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已持續超過半年,最近香港的情況更是嚴峻,在此艱難時刻,
佛法就如甘露,能安住我們的心。
這段日子,香港各大佛教道場均想盡辦法,以視像、音訊、網上直播等方式,
舉辦佛學課程、法會、講經、關懷社群等活動,弘法足跡遍布各大社交平台,堅守布教使命。
千方百計,建構「線上弘法」新景象,
只希望為大眾傳遞更多智慧、慈悲與關愛,共同渡過疫境。
這刻,你我並不孤單,藉着今次專題,眾道場、法師們與大家一起面對挑戰,轉危為機。
給人類再一次警醒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西方寺住持 寬運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在疫情爆發後,率先於臉書發布通知,提醒廣大市民做好防護工作,注意衛生。同時聯合西方寺及各界善長人翁、社福機構,為社會上有需要人士多次派發抗疫福袋,並將往年於紅磡體育館舉行的浴佛節,及各類講座等活動改為線上模式,同時為每一場法會配備網上同步直播,以方便信眾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放心參與。據統計,累計超過十萬人次收看了上述直播,足見網絡的必要與便利。
採訪當日,適逢荃灣西方寺正舉行為期二十一天的「華嚴吉祥法會」,期間參加的信眾人數不多,進入大殿前,每個人必須佩戴口罩、量度體溫和用酒精搓手液消毒。寺院將法會時間縮短至中午十二點半結束,院內不提供齋飯,鼓勵信眾回家用午膳,以縮短人流聚集時間,保障健康安全。
寬運法師表示:「西方寺在這段時間裏舉辦了多場法會,以回向這次的肺炎疫情早日消除。佛經有言,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次世界性的肺炎疫情,我們都需要虔誠念佛,回向給疫情早日消散。同時也再一次提醒我們,眾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類應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尊重每一種生命。以前常說人定勝天,但現在看,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還遠遠不夠。疫情的爆發是全人類的共業,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
虔心懺悔反省自身
在限聚令實施後,寬運法師除了需要錄製《善生經》、《玉耶女經》和《觀無量壽經》多達一百多品的解說課程外,還要精進念誦《華嚴經》。因為人事上的接待與應酬減少了,讓法師得以多出時間調理身心健康,身形也比疫情前清減不少,更加精神了。「這段期間我每天都升起慚愧心,並做了深刻的反省。面對疫情,十分希望大家都能發菩提心,傳播正能量。」寬運法師說。
法師將一張親手抄寫的經文遞給記者,內容出自《長阿含經》第十卷,及《四十二章經》的其中一段。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寬運法師解釋,「非常」指的就是無常,人生無常,人命也是無常,一切生物都生活在無常的環境當中。「蓮池大師的『正好念佛偈』裏就講到,任何時候都是念佛的好時候。這個時期更是大家精進修行的好時期。我們應該閒靜一些,知足一些,欲望少些,知福惜福。」寬運法師說。
問道是否擔心寺院的運營會受到疫情的影響?寬運法師表示:「寺院是接受十方供養的,相信這段期間,全港的寺院都受到影響。因為信眾們都在家隔離,很少到寺院來。所以這段時間對寺院來說是不容易的。但即使再怎樣困難,我們仍應該做好自己的本份,只要做好自己,相信自然有龍天護法。做得好的,繼續努力;做得不好的,就要懺悔、發願。」
「通過這次世界瘟疫,我們要去反省自己和大自然的相處方法是否正確;與他人的相處方法是否正確;與眾生的相處方法是否正確。所謂三省吾身,從因上去想一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也許會是一個讓我們香港人重新出發的機會。」
弘法方式與時並進
羅漢寺、佛教愍生講堂住持 演慈法師
演慈法師認為,法會轉為網上直播,對道場是一個新挑戰。「疫情的發生是無人想像得到的,受影響的不只是香港,全球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倖免,對全球各行各業都是嚴峻的挑戰。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可以第一時間將已更改的消息發放,如何減少訊息的混亂,如何安頓人心?面對的困難,是如何在疫情中既保持距離又持續與大眾接觸連繫,把道場的訊息發放給大眾?」
疫情逆境體會佛法
法師表示,道場雖然暫停開放,但弘法活動沒有停止,雖然有部分長者一時間未能習慣,但因為大多已慣用手機資訊,所以也很快接受及學懂使用。「轉為線上弘法,的確是有好處也有不足,它的好處是方便與安全,減少了交通不便及疫情感染的危機與風險,即使錯過了現場時間,仍可安坐家中追尋收看;缺點是在家收看不及現場般專注,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流與親和感,但世間事總有兩面,即使未必能盡如人意,但在疫境中還算是不錯的安排。」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說法,應該從來未想過今日會有 online 法會,法師認為弘法的模式隨着時代發展有異,從前沒有錄音、數碼、電子媒體,隨着時代轉變與進步,媒體的轉變是自然的進化,沒有好壞,只是我們如何應用得恰當合宜,令大眾從中得到最大的法益。「佛法是無處不在的,所以這段時間,我經常透過不同媒體渠道,勸勉大眾以佛法作為安心之道,疫情是一種逆境,也是體會佛法智慧的時候,我們必須勇敢面對、接受這現實,既然不能外出,鼓勵大家利用這難得靜下來的時間,每日安住在家誦經念佛、靜坐禪修,亦可參與線上共修,同心同願祈求疫情早日消散,人人健康吉祥,也正好利用這機遇,珍惜與多留家中的家人相處也是另類修行,只要保持正念,逆境也有它的正能量。」
互相關心多方慰問
法師說這些日子,信眾雖然沒有前來道場,但都有透過電話、信函或短訊交流、溝通,經常來電關心師父、道場的情況,道場也會透過不同媒體給與問候、鼓勵與解答疑難。雖然在不同空間,但修道的心是相連的,所以不會與道場關係疏離。
疫情反彈,我們如何理解這次突變?法師說:「突然出現第三波疫情,又需要再度保持高度的警戒與距離,在世間法而言,這或許是因為人很善忘,疫情稍為緩和就少了警惕,讓未消散的病疫有機可乘,因此大眾必須繼續保持抗疫的警覺與守則,在佛法而言,這也是世間無常的明證,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種種因緣和合的結果,想有好因好緣出現,就要當下配合政府的抗疫法則,如法而行,保持良好的個人及家居衛生,存正念,利己利群,有好因好緣當得善果。」
面對內心的恐懼,宗教如何發揮安定人心作用?我們又如何得到安心?「我們當下面對的挑戰的確一浪接一浪,令人心惶惶,外在的大環境或許不是個人改變得來,但佛法說萬法唯心,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念來面對風浪,學佛人學的是,應拿起時拿起來,應放下時能放下;動的時候動得起來,靜的時候也可安心,所以這段時間我經常呼籲及鼓勵大眾以佛法安心。記得在前些日子有信眾來電,訴說家中孩子因不能外出,情緒煩悶不安,我建議她珍惜這因緣來增強親子關係,適度地多關懷溝通,當子女不安時,觀察其喜好,引導他們體驗一起靜坐、念佛或誦《心經》以緩和情緒,結果不只子女願意嘗試,也得到家人的認同,這疫情令她的子女、家人願意接觸佛法,她非常感恩這逆境中的珍貴得着,這真實個案,正好給我們逆境安心的啟示。」
演慈法師表示,時代在轉變,就算沒有疫情的發生,他們也早已開始線上弘法的路徑。「現代資訊發達,線上媒體的傳播不受時空限制,所以線上弘法是其中一項發展計劃,也是我們的起步、摸索努力的方向,雖然障礙總是有的,但有佛法就有辦法,弘法方式宜以多角度進行,因為人與人的接觸、互相關愛交流是需要的,否則世界會變得孤獨而冰冷;同時亦需要跟隨時代步伐,利用各種科技及電子媒體,將佛法在不受時空限制的廣濶天地中傳揚,以佛法培心,這是媒體教不來的事,但弘法者可以透過媒體將佛法傳播開去,彼此相輔相成,這也是眾生的福報,不管用哪種方式弘揚,目的都是為把佛法種子播在眾生心田,讓眾生得到法益。」
調整人生的機會
吉祥院 — 智愍法師、達基法師
位於荃灣老圍的吉祥院一直由智愍法師及達基法師經營管理。今年一月份疫情爆發後,兩位法師在二月初已決定關閉寺廟,並暫停一切寺內法會活動,以響應政府規定及保障信眾的健康。
因為居住環境狹小,及不適應長時間待在家中,不少上了年紀的居士紛紛向法師反映,表示很不習慣新的生活方式,其中幾位居士更出現沮喪、難過的情況。智愍法師對此十分上心,於是隔三岔五便致電詢問這些老居士們的近況,閒話家常或是講講佛法,以紓解他們的心中鬱結。
「疫情期間,我自己也不開心了兩天。」智愍法師說。「情緒是突然間出現的,毫無預兆。其實整個社會氛圍和經濟狀況,會讓我們心情產生不愉快。表面上人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事實上,眾生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不知不覺間互相影響。當外境好時,我們內心就喜悅,當外境不好時,我們內心沉積的負能量就容易跑出來,更容易看見自己的問題。所以這幾個月對佛教徒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好好想一想什麼才是對我們重要的、有意義的事?以及我們可以為自己、為社會做些什麼?從而去好好安排日後的人生。」智愍法師說。
在《八大人覺經》中,第一覺悟是「世間無常」,病毒來臨後,我們越發能感覺到自身的渺小以及生命的脆弱。智愍法師表示,其實每發生一件事都是一個緣起法,而疫情下大家的身心變化,便正好印證了無常的這一覺悟,同時亦看到了很多人性的弱點。
「當疫情發生後,有些人很積極地去面對,但也有一些人則一味地指責他人。其實佛陀在《箭喻經》中已經明確講到,世間事物本是無常,一味指責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像經文中那個被箭射中的人,當親朋好友要趕緊為他找醫生治療時,但他卻說,在還沒調查清楚射箭人的種族身分、姓名、高矮、膚色、住所,及所用的弓、弦、箭頭、箭身、尾羽的材質與製作方式之前,不准為他拔箭治療。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便毒發身亡。」
「為什麼全球很多地方疫情嚴重,而香港控制得還可以呢?很大原因來自香港人的智慧,懂得分清主次,針對防禦,沒有本末倒置。病毒不會因為誰富貴而不選擇誰,也不會因為誰貧窮而選擇誰,在這裏你看到眾生平等,總的來說,就是對自己人生的一次好的調整機會。」智愍法師如是說。
疫情下佛說減肥經
而剛剛踏入新年齡段的達基法師,則利用這段時間閉關一個多月,一心念佛,反省自身,同時計劃未來。「身為宗教師,宗教寄託是我們唯一的依歸。閉關期間最主要是持咒,除此之外也用這段時間沉澱自己,回顧過去。都市人的心平時是很繁忙且亂的,剛好年齡又來到這個節點,也是時候調整人生計劃了。很多人到了我這個年紀時,已是半退休狀態,但我覺得任何一個開始都是好的開始。無論前半生做過什麼,遇到什麼,每個人在任何年紀都可以重新追求夢想,制定新的目標。藉此機會,很想鼓勵大家重拾對人生的追求。」達基法師說。
也是趁着這數月間,達基法師成功減重十多磅,體態更加輕盈,身體狀況也比疫情前健康不少。「因為我的身體水腫,令腿腳不是很好。為了健康,我認真減重,也因此熟讀了《佛說減肥經》。經文中說道:『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佛陀讓波斯匿王每天念誦這首偈,同時要按照上面說的做,少吃多運動。最重要是知而後行,要把道理實踐出來。」法師說。
疫情期的修行
亞洲應用佛學院總監 法欽法師
七月初的周日,位於大嶼山蓮池寺的亞洲應用佛學院(香港梅村道場)很清幽。之前周日來參加正念日的人們,因新冠疫情未能前來修習。香港梅村道場因應政府的防疫措施,由今年一月底疫情嚴峻時不接受訪客,到疫情紓緩期間,開放給在家的核心梅村修習者。提筆時,香港梅村道場的網頁再次貼出告示:「亞洲應用佛學院蓮池寺及竹林淨苑均不接待訪客」。現在的蓮池寺應是更幽靜了。
亞洲應用佛學院總監法欽法師說:「道場已經停止對外開放的活動。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對道場的法師來說並不難實踐。我們關注的是,在這個困難時期,我們如何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每月一次線上共修
香港梅村道場蓮池寺在天壇大佛腳下,四周青山蒼翠,鳥語花香,最近天空晴朗,在這裏令人心胸自然廣闊。法欽法師稱,法師們很幸運有這麼接近大自然的修行處。五月三十一日起,梅村道場進入三個月的夏安居,法師們按照傳統,除了下山購買食物和日常用品,都會留在寺院。但在城市的香港人,被迫留在家裏,特別是孩子們因停課留在家中,媽媽們需在家看顧孩子,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調整,可以理解她們所承受的壓力。
「線上正念分享,是目前可以接觸人們幫助他們安心、紓解身心的途徑。」法欽法師說,法師們每月一次通過網絡與在家的核心成員共修保持聯繫。培育修習者成為核心成員 — 相即共修團成員,協助推廣一行禪師的教導 — 正念生活的藝術是梅村的特色。在疫情蔓延期間,雖然定期舉辦的「星期五修習@中環」、香港教育大學正念日及覺醒青年星期一修習,都取消現場修習,在核心成員的協助下,都以在線上共修的方式連接着大眾。
各地僧侶生活拮据
梅村位於世界各地的十個道場,主要依靠每年舉辦正念營的收費維持運作。今年所有道場取消活動,位於世界各地六百位僧尼的生活開支堪憂。法國梅村僧團已經向世界各地的梅村修習者籌募捐款。問法欽法師香港道場的運作情況,法師稱,香港道場很幸運,有蓮池寺的大護法支持僧尼的基本生活開支,所以沒有其他梅村道場面臨的困境。在蓮池寺幽靜的環境,法師們能夠安心修行,為這個社會增添安穩的能量,回饋社會,回饋護持的功德主。
「除了疫情,香港的社會問題和大家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關注。」法欽法師透露,去年年底,香港梅村的僧團接受了大嶼山鹿湖三位比丘尼贈送的禮物 — 位於鹿湖的彌陀淨苑,一間廢置多年的小屋。法師說,這座小屋將會成為「阿彌陀佛正念學院中心」(Amitaba Mindful Academy Centre),主要用以培訓在家的僧團,及舉行小型的正念營。他說,鹿湖的小屋群山圍繞,鳥語花香,希望將來成為在家眾修習和療癒的地方。
法欽法師稱,看來疫情會與我們再共處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大家可能發現生活節奏慢一些,沒有這麼多消費也是可以的。香港人很繁忙,很多人之前感嘆沒有時間和家人相處,這段期間,正是與家人好好共處,照顧自己所愛的人的機會。法師也提醒,在這段時間,修習正念呼吸,照顧好自己的身心,使自己處於安住的狀態非常重要。「疫情期間,我們需要好好保護自己,但是不要過度。我們需要判斷,如何保護好自己,但不會因恐懼而崩潰。」
照顧好當下,能修補過去,並帶來未來的希望。這是一行禪師的教導。在疫情蔓延的嚴峻時期,期願大家好好看顧當下。
亞洲應用佛學院位於大嶼山昂坪蓮池寺,環境清幽,是個精進修行的好地方。
另類醫院關懷
大覺福行中心住持 傳燈法師
因應疫情,公立醫院自今年一月初便暫停探病,一向主力院侍服務的大覺福行中心也受到影響,義工服務差不多完全停頓。雖然未能親身到病床邊為病人打氣,但法師們關懷眾生的心依舊熾熱,傳燈法師一直構想,在疫情下,究竟可以做些什麼,方能令社會大眾的心靈繼續得到滋潤?「於是我們想到,停服務、不停關懷的計劃。又或者叫做『疫境互強』。」
首先,從三月開始到現在,他們邀請義務攝影師拍攝一些照片,配以由院侍撰寫的一些金句,放在大覺的 IG、Facebook、網站,並定期發給義工、醫院,「例如發到醫院的病人資源中心,醫護人員、社工收到後都好感恩,覺得好有用,甚至採納部分,並發給他們的員工。」其次,他們邀請法師和院侍義工,特別在佛經中,找出一些談及生、老、病、死的部分,然後寫成大約五百字的小品文章,希望協助大家面對和渡過困境。此外,還有「聲音導航」,「因為我們有位義工的兒子是做音樂的,我們自己準備好一些故事,然後到他的錄音室錄製。因為只是看文字會單調,於是我們就配合音樂。以上這些都是從疫情的因緣而想出來的,希望日後可以增添更多互動空間。」
除了以上的心靈支援,傳燈法師和一眾院侍更透過電話去關懷病人及其家屬,如果病人情況不樂觀,甚至試過以視像方式幫他們做皈依。即使這段期間中心不對外開放,大部分實體法會和活動都取消了,仍無阻法師對信眾的關懷,經常透過電話、電郵、WhatsApp 的形式,回應信眾問題。
疫情期間,大覺福行中心也召集了醫院關懷和安老關懷的義工,一起出街派防疫福袋。「本來要派福袋給病人,但因為疫情關係派不到。於是我們決定送給醫護人員,因為這段時間,家人不能探病,全部責任都落在醫護人員身上,他們都好辛苦,所以送防疫福袋到三間醫院,感恩他們、支持他們。福袋內有手工梘、消毒濕紙巾、鼓勵金句卡、一個蘋果。」七月份,他們還有到港島、九龍、新界等較貧困的區域,派發二萬個防疫福袋。「希望可以緩和疫情帶來的不安,也把和諧、祝福、慈悲、愛心送給大家,令香港人感到人間有情。」
互動分享拉近距離
法會方面,大覺福行中心曾於 Facebook 直播《藥師經》法會四十九天,傳燈法師認為這是個好機會,讓中心跳出固有框框,透過線上法會,使海外信眾都可以同步參與。「好多外國的朋友一直覺得好可惜,來不到我們的活動,但今次他們凌晨四點起床,跟我們一起同步,可以全程參與。因為疫情影響全球,無形中都可以給予他們一些力量。如果在中心,參加者最多三百人,但網上就有大概四百至七百人。有些義工之前較少來中心,只是去醫院或安老院關懷,但經過今次,他們都會參與。網絡無遠弗屆,可以照顧到不同階層的人,所以我覺得有無限發展空間。雖然不能來中心,但原來很多事情,有心就可以有突破。」
這段時間,面對未知的未來,大家都會感到恐懼,傳燈法師指出,有很多恐懼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而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好好的課,看清楚自己身處什麼狀況。每次透過 Facebook 進行的《藥師會》法會完結後,法師都會跟信眾談天、開示,令原本情緒起伏不定的信眾,頓時找到前進的方向、安心的力量,也覺得可以為社會做一點事。「我們會從經文中,帶出如何面對疫情?如何轉化恐懼?都是由自己的身心靈着手。有些經文好深,他們都會問問題,我們以生活化的方式回應。有些人會覺得師父的話比較有力,這些話可能家人也說過,但聽不入耳。從衍陽師父那時開始,她時不時都會有精簡分享,適時提點,我覺得好重要。有義工擔心,將來回到醫院或安老院做關懷,不知能否提起勁,網上共修與開示卻能幫助他們保持初心和信心。」
做好自己本份
疫情令道場的供養減少,問到對他們是否有影響?傳燈法師坦言︰「我和璇師父沒有多想這些,最重要是繼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我們在中心其中一面牆,設立『十方明燈』,希望大家在點燈之餘又可以護持道場。另外,亦把衍陽師父於病榻中所畫的藥師佛像立體化,放置在另一面牆,讓大家供養藥師佛。又藉着活動,例如梁皇寶懺法會,提提大家,中心會址仍然需要大家支持,因為明年底就要還清供款。」燈師父笑指,擔心不了這麼多,「出家人經常說,如果心在道上,就不怕餓死。(笑)應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專心去做就對了。」
疫情令法師們多了時間照顧身體,大概是其中的意外收穫。「出家人不多,經常太忙的話,身體好易出事。現在多了時間閱讀經書、打坐,身心靈也多了養息機會。以前梁皇寶懺法會完成之後,會很累,今次還可以回去煮飯、清潔。多了時間休息是指,不是一味忙着外務。疫情令我們的腳步停了下來,發現原來需要照顧自己。」傳燈法師精神奕奕地說。
接下來,他們計劃持誦《妙法蓮華經》及《大般涅槃經》。「這兩部經的法義實在太好,《大般涅槃經》比《法華經》長六倍,平時好少機會接觸,於是發心與大家一起誦讀。希望在眾生處於困惑、不安的這一刻,大家有佛法的引導,有正知見,知因識果,懺悔過咎,認清生活的方向,做好自己的本份。」
每天一堂《地藏經》
佛教信願行講堂住持 定徹法師
佛教信願行講堂一直在《溫暖人間》刊登弘法活動廣告,疫情持續差不多半年了,講堂早已停止了一切法會和講座,卻沒停止廣告。
講堂住持定徹法師說,對外活動雖停止了,但他每天仍堅持誦讀一部《地藏經》,全年無休,就算疫情嚴峻時沒有信眾來參加了,他亦不會停止讀經的承諾。
座落在新蒲崗工業大廈的這間講堂,保留了原上手工廈間隔,共有五個房間,平時可供參加法會的法師養息之用,有一段日子肺炎疫情零感染而放寬限聚令時,倒方便安排每個房間容許四個人一起誦經,法會便可安排二十位善信分隔在不同房間同時參加。
疫情期間,講堂呼籲信眾張貼「佛說八句平安偈」,對此深信不疑的願洪居士分享說,「佛陀在《佛說除恐災患經》說偈言:
諸有眾生類 在土界中者
行住於地上 及虛空中者
慈愛於眾生 令各安休息
晝夜勤專精 奉行眾善法
說此偈已。地即為之六返大動……普國疾患。災疫悉除。國界盡安。」因此大力宣揚「佛說八句平安偈」。
疫情前,一個緣分讓定徹法師加租了樓上五樓一個單位,希望擴大講堂,加設各類弘法活動,也花了好幾十萬裝修費,可惜疫情令一切活動暫停,缺少供養,現正處於兩難情況。
培養心靈的力量
慈山寺住持 洞鈜法師
為了防疫,大家都要留守家中,難免感到鬱悶,慈山寺透過建立網上學習平台,分別以「修持」、「學習」與「喜悅」這三方面推出各類活動,讓大家在疫情期間,也能培養正知正見。慈山寺住持洞鈜法師受訪時指,這三方面的活動,能夠分別照顧我們身、心、靈的需要。例如通過線上靜修與法會直播的「修持」,法師帶領大眾在家同步誦經,淨化心靈;宗教與藝術文化的「學習」,透過佛教藝術欣賞等課程,協助大眾調整心情;又以禪繞畫、瑜伽、網上音樂會、栽種等,散播「喜悅」,與大眾一起放鬆身體,釋放壓力。
突破界限落實人間佛教
疫情期間,慈山寺經歷兩次閉寺,暫停對外開放,信眾未能到寺院參訪或參與活動,洞鈜法師以《華嚴經》中提到的「因陀羅網」概念作比喻,「因陀羅網」的特別之處是網目的每一顆珍珠均可互相輝映,結果是重重無盡,「正如網上活動可以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信眾,啟迪他們心中的佛性,共享資源,也能突破寺院這個實體的框架。只要我們的理念清楚,就有信心帶領信眾時刻保持正念,也可克服技術上的問題。」他認為,線上活動是大勢所趨,將來信眾可以先在網上學好基本功,然後再到其他地方深化修持。
經歷弘法方式的轉變,過程中可有遇到什麼困難?洞鈜法師表示,慈山寺的定位是人間佛教,所以難度在於如何把這個概念具體化,在設計活動和課程的時候,能夠既具有佛教價值,又能大眾化,讓參加者把佛法落實於生活之中。目前,慈山寺積極跟香港和海外的大學聯繫,舉辦一些受認證的實用課程,希望參加者完成活動後,把佛法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之中,服務社會。「慈山寺是一個平台,希望信眾在這裏學習到佛法和一些佛法療癒的課程後,從事更多利益社會的工作。例如我們慈山學院的『心靈照護師培訓課程』(Spiritual Care Training),就跟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合作。」
修習慈悲觀與恐懼連結
另外,洞鈜法師也有化身成 KOL,為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擔任網上導賞員,拍攝短片,介紹館藏,讓信眾感受到佛像之美。問到他首次擔當 KOL,有什麼特別感受?洞鈜法師笑言︰「因為我的廣東話不太好,所以拍攝短片可以NG,也不錯的。這是心態上的轉化,把不好的,變成好。我們修行慈悲觀,就是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例如我的廣東話!」
早前,洞鈜法師與性空長老帶領的「線上靜修 — 心無罣礙」活動,隔空與大眾一起修習慈心禪,深受歡迎。洞鈜法師表示,修習慈悲觀對我們應付疫情非常重要。「慈悲觀的重點是祝福與連結。大家可以每天禪修三至五分鐘,與內心的恐懼和焦慮連結,不要排斥它們。慈悲觀跟正念不同,慈悲觀是有對象的,首要的對象是我們自己 — 無論是好與不好的自己。我們如何跟自己連結和祝福?如何面對自己的焦慮?如何包容自己的不完美?由自己開始祝福自己,然後連結和祝福身邊的家人、朋友,從而推廣至社會和大自然的層面,把心中的善念一點一滴貫串。因為我們沒安全感,所以會恐懼、焦慮,但如果我們有連結與祝福,人就會感到自在、有安全感,無論環境順逆,也能坦然面對。如今的疫情也是,我們可以抱着慈悲的心與之連結。」最後,洞鈜法師鼓勵大家,要在「心」上面下功夫,培養心靈的力量。同時,保持正面心態和做好個人衛生習慣,就能維持身、心、靈健康,順利渡過難關。
疫情期間,慈山寺積極舉辦各類型線上弘法活動,讓大眾安坐家中,也能領受佛法智慧。
慈悲關愛齊抗疫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楞嚴精舍住持 紹根長老
全港灑淨祝福香港
鑒於第三波疫情嚴峻,年屆八十九歲的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迅速召集會內二十位法師,包括副會長淨因法師及僧徹法師,連同多名居士,於七月十三日早上舉行「港九新界除疫息災灑淨大行動」,乘坐雙層開蓬巴士,從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出發,途經港九新界多條街道,歷時三小時,為香港灑淨祈福,祝願疫情早日消除。紹根長老表示︰「拔眾生苦,予眾生樂,這是佛子應盡的責任。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和香港佛教聯合會都是佛教界的一份子,我們做同樣的工作,所以一起參與。最近疫情嚴重,大家覺得一定要為香港做些事情,有善長義務借出雙層開蓬巴士,於是成就了今次灑淨。法師沿途不停念誦大悲咒,並以『楊枝甘露水』灑淨,希望佛菩薩加持,回向市民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
除此之外,自年初開始,紹根長老慈善基金的義工們也不辭勞苦,四出搜羅口罩和搓手液,前往港九各區多個垃圾站,派送口罩等防疫物品給前線工作人員,以及佛教學校、聾耳及弱聽綜合服務中心、香港盲人輔導中心與長者鄰舍中心,為有需要人士送上關懷。
紹根長老感嘆,由於疫情爆發,其位於北角的道場 — 楞嚴精舍,每月一次的共修活動也要取消,而原本熱鬧的佛誕也受到影響,四眾弟子無法聚首一堂,各大小道場只好為信眾祝福消除罪障,增長善根。楞嚴精舍亦改變弘法模式,與信眾一起於網上念誦《金剛經》。紹根長老勉勵信眾︰「今次疫情是共業所感,古德有首偈頌︰『假使百千劫,善惡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大家應勤加修行,自求多福,不要隨波逐流。大家可以在家中多念經、念佛,並把功德回向社會大眾,能夠消除業障,收攝身心。」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眾法師乘坐雙層開篷巴士,為香港灑淨祈福。除紹根長老外,淨因法師及僧徹法師也有出席。
護理學院師生為長者診症
是次疫情令各行各業均受到影響,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屬的香港能仁專上學院,都要面對疫情困境。署理校長汪國成教授受訪時表示,原本快將開課的短期課程如急救、紓緩痛症、產前護理、手語、說文解字等也被迫取消或延遲。為安全起見,所有招生程序也改以網上形式進行,也免除學生的留位費用。「我們做足防疫措施,除了全校消毒以外,也設置了空氣清新機,並要求訪客登記和探熱。」
本身研究老人科的汪校長表示︰「學院位於深水埗區,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地區,貧窮長者特別多,能仁是深水埗社區的一份子,所以好希望做些事情可以協助這區的街坊。」目前,學校設有一間小型社區診所,由護理學院的師生營運,服務深水埗區有需要的長者,體現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我們會幫長者做基本的身體檢查及簡單的診症,也會教他們一些健康知識,如營養、運動等,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問題較嚴重的,就會轉介他們到公立診所或家庭醫師。他們預約後就可以來,不用排隊。疫情期間,有些長者會來拿口罩。另外,現在天氣這麼炎熱,如果長者想入來喝杯水,休息一下,我們亦歡迎的。」
行菩薩道的時候
法鼓山香港道場監院 常展法師
香港道場監院常展法師坦言,面對線上弘法這些翻天的改變,他們還在邊學邊做。
「辦道場的目的是照顧人心、安定人心,明白大眾此刻都需要心安,所以我們不斷思考有什麼線上活動可以照顧信眾,大家都在摸索階段。『布偶劇場』是我們其中的嘗試,也製作禪觀日常短片,分享如何在日常保持心安。」常展法師主持一個名為「點心」的對談節目,跟嘉賓們一起輕鬆分享抗疫期間生活修行的體會。法師說,現在大家都渴求看短片,所以道場會積極向這方面發展。談及現時的形勢,法師有點感觸,「其實是道場被改變,不是我們去接受或抗拒,而是整個環境帶着去改變。加上現在的網絡世界講求快速和要求不斷更新,所以朝向網絡發展是大勢所趨。」
線上共修有利有弊
線上共修是方便法門,能接引更多人修行,例如參與法會的人數多了,網絡人數多了好多倍,以前每周一晚的法會共修只有百多二百人,現在每晚網路實時參與的最少也有四、五百人。不過,在線上活動設計方面,有些地方需要注意,「道場環境始終安靜些、莊嚴些,讓大眾可以更容易攝心修行; 而在家裏可能比較放逸、受到干擾,所以要想方法幫助大家在參與時能夠更集中一些。所以,兩者要取得平衡,至於活動的深度不夠,可能只是因為還未熟悉媒介的運用,不同社交平台都有它們特色,我們要適應時代,盡量發揮各平台的好處!」
為了鼓勵信眾實時參加和感到共修的力量,法鼓山香港道場的網路活動影片,隔一段時間就會下架,還有請大家簽到,完結後提供問卷調查,增加互動,希望持續改善活動內容和形式。「即使疫情過後,大家生活模式已經改變,返道場的習慣都會改變了。我們會思考道場的活動方向,盡量貼近大家的需要。」
接受轉變適應壓力
面對這個大時代,常展法師自己也有些體悟。「我們這一代都是在溫室長大,完全沒準備就進入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我們還處於反應階段。舉例,以前上課,在實體課室裏只對着幾十個人;現在透過網絡,所說的東西被廣播至世界各地。每星期帶幾個讀書會及共修,也增加很多密集課堂,然而準備的時間少了,這些對法師都會帶來壓力。信眾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日日有新的訊息和活動,造成雙方的期待有落差。」
進入新時代,法師要適應,信眾也要適應,「經常鼓勵大家平時要用功修行,就是為了適時派上用場。在心態上,我們不須急於將所有問題處理好,亦沒必要期望一切可以恢復原狀,因為那是不切實際。正面來看,現在正正是我們磨練心志、深刻體驗佛法的時候。生活上的苦、物質上的苦不是最苦,最苦是我們心裏面的苦、不接受現況而產生的苦才是最苦。從佛法修行來說,當面對困境,不要悲觀,也不需要過分樂觀,而是盡其本份的去「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相信,未來大家都會少了很多社交機會,而佛教恰恰是向內觀照的修行,我們何不利用這個時候好好地去了解自己,和自己相處?」相信宗教安定人心、淨化人心的功能在往後的日子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線上共修開始以來,信眾把家居布置成佛堂,營造莊嚴的修行空間,精進修行。
自救助人藉境練心
對於以往習慣回道場的老菩薩,怎樣令他們心安?「長青班八、九十歲的菩薩,他們可能會覺得比較辛苦、很孤獨、很寂寞,義工們會以電話問候或登門送上小禮物關懷他們。」常展法師說,作為佛教徒,此時此刻,有責任去照顧身邊的人,更加是機會讓我們去分享佛法。「這是佛教徒可以奉獻的時候,暫時將自己的苦難放在一旁,看看可為身邊人做些什麼?這就是自救的方式,是修行菩薩道良機。
弘法形式翻天改變,對道場是困難還是機遇?「道場能夠盡量有效發揮功能,能夠生存下來已是萬幸。這一陣子護持道場的捐款大幅度下降,之前都有少少積蓄,一般營運是沒有問題的。以往是菩薩因認同道場而來捐款,現在少了來往,加上整體環境經濟衰退,大家的生活也很艱難,所以長遠來說是困難的,對未來情況添加不確定性。然而,物質條件的困難,並不表示就難以修行,這時候反而是大家面對生命無常,深刻地體驗苦的本質的時候。」
疫症無情,社會艱難,是危還是機,就得看我們的心。常展法師期盼,大家藉境練心,照顧自己,照顧身邊有需要的人,一起疫境自強。
法鼓山香港道場在疫情期間製作了一些線上活動,包括布偶劇場及由常展法師主持的心靈對談節目等。
未能取締實體法會
法性講堂住持 法忍法師
法性講堂自農曆正月初九開始,便將所有法會及課堂都轉做線上形式,清明法會、觀音誕法會、地藏法會、浴佛法會、深入經藏班等,都全程在 Facebook 及 YouTube 直播。法忍法師說,這是一個新機遇,相信亦會成為未來常態。
然而,雖然線上弘法會變成不能或缺的部分,但卻未能完全取締實體法會。「始終宗教活動有其獨特性,與上課一樣,面對面教學是不能夠完全被 online代替,學生也說動力少了很多,惰性大了,而大眾在吸收方面也有影響,不管佛法,法會或課堂也好,其他人即場的反應其實可以協助大家學習,帶動思考,即使是起哄聲,都可以令大家對某段落加深認知,所以網上直播會變成常態,但不能代替。」
隔離不了的攝心
疫情困擾亦困身,大家更渴求心靈的力量,法忍法師表示線上弘法是推廣佛法很好的機會,讓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有機會接觸到,家人亦可藉此機會了解父母平時去的道場是怎樣的。法師笑說:「這是個好機會給子女知道佛教地方原來是燈光火着的,法師的說話原來又聽得明,不是一味說善哉善哉。」另外,是信眾與子女話題增加,子女看見父母看直播會好奇,覺得父母追上時代,關係反而親近。
那麼,線上弘法有什麼挑戰?「如何隔着一個熒光幕讓大眾都感到攝心?我相信如果你辦得越有心,縱使隔着熒幕,對方一定也會感受得到。辦一個法會是希望眾生好,但如何將這個力推展開去,發心很重要,法師們都用心祈求佛菩薩加持,讓在家看直播的眾生可以接受更多正能量。」
不過法師也承認,線上的共修力量相對會減少。「以往有人覺得儀式是繁文縟節,是一個枷鎖,如今終於知道儀軌或者一些規矩,真的可以幫到自己,例如念誦時,哪裏需要合掌?哪裏放掌?哪裏要拜?在家沒人提點,少了專注心。這部分我相信不是直播可以處理。」有些信徒說,收看法會直播時,到誦經環節他會關了直播自己念誦,但之後他又發覺誦經時多些人會好些,原因是什麼?「我們的心念不夠強,去到抖氣位就會中斷,但群眾一起念時,就可以互相支援。如果把它看成音頻,五個細聲的人加上來可以變成鐘聲,十個人就更大聲,這個力量是科技取替不了的。」
講堂那麼長時間未能開放,法師笑說,以往信眾參加法會時,心態可能只是當一般活動,有約會就不來。自從不可以回來講堂,他們十分想念。「因為在家始終少了互相鼓勵,有一種孤單無助的感覺,對着電視、電腦在拜有些奇怪,加上疫症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大眾更感到不安,他們發覺共修環境是支持自己的力量,原來能夠聚在一個地方參加法會是很殊勝的事,所以更加珍惜這種緣分。」
法忍法師坦言,即使法會直播變成常態,但一些宗教的元素始終不能取代,例如儀軌,如果因為在家不能夠做爐香讚和灑淨,於是索性把整部分刪去,直接誦經,這樣就缺少了迎請菩薩這重要部分,法師直言有點擔心。「在我們的信仰上,迎請佛菩薩不是儀式,是真的需要祈請菩薩臨壇加持法會,但如果因為時間或者場地關係而刪掉,就會失去法味及宗教功能,這就是袪魅化 disenchantment。我覺得有機會出現,如果不留神有機會踏入陷阱,將一些重要信仰元素在一個實際考慮下排除,宗教活動便變成社會活動,所以大家要很小心。」
法性講堂迅速將實體法會轉為線上法會,祈願菩薩加持祝福眾生。
疫情期間,法師與義工四出派發防疫福袋。
盡了力就隨順因緣
雖然線上法會在參與時更加方便,但法忍法師堅持誦經部分只在實時可以收看,法會完結後就不會保留,這樣做,法師用心良苦。「原因是你在任何時候也會拿手機出來,可能 hea 在椅上或者上洗手間,萬一在念經環節你開着來看,就不是太如法,為了防範這情形出現,只好暫不保留。」那麼,有沒有什麼法會不宜直播?法師說大蒙山施食和焰口法會不宜直播,因為大家不懂觀想,又沒有在家準備食物施予眾生。
問及法師,此時此刻,我們可以怎樣安心?「第一,視乎信徒如何去理解周遭環境的變化及事情發生,有些人對把疫情看成一個機會,好像外賣、物流、科技和直播器材的公司等,對這些人可能是時機。然而,對於其他行業的人是很大挑戰。各人有各人因緣,你選擇什麼工作?抱住什麼工作態度?身處今日時勢,擔心一定有,用一個好老土說法,無常隨時出現,但你是否有足夠資糧去應付才重要,有句佛經說得好,『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盡了力就要隨順因緣。西方說法 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信佛的就 hope for the best, try the best,可以做的經已做了,但有些事真是做不到,接受吧,甘心接受可以令自己情緒好些。第二,你可以去幫人。上星期我在街上遇見一位伯伯,他拖着買餸車,走去別人的食肆用搓手液,我立即跑回講堂拿口罩和搓手液給伯伯,幫得雖然少,但當下情緒不會這麼難過。心安第一步是接受,然後沒有後悔怨言,感恩自己有些東西可以做到。」
法性講堂在前些日子政府放寬宗教聚會時,依據1.5米社交距離,開放讓信眾來道場參加法會,現在又全關閉了。
善用時間觀照修行
普光明寺住持 聖傑法師
普光明寺住持聖傑法師表示︰「目前寺院內的調動,主要是將線下面對面的活動,轉變為線上形式進行。寺院目前也仍處於關閉狀態,希望疫情過去後可以盡快開放予大眾參拜。」
至於因受疫情影響而出行受限的數月間,正好是道場寺院結夏安居的日子。法師們在這段時間多了許多自己的時間,可以安心靜修。「這段時間裏,我們的功課也變多了,例如誦經、念佛、打坐等等,都集中在這段期間專注完成。同時也耐心地和自己獨處,沉澱心靈。」聖傑法師說。
而這段時期的停頓,也給了法師們休養生息的機會,專注調理身體及暫時遠離繁忙的雜物。「若不是因為疫情,你都不知道原來自己平日是如此忙碌。忙到做自己每日功課的時間都減少了,所以利用這段日子好好補上。明白大家對待疫情的恐慌和不安,但只要我們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就不需要太過擔心。反而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觀照自己的修行,要好好把握。」聖傑法師如是說。
佛法修行力量安頓病苦
創古密宗佛法中心住持 堪布達華
本年二月十五日,創古密宗佛法中心第一時間,在香港難覓口罩的情況下,已向本港八百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每人派發五個口罩;之後,不斷有熱心人士捐贈物資,該中心不間斷地在外展義工隊的協助下,向低收入階層及有需要人士派發物資。同時間,創古中心的弘法工作,亦改在線上進行,在訪問當天,中心便在線上舉行「藥師佛與你,三天實修閉關」。
中心住持堪布達華說:「很多人因為今次的疫情產生恐懼、痛苦,甚至情緒低落,如果你是佛教徒,佛法和佛菩薩的大願可以幫助你安頓身心,中心一直都在舉辦各項共修法會: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金剛薩埵、綠度母、大黑天……共修完畢大眾一同回向功德。一個人的功德有限,藉着共修可以集合眾人力量,回向力量便大不同了。」堪布感恩中心的義工菩薩幫助,讓線上的弘法工作能夠順利無礙。
病毒痛苦依緣而生
堪布達華開示:新冠病毒的出現,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只是我們對這病毒太陌生未能掌握,所以才引起全球恐慌。
疾病痛苦當然是存在,但也離不開依賴因緣而生,尚待時日終會有可治之藥出現。暫時雖未有藥物治療,亦見很多患者能自然康復,所以亦不必過度恐慌,但要注意做好防護,避免感染。作為佛教徒,要學會如何面對痛苦。
由於是因緣,所以也會帶來好的轉機。如果不是因緣而來,那消除方法就不會有,痛苦也變成恆常生活。正因為不是這樣,所有痛苦皆源自因緣;了解其因緣,要作消除的方法。
新冠病毒也是輪迴痛苦的一種,要盡力用方法去徹底消除,如果不幸有人被感染,就應多點關懷,停止疫情的流言及擾亂他人的說話,徹底做好防護措施,彼此間互相慈愛關懷;這並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的事,是整個世界全人類的艱難。
積極行善回向病毒
在佛法上來說,只要執取「有漏近取蘊」,就必然有生老病死這些痛苦,這正是佛經所說的「行苦」。
對治的方法就是多行善業,行善不一定是金錢上的布施,無論身語意都可以行善,一個善的行為、一句令人感到安慰的說話、一個好的念頭……都可以是善業;行六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亦有助我們長養慈悲。
堪布說:「生老病死是必然的,行善的善果未必在今生能顯現,它可能積累至下生,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儲備善的資糧。如果你是佛教徒,這段疫情時間,修行很重要。藏傳的佛弟子,可以做大禮拜、念咒 (觀音心咒、綠度母心咒……)、念經。通過這些修行,希望糾正我們的行為。」
堪布指導說:「每天自我反省和檢討,是修行很重要的一環。檢討一下自己每天做了些什麼?有什麼做得好?什麼做得不夠好?做得好的,我們可以鼓勵一下自己;那些做得不好的,就要勸勉自己,下一次便要改正它。」
修心七要自他交換
疫情下佛法如何應用於日常中?又如何面對?
「疫情下佛教徒日常的修持亦需要歸依及發菩提心;我們由於受無明力影響,與實相違背中迷亂,身語意積聚各類不同的業。因此,我們需要依靠具備去除無明的方法,歸依離一切過失並具足功德的佛陀,歸依佛所宣說的正法,歸依實踐這些教法的僧伽。
「菩提心、慈悲心是正法的根本,為了要調正內心相續,就需要時時憶念及精進修持四無量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正所謂『心善,地道一切也善。』所以我們更需要勤於實踐『修心法門』,讓自他兩者獲得脫離痛苦,安於幸福快樂當中。」
堪布達華和大眾分享大乘佛教修心七要的「自他交換」修行法,「想一想在這段日子裏,什麼人有痛苦?因病往生的、生病的、確診病人、病人家屬、醫護人員、受疫情影響倒閉的公司、失業的工人……想像一下你是他們,接受他們正在承受的痛苦加諸在自己身上;嘗試把自己的快樂、修行的功德,回向給這些正在受苦的人們。」一旦生起了利益他人的念頭,菩提心的修行,最終能利益自己。
關於實踐的方法,首先是準備,之後是實行 ─ 真實地利益他人。
準備:首先要好好學習菩提心、慈悲心,盡力多發心多發願。恆常念誦「願諸眾生能具樂因及樂果,願諸眾生能離苦因及苦果」。之後實行:有了之前調正內心的準備,這時對於他人或畜類,任何的痛苦,真實地盡一切努力給予幫助,資源上的財施;其次以自已的身語幫助他人,解除痛苦的無畏施;進一步為除他人之無明,給予貪戀今生的對治 ─ 無常、正念正知。貪戀輪迴的對治 ─ 輪迴過患、業果。貪戀寂滅的對治 ─ 慈悲心、菩提心等一切的法施。
簡要言之,就是盡己能力去給予他人幫助。其中最重要是調正自己的內心,內心調正就不會出現憤惱、憤慨、憎恨、嫉妒等等心態,自己亦能受益於佛法。不然多年修持也沒有什麼得益可言。
如果你不是佛教徒,堪布達華也勸勉大家,不要經常看手機和電視,上面的各類新聞消息只徒增我們的苦執,倒不如回歸自己的呼吸,跟明就仁波切一起來靜坐,「停一停,心呼吸」有助大家減壓,遠離心中的痛苦。
提及道場停開半年的經濟壓力,堪布達華說全世界的道場現在都處於同一難題下,其實香港的中心已經很不錯了,世界有很多地方的情況比香港更糟,就像印度、尼泊爾、不丹,最近在疫情下再加上大水災,當地的貧苦大眾甚至生活在斷糧之憂下,堪布呼籲信眾也可幫助這些無家可歸者。
創古密宗佛法中心帶領外展義工團隊,將捐贈的各類物資,派贈給醫院、社福機構、各區長者中心、清潔工人、無家者等等。
2月29日,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中心進行一次大型清潔消毒。
虛空念佛報數 WhatsApp 群平台
淨土宗 香港無量壽念佛會住持 佛開法師
位於深水埗北河街的淨土宗「香港無量壽念佛會」,是專修專弘善導大師思想純粹的淨土法門。自 2 月 23 日起即配合政府及佛聯會呼籲,發出通告暫停開放。不過他們所有活動均如常舉行,比如念佛共修、法義學習班、為往生亡者的百日念佛超薦佛事、精進佛一,全部由佛開師父帶領兩位法師及一位蓮友如期進行。
該道場共設有五個虛空念佛報數 WhatsApp 群組,群組裏的蓮友天天在家念佛,每天將該天所念的佛號上報在各屬群組裏,訪問當天,群組裏一共有 1,159人,所報佛號共 4,760,000 句。
住持佛開師父說,念佛報數群組的開設,不是今次疫情下出現的,早在 2015 年 4 月 19 日,她的師父淨宗法師在一篇「我的夢想」開示中,提到虛空念佛堂的構思:「我一直想有一間念佛堂,首先這念佛堂必須夠大,足以容納一切想來念佛的人,每個人都可以享福自在地參加,不必特別請假,不用舟車奔波,即在各人家中,不勞出門,只加入他們的念佛群,隨時隨地可以念佛……真是如意虛空念佛堂,其大無外,不費功夫不花錢,所有人生活緊密相融無礙,速疾增長廣大功德,這樣的念佛堂只能是神話、夢想吧!」
群組報數分享經文
佛開法師看了這篇開示後,為響應師父的構思及成就師父的心願,即在同年六月開設了淨土宗「香港無量壽念佛會」虛空念佛報數群平台,第一天,報數總人數只有 41 人,收集佛號共 156,000 句。
幾年來,蓮友不離不棄,他們的念佛報數平台發展至現有共五個群組,約有一千多人參與其中,每群由兩位居士負責,共有十一位義工,在每晚八點後結數回向。加入念佛群,每天念佛報數不少於二千句佛號的,名字便會直接被輸入佛堂的電腦,全年的超度法會均獲回向。
由於該道場早設有念佛群組平台,疫情期間的念佛報數便一天也沒耽誤。群組平台亦每天都有分享法義經文、佛教故事等等,給予大家閱讀學習,讓大家認識念佛法門的教理。
佛誕期間,疫情稍緩,政府放寬容許四人同時活動,無量壽念佛會遂利用 WhatsApp 群組,通知蓮友回來浴佛,分班分時段,每十五分鐘一班,每班只許三個人,照安排約好的時間,準時到埸,準時離埸,做足安全防疫措施,逾時不得進埸。每日早上九時半直至晚上八時,分四天進行,一共接待了近二百七十位信眾浴佛。
在作出這樣的安排之前,佛開法師一直在慎重考慮「是否讓大眾前來參加浴佛」?因既要以信眾安全為重,亦要配合政府及佛教聯合會的指示,又想藉此良機讓大眾親近彌陀結佛緣。考慮多天, 最後才有此決定,分批讓大家來參加這莊嚴勝會。佛開法師慈悲表示,因為大悲釋尊出現世間,才開啓了眾生解脫成佛的大光明。在浴佛節的特別日子,憶念釋尊出世本懷,對我們有特別意義。
遠程關懷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和助念,是淨土宗香港無量壽念佛會另一重點活動,這段日子醫院禁止探訪。可有什麼辦法進行臨終關懷?
對於臨終關懷和助念,法師已有二十年經驗,雖不便親自到床頭為臨終人士開示,但法師透過手機與家人接通,親人將電話放病人耳邊,法師進行開示,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安慰他不用驚慌害怕,不要徬徨恐懼,不用擔心,教念佛號,親屬也一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遠程助念效果同樣殊勝。
冀望病毒早消 非素不可
慈濟香港分會
慈濟香港分會自疫情開始,對濟急扶危的善業未嘗一刻停止,志工們甚至加大了愛與關懷的力度,援助範圍更廣,讓愛與善的漣漪遠播。
早在 2 月 24 日,證嚴上人在志工早會上已表達了對疫情的掛心,她感慨,從這一回的疫情來反思,實是人們過度取用地球資源,不尊重其他物種生命的行為,形成了眾生共業。最好的防治,就是懺悔,立即茹素,以此為天下眾生祈禱。
上人一再呼籲大家,勸請各方好友一起響應齋戒茹素。疫情就是大自然的反撲,我們要舉頭懺悔,低頭感恩;同時提醒大家要堅守規矩,彼此之間多一份貼心關懷,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期待人人能以虔誠、清淨的心與大地共同生息,愛護生靈,推廣素食。盼疫情早日消弭,別無他法,唯有茹素。
送我口罩好過黃金
話說農曆年初疫情剛開始,口罩供應短缺,慈濟香港分會即時便將平日儲存的口罩分送給急需的居家關懷戶、和缺乏口罩的志工。繼而向全球各分會四出尋覓口罩,幸運地,獲澳洲分會為香港分會提供五萬個口罩,當時運輸期較長,需要八、九日才到港,分會志工等不及郵遞的運輸,一旦追蹤到口罩抵達香港轉運中心,便立即前往領取,連同酒精搓手液等消毒物品,第一時間分發給有需要的佛教道場、社區街站、有聯繫的護老院、精神康復中心等等以應急。其中一個獲贈口罩的機構是嚴重弱智人士家長協會,有家長感恩地說:「此時此刻你送我口罩,比送我黃金更好。」
慈濟雖然停止了對外開放,大部分日常的探訪、講座、培訓、共修等大型活動亦已停頓,甚至連今年的浴佛活動也停止了;不過,仍有些緊急的包裝、分發援助物資工作需要進行,可幸很多志工都願意第一時間回靜思堂幫忙,為響應防疫措施,盡量維持最低人數。慈濟委員頌鈴師姐說:「好感恩各位志工甘願為善的精神,疫情嚴峻時我們只保留靜思堂的支援與指導工作,後來更發展在網上運作,開會、共修、拜經、靜思晨語等等都改在網上進行了。」
線上開示過萬點擊
頌鈴師姐謙稱線上工作一直是她們最弱的一環,但在疫情的隔離環境下,卻要被迫發展,話雖如此,線上運作卻能讓志工更精進、更貼近法脈,她解釋,「以前我們聽上人開示,都必須在清晨四時回到靜思堂或聯絡處,但不是人人能早起,亦有不少法親是不方便在晨早回來的。所以,以前最多每天只有二、三十人可以回來聽上人開示,現在改在網上進行,每天起碼有過百人會準時在網上收聽;以前香港志工每年回台灣精進營的人數只有幾十,如今改在網上參加,一個亞洲區營隊報名的便多達五、六千人,還未計沒報名卻來旁聽的。到上人開示時,點擊率更高達過萬之數。」所以,危機也變作另一轉機。
不久,香港的口罩供應回復正常,海外疫情卻開始爆發,美國、意大利慈濟分會急需口罩,香港慈濟分會成為了口罩中轉站,轉運了五萬個口罩(包括 N95 予當地醫護之需)往海外,包括南非、美國、玻利維亞、意大利、韓國、聖馬丁等分會,此外香港分會亦額外多捐贈了一萬多個至海外分會。數月後的今天,由於香港分會接獲一批捐贈的布匹,志工正在展開布口罩縫製工作,條件是家中要有衣車的志工才能幫忙。
派發物資重在關懷
五月開始,香港慈濟分會有一個善緣,與香格里拉集團合作,每個月向兩千名困難戶派發「安心祝福包」,為期八個月。當時政府的抗疫基金仍未推出,該酒店集團主席認為在經濟壓力下仍想為社會做點事,有緣結識了慈濟,一起籌辦物資關懷低收入階層。「安心祝福包」共重五公斤,除了防疫用品,還有米、麵、油、燕麥、五穀粉、餅乾雜糧、及一本靜思小語。頌鈴師姐說:「我們覺得,疫情期間除了物資外,心靈資糧亦同樣重要。從去年社會運動至今年疫情爆發,人心不安,靜思語可以發揮安心作用,亦能為人指引方向。」
派發「安心祝福包」時,他們在枱上展示包內各項物資,以便向長者解說食用方法,有趣的是,有位婆婆以為是在多項物品中選擇其中一樣;又有位先生說:「我以為只是來領取口罩而已,沒想到有這麼多東西。」更難得他說,這麼多物資,拿回去後會和鄰居一同分享。
遇有行動不便的,又或住唐樓無升降機的長者,志工還會幫受助人把重甸甸的「安心祝福包」送回家,甚至留在他們家中閒話家常,受助人無不感動非常,有位獨居長者說,半年來都沒有人探過他了。此外,參加的香格里拉集團義工亦很受感動,因為他們派發的受助對象,有住籠屋的;住棺材房的;住板間房的;甚至有遠至住沙頭角村的,還有一個派發點是給南亞裔人士的,都是義工首次接觸的人間實況。
第一時間向各道場、社福機構及有需要人士派發口罩及消毒搓手液。
補助計劃賑濟急需
疫情中不少人失業,三月起,慈濟香港分會推出「失業補助計劃」,向失業一個月或以上,能提供僱主解僱信,出現經濟困難的人士,提供為期三個月,每月最多 $3,000 的應急錢。同時亦有「街友補助計劃」,負責的萬里師兄說:「這段日子開工率不足,低收入階層手停口停,我們原向具領取綜援資格人士,發放 $1,200 超市劵。」之後考慮到受助人除食物外,還需要用到錢,遂改為發放 $600 超市劵、$600 現金。補助人士已達二百多人次。
疫情影響兩地往來,令部分原本家住內地、在港工作的工友頓成無家可歸者,慈濟的「街友補助計劃」接引了部分此一族群,又由於慈濟不僅發放應急錢,還主動關懷他們,當朋友一樣經常致電慰問心情,獲這群原非街友頓成街友者認可。疫情嚴重時連廿四小時麥當勞也暫停夜間營業,「街友補助計劃」已一共幫了一百六十多人於燃眉。
「勸素計劃」幫助弱勢社群
早前,慈濟香港分會推出「我行我素」勸素計劃,鼓勵大家吃素。同時,亦贈送勸素劵給弱勢社群,包括四間學校的學生、社福機構、銀髮義工及街友等。參加勸素計劃的其中兩間素食店,慈悲的應允原值 $30 的勸素劵,可換 $40 以下的素餐。某街友幫襯完,回來立即與慈濟萬里師兄分享感受,原來「那家素食店為勸素劵專門製作了一個菜牌,還即叫即炒給他」。吃這餐素食獲得的莫大尊重,讓他深受感動。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素食行列,香港分會的年輕志工正製作多條勸素的漫畫,並攝製了一些素食運動員 KOL 短片,準備在社媒推廣。並正在籌備一個網上烹飪比賽,讀者可密切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