝奏古琴、徐靜彈古箏、譚寶碩吹洞簫;陳欣雨、王婉娜表演越劇折子戲。
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風明月下,樂音穿越千百年,召喚着金澤的前世今生。

 

 

463

「金澤工藝社」門前的元朝古石橋,屬「跑馬橋」,兩邊沒有欄桿,原是為馬匹行走而設。

463   463   463

 

距離上海不到一小時車程的金澤小鎮,宋初已有歷史記載,雖同屬江南水鄉,卻不像周莊、朱家角一樣,成為旅遊熱點。機緣下,這裏被幾位有心人買下幾幅地,其中一位是大家尊稱為梅姐的梅冰巧女士。

梅姐把這幾幅地經營為「金澤工藝社」,在一次文化聚會中與譚寶碩認識,赫然發現對方和自己一樣,熱愛傳承中華文化,梅姐知道譚寶碩數有與學生舉行文人雅集,遂相約他也來金澤舉辦一場。

2016年11月4日,譚寶碩與四十多名學生從香港抵達「金澤工藝社」,到埗後迎面便是一座古石橋,橋上沒有欄杆,因為當年是設計讓馬行走的,所以叫做「跑馬橋」。從橋下望橋頂,弧度頗高,想像一下,騎着高頭大馬在橋上過,頗有幾分媲美過山車的剌激。

工藝社多個園區的建築、角落都有雅致的名稱:成善坊、安燕館、嘉禮堂、沐仁雅敍、寧民齋、圓善閣、古梅園、格物苑──使人佩服中文的深邃,教人想到為何現代的新建築,名稱總是千篇一律的財大氣粗?

住的房間則用詞牌稱名:鳳栖梧、水龍吟、拂霓裳……更覺風雅。園內流水逶迤,臨江茶館小樓,庭中水榭歌臺;推門入房,椅桌皆明式木雕,床蓋紗羅蚊帳,就只差一對紅燭了。

 

一席太湖水八鮮

晚飯時間,大禮堂筵開六席,一隊村姑打扮的女郎在庭前跳迎客舞,門前有四人絲竹彈奏江南調子打蓮香,樓頂兩層高,吊了三副與禮堂一樣長的風箏,一角放了一座大型龍船紮作「樂清首飾龍」,龍船上紮了多個古典故事人物,每個紙紮公仔都能轉動自如,叫人歎為觀止。

這次筵席也有主題,名為「太湖水八鮮」,以當地原生態的八種水產農作物入饌,計有:蒓菜、荷藕、菱角、水芹、茭白、荸薺(馬蹄)、慈菇、茨實。蒓菜以羊肚菌清燉,荷藕有炒、炸、燉三種吃法,菱角、荸薺清爽,茭白、水芹鮮甜,簡簡單單的一席素菜,吃得喜出望外。

最後端上一缽自家製黃豆醬與白飯,不得了,嚐過他們的黃豆醬,本來乏人問津的白飯竟被搶一空。到底黃豆醬有什麼魔力?原來是他們用傳統發酵方法釀造的豆醬,媲美日本味噌。

 

463

463   463

 

學習植物捶拓染絲巾‧雕版印刷

第二朝早飯後,精彩的工作坊開始了。第一項是植物染,以為要使用不同的染料和漂製?不用。只見地上擺滿剛從樹上採下來的幾種葉子,每人派給一條白絲巾和一個槌子,就叫大家在絲巾下鋪葉子,直接在絲巾上槌出葉子汁液,便自然被槌成一條染滿葉子形狀的純天然植物染絲巾了。做法簡單,製成品卻是異常漂亮。

第二個工作坊是木版印刷,印刷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金澤工藝社就有一個民俗版畫工坊,收藏了不少民間雕版。老師教授了基本的印刷方法,就是在雕版上掃墨汁,然後鋪上紙張,印一印,打開來,雕版木刻便活現紙上。大家最初不了解紙和墨的滲化效果,墨汁塗多了,丟棄了一兩張印壞的作品後,漸漸便掌握印刷的技巧,也能做出不錯的印刷品來。

午後,主人為我們約了一位愛墨成癡的趙正範先生來講墨,趙老師說自己身無長物,畢生積蓄都用於收購舊墨上了,他隨手拿出比黃金貴上百倍的墨條來與眾共賞,那些舊墨有些可遠溯至乾隆甚至明代,趙老師也為大家講解了油煙墨和松煙墨不同的濃淡、現代與從前不同的製墨方法。他還收藏了不少好毛筆,都拿出來讓大家觀賞把玩,還說到製筆工藝需要留意的事項等。

 

 463   463

隨時拾起樹上跌下來的葉子就可做植物染絲?書畫家譚寶碩伉儷向我們展示製成品。

463  

463   463

雕版印刷工作坊

463   463

愛墨成癡的趙正範老師教大家欣賞墨與筆。

 

彩沙壇城體解無常

跟着參觀了園中收藏的一個唐卡展,那是藏傳佛教覺囊派的唐卡,當中還有一個時輪金剛彩繪壇城。在密乘修持的儀軌中,一般彩繪壇城最終會收入寶瓶,傾入江河大海,代表一切有形相的東西都不離「成住壞空」,健陽樂住仁波切也為大家解釋,「這美輪美奐的壇城最終將回歸大自然,象徵宇宙萬物生滅變化,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當一幅精湛絕倫的沙壇城歸於幻滅,或能給人帶來對無常的體悟。不過此園主人特別向上師祈請,讓這幅彩沙壇城暫留法相,或能使更多人因看了壇城的美奐,藉此獲得智慧資糧的回向,體解無常。

晚上是此行重頭節目江上演出。表演者各浮一葉扁舟,穿梭往來江上,樂音歌聲隨舟裊裊飄盪,鄉親父老都來湊熱鬧一番,整晚金澤盪漾着洞簫、古箏、古琴、越劇的婉轉溫柔,如怨如慕,加上梵音吟唱的和雅,叫兩旁觀眾恍似置身世外桃源,清淨寧遠,俗慮全消,就連當晚夢境,都特別溫柔。

 

463   463   463

巧遇健陽樂住仁波切,他向大家解釋沙壇城示現無常。

 

民藝收藏 目不暇給

第三天參觀了園中的琉璃、竹藝、紡織、植物染、鐵壺等園區,由於可鑒賞品味的收藏品頗多,唯有各區匆匆一瞥,走馬看花,感覺已十分豐足,真的要感謝園主人的獨具慧眼和收藏功夫,才能讓大家今天有幸大開眼界。至此以為這次行程高潮已過,誰知臨別一席「回味‧民國」宴,仍叫人不斷的拍案叫絕。

開席前,先播放了一段自己製作的投影片,講述民國初年的歷史和時代背景,讓大家思量在推翻帝制、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直至新中國成立等環境下,可以產生怎麼樣的飲食文化。

開餐第一味「芳菲四月天」,取材自徐志摩給林徽音的詩;上篇是梁實秋的「雅舍幽篁」,原來梁實秋喜歡吃筍、「適之徽點」講述胡適之與曹誠英的愛情故事,曹誠英親手煮的家鄉菜,自然也是胡適之不能忘懷的;中篇是李叔同的「晚晴柳笛」,是他出家後愛吃的蘿蔔和豆腐素包、「梁氏趣味」是根據梁啟超一句名言:「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麻將,只有打麻將可以忘記讀書」創作的,其他還根據周作人、趙元任、金岳霖的作品和回憶泡製出各種美食;主食是已有百年歷史的杭州湯麵片兒川。

一桌菜式煮來其實都不複雜,但在一篇篇民國時期的文章和故事襯托下,口中吃着的,已不是單純的食材,而是那個時代傳統與革新碰撞下的燦爛輝煌與情深,叫人回味再三。

金澤一行,讓我們欣賞和認識了不少傳統的美妙東西,對保留和傳承舊日文化,有了深切體會。最起碼,我們已穿了三天華服!也藉此貼近詩書裏的情懷。

 

463

芳菲四月天

463

晚晴柳笛

463

梁氏趣味

 


樂清首飾龍

浙江溫州樂清首飾龍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明朝末年,距今有四百餘年歷史。龍燈依照漁船結構,用竹條、篾絲糊紙紥成。其長度一般為四米,高三米,寬兩米。除去龍頭、龍尾,龍身由若干層樓閣和戲臺組成。戲臺中有形態各異的人物造型,大都取材於古代戲曲,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白娘子》、《封神榜》等。還有包括水車、犁田、紡紗織布、彈棉花、磨剪刀、鬥牛、磨石腐、打鐵、算命以及做年糕等各行各業的民俗生活。

通常龍船內還有供電裝置,接通電源後,龍身的燈飾金光燦燦,耀眼奪目。民間傳說藉此可趕走妖魔。龍身側面有手搖木柄,船身上的花鳥、亭臺、樓閣以至於每個人物的手掌都能開合轉動,手舞足蹈。

每逢元宵佳節,樂清百姓扛首飾龍四處遊走,鑼鼓喧天並演唱吉祥頌詞。由於首飾龍排在巡遊活動的首位。因此,稱作「首」,又因龍身裝飾部件繁多,遂又稱之「飾」。首飾龍的遊行時間一般從農曆正月初十至十六,共七晝夜。第七夜巡遊結束後,各村首飾龍要集中至附近一處廟宇中進行「收殤」(用火焚化,送龍上天)。同時,還會撒上芝麻、綠豆,以示祈福。

463

 


傳承中國文化的一顆心

尋覓中國人身份

 

463
梅冰巧出身於一個傳統中國家庭,在香港出生長大,二十出頭便有反思,因為那時的香港,入學第一件事是取個英文名,衣服是西式的,住的亦是西式建築,用的語言文字大多是英文,她找不到自己作為中國人的元素在哪裏?日本人在重大節日或活動都會穿和服,但中國人很少見到這種場面,為什麼?說華服不漂亮嗎?梅姐並不認為如是──所以她現在鼓勵人們在金澤要穿華服,做一回中國人,好好感受一番。

梅姐攻讀藝術,曾在蘇富比國畫部工作多年,也曾在紐約、香港開過畫廊,女兒出生後退休歸作張家婦,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她思考了許多,到底自己是一個「什麼人」?她很怕聽到小孩子說中國文化很老土。

由於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愛好,她到處收買不同的傳統物件作收藏,機緣下也購得金澤工藝社這個地方,她希望將這裏作為保留、彰顯中國最原汁原味傳統文化的地方,不要被外來連鎖店、遷拆等事情影響,以免遭受破壞。

 

463

 

活的中國文化博物館

梅姐有意將金澤打造為一個活的中國傳統文化博物館,當觀眾觀賞完後可以引導他們做一些對比,例如大家都覺得日本工藝品很好,金澤工藝社就會告訴大家,這些文化是從哪兒來的。

她很感慨地說,其實現時日本最好的工藝,當初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例如鐵壺、榻榻米、建築、寺院等等都來自中國。在工藝社有不少展覽詳加闡明這些工藝的來龍去脈。

她說:「這不是算帳,是彰顯自己的文化,並說明這些東西原是我們的,不過是人家有眼光,懂得吸收,而我們的歷史曾有過斷層。現在我們國家開始有錢了,就應該趕快將自己的文化保留下來,而不是眼中只有錢,看到哪些值錢的就將其販賣,要知道賣了出去就很難再找回來。曾有法國人對我說:『當你們懂得欣賞時,就來我們國家吧。』我聽了後很不舒服,因為歷史上我們的文物被盜去了不少。希望金澤猶如一個警鐘,大家不要再為了錢而丟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要保留好這些東西。」

梅姐喜歡收藏不同的物品,例如架子床、漆器、紡織品等……「我覺得要欣賞這些就要近距離看,如果可以摸上手就更加好,所以我所收藏的紡織品是可以拿出來給人觀賞的,因為要摸上手才知道有多柔軟,又如刺繡,是要把它反過來看的。日常身邊的物品要細心留意才可以看出其價值。」

463    4636

生活上活用文化

她再以中式服裝為例:「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在婚禮及壽宴穿的傳統服裝,但其實並非只有新人或主人家才可以穿的,要所有來賓都一起穿才有意思。當然並不是說要穿得跟古人一模一樣、長袍大袖的,但是可以有中國文化元素在內。我覺得要恢復一個文化,並非只做件晚禮服,而是在日常日子裏,平平淡淡的服裝也可以有中國文化元素。」

招呼我們的那幾天,梅姐穿得就像個民初少婦,一襲棗紅大襟衫,襟前一串綠松石念珠,梳條大鬆辮,力行在日常衣着上,表現中華文化。

梅姐向我們介紹工藝社時,說這個地方的特色是以「衣、食、住、行」為主題,凸顯金澤是一個生活的地方。以「食」來說,可以享用有機素菜,務求大家食得健康;「住」則欣賞金澤古鎮中的建築特色,風格大多以三十年代為背景,當中不少都是傳統家具。
金澤設有多個工作坊,如琉璃、紫砂、陶藝、瓷器、織布、紡紗、印染、布藝、點心湯水等,梅姐說,「莫說藝術品,中國文化的缺失,就連生活上的文化都在日漸流走,現時很多人都不會在家中自製點心或煲湯了。」金澤工藝社這些年來盡在包攬各種民藝師資,目前師資已足夠,就只差學生。梅姐指望,一千人中哪怕只有兩位學生肯去學,就已經可以傳承文化。

 

尋找自我的空間

政府一直希望金澤工藝社可以對外開放,梅姐卻很怕開放後,因為來的人太多,會對古鎮造成破壞。不過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她也認為未來是將這地方回饋給大家的時候了,希望這裏可成為都市人身心得到休息的地方,來這裏欣賞一下自然景觀,找回自己。

梅姐說,金澤工藝社是一個發呆的好地方,這個發呆是思想的發呆,即是一種反思。「你可以看到很多東西,為什麼以前的民藝人想到但我想不到?為什麼他們做到但我做不到?為什麼我們沒有古人的智慧?」她指着我們坐的一張百年歷史的梳化說:「你會問為什麼這張梳化的比例會坐得人這樣舒適?為什麼形狀會這樣好看?為什麼現在很多梳化坐來坐去都不舒服?當看到這些家具時,你會有所反思,為什麼現時的人做事一點都不用心,所以現在我們教導小朋友,會要他們多看,多看了,久而久之就會培養出眼光,之後再要你去動腦。」

工藝社已運作一年多,因為想容納更多人入住,主人說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完善,很多細節例如衛生標準,還需要下一番功夫。目前工藝社吸引的對象大概有兩種,一是文化團體,另一是當地學校或國際學校,也有其他社區中心,因為很多來中國定居的外國人也喜歡找尋有趣的地方,社區中心便會向他們推介金澤工藝社。

 

463

金澤工藝社有一個唐卡工坊,冬天嚴寒日子,會找來貧困的藏族青年來學習,掌握這門手藝。今年還有一位青年人在布藝館,學習如何將一塊布變得更有新意。

為什麼要學?梅姐說:「他們面對的問題和我們一樣,因為開始不想穿藏服了,生活習慣有變,以前他們放牧,那襲藏服就是他的被,又暖又長又重;今日不放牧,要他們再穿藏服就變得困難,因為很不方便。如何將昔日的藏服變成一件今天他們會穿的衣衫,就是現在要解決的問題。」

 


各個民藝工坊

金澤工藝社佔地七十多畝,在原有船塢等舊工廠遺址基礎上,經十多年建設改造,目前擁有包括一些江南水鄉古民居、會所、幾萬平米的老上海家居風格的體驗館、民藝器物陳列室、各種民藝工坊。還長期設有藏傳佛教覺囊派唐卡繪畫展,並不定期舉辦國畫班、中樂雅集等傳統文化活動。
 

金澤工藝社
地址: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下塘街1號
電話:021-59260021-1005
網站:http://www.jinze.org
電郵:[email protected]

463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