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歲的馬先生是夜更的士司機,雖然他徹夜未眠,卻總能準時地在早上十時前抵達中心進行面談,談話時一臉精神,中氣十足。
馬先生與太太及就讀小二的女兒同住,他獨自肩負起整個家庭的開支,為了家庭,他不介意從事日夜顛倒的工作。對他而言,沒有什麼事比他的家庭和給予女兒良好的成長環境來得重要。
第一次與馬先生在輔導室中對話,馬先生也不轉彎抹角,直接問:「我想幫太太戒毒,你可以幫助我嗎?」原來馬先生在婚後才發現太太一直有服食毒品的習慣,雖然馬先生已經立即帶她到社福機構、醫院及戒毒所進行治療,奈何試了很多方法仍然戒不掉。每天為了滿足毒癮,太太亦以不正當的途徑得到毒品。對馬先生來說,吸毒本來就是不法行為,太太還要把毒品帶回家在女兒面前吸食,觸及馬先生的底線,每次見到均對太太破口大罵,對她感到失望和無奈。毒品亦讓馬太太終日迷迷糊糊。
面對太太一次又一次毒癮發作,他已經無計可施,曾想過要禁錮太太、或毒打賣毒品給太太的人。太太吸毒成為他每天情緒的折磨,他亦想過,不如狠心地報警舉報太太,但想到年幼的女兒將在生活上沒了母親,恐怕影響她的童年,唯有一邊縱容太太吸毒,一邊對太太加以指責,每天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輪迴。
每次面談,見面的第一句,馬先生總是一再緊張地問:「我可以如何幫助她呢?」太太每天除了吸毒前幾小時比較清醒之外,大部分時間也處於精神模糊的狀態,他既對其行為忍無可忍,亦不滿她沒有盡過母親和太太的責任,但始終沒有想過離婚,因為他深信太太是自己選擇的,不能隨便離棄。
每次輔導,馬先生也期望面談後可以得到幫助太太的方法。但佛法輔導強調,我們只能改變自己,不能改變別人。我觀察到馬先生一直似乎都把注意力放在協助太太戒毒的方法,卻可能忽略了對準問題背後的成因,也就是太太吸毒的原因!
因此,我帶領他進行人生回顧,回到剛認識他太太時開始,邀請他思考一下太太吸毒的原因及發展脈絡。每當馬先生要思考的時候,他總是認真地皺着眉頭,帶着嘆氣聲,並分享他一些發現,過程中,除了憤怒和無奈,言談中亦開始出現一些自責和對太太進深一層的理解。
不少求助者像馬先生一樣,到中心尋求輔導服務,期望佛法可以即時改變他們的苦況。但佛法強調「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不少人因情緒的混亂,盲目或迷失地尋找「方法」,卻忘記自己也是其中一個條件,也是改變的元素之一。與其強調改變別人或不能控制的環境,不如從改變自己的行為、言語及思惟開始。
輔導員觀察到,每天馬先生看見太太在家吸毒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背後,與太太的吸毒行為和背後的渴求互為影響。在「緣起法」下,我們知道一件事的出現,背後總有不同的複雜因緣網絡所連繫。就如馬先生不斷質疑和抨擊戒毒服務幫不了太太,但太太最需要處理的,不只是吸毒行為本身而已,更是不斷以毒品逃避痛苦的心。
馬先生的個案,正好是一個例子,解釋很多時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認清問題的本質而「對症下藥」,其實我們更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例如馬太太吸毒的原因和改變的因素。
在幾節面談之後,我與馬先生談及他與太太的相處、關係和溝通,也提及他們的生活及近況,得知每當馬太太感到挫敗及壓力,便會依賴毒品來放鬆。看似一刻的快樂,卻為自己和家庭帶來無盡的困擾。就如女兒也懂得說:「媽媽不要食吧,清醒一點!」。
輔導員深信馬先生對太太的愛,本來就有很大的力量可以推動太太改變,但心靈輔導最重要的,還是提醒我們不要單單針對於解決表面行為,在緣起法和條件成熟下,事情的結果最終也會改變。
我給馬先生的建議是,要改變太太成癮的行為,需要慈悲與智慧並重,既要對太太未能戒毒成功加以體諒,對其吸毒行為則要狠心制止,並且協助太太觀照自己吸食毒品的慾望,從而找到着力點加以制約。執筆之時,傳來馬太太再次下定決心戒毒的好消息,我想馬先生行為與態度的改變,也發揮了改變的作用。
輔導員如是觀
一直以來,馬先生把問題的重點單一地放在太太身上,認為面談之後,輔導可以改變他太太的行為。其實,他一直也忽略了自己與太太的關係和女兒的成長,正是太太離開毒品的動力。
加上馬先生一直把太太的成癮問題,只單一理解成為太太性格的軟弱,這些標籤和指責沒幫助之餘,更沒有對準太太吸毒行為的真正成因,難怪這麼多年太太仍在吸毒毒癮中越陷越深。人最大的願望慾求皆來自一顆追求「離苦得樂」的心,然而若沒有智慧、以不正確的知見來追求短暫的感官快樂,例如吸食毒品或以不健康的方法來逃避生活的壓力和人生的痛苦,又如何得到真正從心而發,可持續的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