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前的鹿湖精舍
自古以來,廣東因遠離中原,每當國家動盪,多吸引商民南來避居。他們客居廣東,落地生根,成為了客家人。明清時期,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窗口,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紛爭的前線。
隨着清朝國勢衰落,列強入侵,地方流氓更淪為土豪,經常劫掠村莊和寺觀,損害財命。部分僧道,不堪騷擾,輾轉逃難香港。他們乘船來港,在屯門、東涌和大澳等地上岸,然後就到村落的後山覓地清修,慢慢形成「佛道叢林」。而本地佛寺,亦有不少由道轉佛的精舍。
十九世紀末,就有羅浮山道長羅元一,逃難至大嶼山,選擇在鹿湖築室潛修,名鹿湖洞。洞內供奉呂祖、玉皇、黃大仙等,稱純陽仙院,主要供男眾清修。後來信士日眾,又增建普雲仙院,供女眾修持之用。
道院開山之時,羅元一深怕受土豪地霸的侵擾,遂向新安縣衙請求示諭,嚴禁商旅借故流連,破壞道山清淨。現時,碑石仍存於外牆,是區內最古舊的歷史文物。
羅元一專心修道,嚮往「飛升」(成仙),因要維持院務,卻無法分身修煉。1911年,有青年僧觀清法師,從羅浮山逃難南來,偶遊鹿湖。可能遭遇相同,羅道長一見如故。兩人經常談禪論道,極為友善。
某天,羅道長自認為「飛升」之時已至,有感法師年輕有為,甚有學養,決定將全院轉贈,請他管理。自己則兩度離開道院,「羽化歸去」。
觀清法師接管道院,院內禮儀規制,改為佛教模式,頗有法緣。1926年,觀清法師圓寂,道場改為女眾清修,高峰時期多達百餘人。
1941年,香港淪陷,大部分信士離山避難,至香港重光再陸續返回本山。戰後,國內又爆發內戰,鹿湖精舍也收納不少逃難來港的僧尼信徒,並請寶蓮禪寺的筏可大和尚領導。1955年,道場重修開光,改稱鹿湖精舍。至今,大殿仍懸筏可和尚所題的「天人師」牌額,及大殿棟柱對聯云:「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深深歸命禮;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歷歷見聞時。」勸勉信眾,回道入佛,精進修持。
鹿湖精舍是區內最早的宗教場所,2010年獲政府評級為第二級歷史建築物。該院自建立以後,頗吸引佛道人士聚居,慢慢發展為大嶼山島內第一個佛教叢林,意義深遠。近年,有發展商收購靜室地權,銳意開發為骨灰龕場,將嚴重破壞區內清修環境和佛教文化,部分有心人士則組成「護持大嶼山佛教禪修勝地關注組」,要求政府保育,至於進展如何,仍待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