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的佛教叢林

家宙

407

萬佛寺大殿舊影

沙田是界乎於獅子山、大老山及水牛山之間的盆地,明代已建有圍村。該處古時遍植艻(音「棘」)樹,葉小如針,可作圍籬防盜,故稱「艻園」。而山水流經盆地出海,因水聲瀝瀝,源源不絕,坊眾遂稱「瀝源」。直到1899年,港府官員巡視沙田圍,誤記為地名,從此改稱。

以前,瀝源對外交通僅靠山路,交通亟為不便,區外人士甚少來遷。十九世紀末,香港與廣州的商貿往來頻繁,兩地政府計劃興建鐵路。經多年規劃,九廣鐵路英段在1910年10月1日通車,以九龍(尖沙咀)為起點,沿紅磡穿越筆架山隧道,經沙田、大埔、粉嶺到達羅湖邊界。翌年十月港穗直通車也全線啟用。

鐵路通車後,沿線地區的佛教生態驟變,粵省僧侶多改由陸路來港,在車站附近潛居。而沙田區最悠久的寺院,就是曾大屋附近的慈航道場。該院由宏願尼師購建,剛滿一百年。最初只有數間村屋,後得胡文虎伉儷捐資擴充,改名「慈航淨院」,並附設義學(現今改作佛教慈濟基金會大圍環境教育站)。淨院又經常延請高僧登座說法,至今仍講座頻開。

1915年,又有宏賢尼師,接收排頭村的「普靈洞」道觀。該洞原奉三教祖師,宏賢尼師接手,改宗佛教,經常迎請大德弘教。1948年,虛雲老和尚蒞寺,賜題「般若精舍」。1955年,胡文虎伉儷全資捐建安老院,能收容無依老人,並負責所有生活開支,生養死葬。實在功德無量,至今仍提供診症服務。

另外,排頭坑的西林寺亦為著名道場,由浣清法師建於1915年。寺院築有觀音塔殿、龍華堂等,又創建樨香園素菜店,以「山水豆腐花」最為馳名,信眾遊人多慕名品嘗。寺內圖書豐富,並藏有多套經板,不時印行小本佛經,送贈善信。至七十年代,浣清法師去世,因寺產繼承問題導致荒廢,近年改作私營龕場,殊多可惜。

1918年,有聞修法師在排頭村擴建道榮園。聞修法師早於1899年來港,先於九龍城外大街落腳,後來遷到排頭村。關於該園之創立亦頗神異,據說道榮禪師原在東莞潛修,後來禪師圓寂,竟得肉身不壞,引來土匪劫奪。禪師報夢指示聞修法師攜同肉身像逃避到九龍城,1918年再夢示遷至沙田,1926年再上遷現址。附近另設道合園,專供女眾修行。

在戰前,該村尚有普明苑、證覺苑及淨蓮精舍。就當時生活環境而言,創辦大德奉行農禪模式,在修持以外,自行耕作,以變賣農產所得,艱苦維持,漸漸發展至現今規模。

那時,國內僧侶遠道來遷,人地生疏,為便照應,自然聚集而居,無形中將排頭村開拓成佛教叢林。二戰後,數千僧尼來港避難,部分投靠相熟道場,亦有在荒山架搭寮房棲身,總之各有因緣,慢慢開闢為道場,而沙田較著名者尚有慧泉寺、古巖淨苑及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