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近一年,造成無數人健康受損甚至死亡,
而伴隨的是人們的心理問題,社會隔離、對疾病傳播的恐懼、
收入和就業損失等導致的焦慮。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今年二至七月向過萬名市民調查的結果顯示,有 73.7% 受訪者表示出現抑鬱症症狀。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的診所,在這段期間增加了因新冠疫情引發的焦慮和抑鬱患者求診。鄭醫生表示,免疫系統很受情緒影響,在疫情蔓延期間,為了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最重要是定和安心,有了這樣的能力就能過濾,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應該做。」
根據世衛組織一項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 93% 國家的關鍵心理健康服務出現中斷或停止,而這期間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大幅增長。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各國加強關注精神衛生:「我們已經看到 COVID-19 對人們精神健康的影響,而這僅僅是個開始。除非我們現在就做出嚴肅承諾,加大對精神衛生的投資,否則將產生深遠的健康、社會和經濟後果。 」
從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診所的求診人數,可見新冠疫情對精神健康的影響。「求診人數大起大落。疫情嚴峻時,大家怕感染,不敢來診所。疫情紓緩後,新症加舊患,大家需要逾兩個星期等候。」鄭醫生稱,在疫情期間出現的新個案,譬如不敢出門,需要不斷洗手,明知道已經洗乾淨了,但不洗感覺不舒服,需要心理治療及服用精神科藥物。
擔憂容易影響免疫系統
「人最怕是未知的事。」鄭醫生稱,疫情帶來壓力、危險,每個人都有機會感染,不知道感染後對自己帶來什麼影響。知道如果感染後康復不會有大的後遺症,就容易放心,但如果會帶來大的創傷,就會很擔憂。「驚是因為不確定。自己會想像很多可能性,自己嚇自己,導致處理的方法離地,脫離現實,不需要做的亦去做,這樣的處理手法比疫情更可怕。」
人們擔心感染疫症,鄭醫生提醒大家需要明白,免疫系統很受情緒影響,因而懂得如何安定自己的心,不被社會情緒牽引非常重要。「最重要是定、安心,有了這樣的能力就能過濾,什麼能做,什麼不應該做。但社會物質太多,我們的欲望太多,定力太少,缺乏智慧。不懂得過濾和放下,內心因而不安,迷失了方向。」鄭醫生說,心失去方向,容易被社會情緒牽引,隨眾一起到藥房搶購廁紙、到超市搶購米和日用品,令自己更恐慌。
疫情肆虐,每個人都會承受不同程度的緊張和壓力,我們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接受心理專業支援?
情緒問題 須尋求專業支援
鄭醫生表示,個人需要看看自己的生活質素與平時相差多少,生活中是否還感到有樂趣?是否有胃口?是否能睡好?如果能夠處理日常大部分的事宜,或是數日身心不安、睡得不好、無法上班,做不到自己平日有能力做到的,而隨後能夠調節過來,就無需看心理醫生;但如果持續兩三個星期都是這樣,而且狀態越來越差,就需要看醫生、社工或輔導員。如有宗教信仰,則可以尋找宗教師。他稱:「如果發現自己在情緒壓力中跳不出來,就需要尋求幫助,個人很難有觀照自己的力量。」
情緒有問題向精神健康專業人士尋求支援,而過程中會面臨是否服用精神科藥物的選擇。對於精神科藥物是否有副作用,有不同的說法。鄭醫生以飲茶作譬喻,飲茶需要視乎體質和茶的特性,有人喜歡綠茶,有人覺得涼。「精神科的藥物無論多麼先進,都有副作用。醫生適當調配,能減低副作用。但我們不能只看副作用,還需看它的治療作用。如果治療作用大的,超過副作用,就值得嘗試。」他強調:「服藥只是其中一環,如果不改變思考模式生活方式,長遠沒有好處。」他指出,患者服用藥物,如情緒穩定劑和抗焦慮藥物能幫助他們保持平靜,情緒安穩,從而能夠學習一個新的生活態度和模式。鞏固正面的生活模式後就可以逐步減藥,如果減藥後仍能保持正面的生活模式,就有機會不用服藥。
「長遠而言,建立正面的生活態度和模式更重要。」鄭醫生說。關於情緒病的治療方法,鄭醫生致力推動正向心理學,他相信心理治療比藥物更能徹底治癒情緒病。
狗狗療癒師
步入鄭志樂醫生的診所,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同角落張貼的狗隻圖片、照片、狗狗公仔,以及愛護動物協會的宣傳單張。其中一張大圖是一隻像神犬拉西的牧羊犬,神情昂然,如獅子王。在等候的時間,看着狗隻圖片,抱抱狗公仔,會忘記這裏是精神科診所。
訪問完畢,談到狗隻圖片,鄭醫生的神情和言語中都顯露了對狗隻的喜愛和關懷。他更送上一本他的著作 —《流浪狗的下半生 — 情緒病的動物治療實錄》。原來那「獅子王」般的牧羊犬是他的愛犬馬田(Martin)。鄭醫生小時候看過《神犬拉西》的美國電視劇,對牧羊犬的情意結由此而來,長大後領養了馬田,一圓幼時夢。
「馬田用最真誠的陪伴,治療了我的心,溫暖了我的生活……」鄭醫生以心理學角度,選擇從物質上的快樂提升至心靈上的滿足,從做有意義的事情中獲得快樂。 他相信自己與馬田這個組合,可以為人們進行情緒治療。他安排馬田參加了動物治療組織,經過嚴格的考試評核,馬田榮升為 Doctor Martin,和鄭醫生定期探訪不同的社群,給很多人帶來愛和療癒。
「作為精神科醫生,治療過許多情緒病患者,但其實自己也有負面情緒困擾的時候。馬田陪我走過高山深谷,無論開心或失落,牠都陪伴左右……即使牠已經離去,我仍感到牠的伴隨。」鄭醫生表示,與寵物的互動有助療癒情緒病患者。他呼籲「收養,不棄養」,鼓勵人們不買寵物,而是收養被遺棄的動物,並作出一生的承諾。
正面能量有助改善情緒
「正向心理學」其中一部分「快樂的科學」,以研究個人長處、建立正面情緒和品格為重點,助人發掘潛能和防禦能力,建立美好素質裝備自己,以應付挑戰。在鄭醫生的言談中有正面樂觀的能量,也聽得到佛法的智慧。他雖不是佛教徒,但他看了不少佛法的書籍,他稱自己是佛教自修者,
在疫情蔓延期間,鄭醫生建議大家首要放鬆情緒,有適量休息,能夠停下來,「長期繃緊,自然無法睡好。睡不好,免疫能力自然下降。」他稱,現代人精神緊張、焦慮,是因為太忙,把太多不必要的事務加在自己身上。他提醒大家不要太關注電視及媒體關於疫情的報道。我們需要知道發生的事情,但一日一次,或數日一次跟進疫情的進展就足夠,無須緊貼,否則會迷失,令自己更驚慌和焦慮。
疫境下尋找平靜的心
「我們需要把自己要處理的事情分兩類:能改變和不能改變的。譬如,我們想疫情早日完結、早日有疫苗、早日有治療的方法,這是我們大部分的人沒有能力改變的,我們不需要去想;多些想一些自己可以處理的,譬如,在這個艱難的時候如何善待自己。」他亦建議大家日常訓練自己每次只做一件事情,鍛鍊專注力、集中力。「同時做很多事情,腦超負荷,便做不好所有事情。」他以一家人吃飯作例,最好避免看電視、用手機,可以講話,但講話的內容應該是令家人更享受在品嘗的食物。
疫情的發生,我們無法阻止,鄭醫生分享以正面的角度看待疫情:「艱難時期未必一定不好,這是讓自己認識自己,看清楚自己的時候。」他稱,疫情令大多數人多了空閑時間,如果我們在這段期間有平靜的心,就能夠得到很多洞見:我們會發現一切都不是必然的,如和朋友見面、參加活動及出外旅遊等;知道人與人互相連接,互相依存。以前太忙,疫情期間是個可以讓我們重新規劃的機會,看清楚自己的生命軌跡方向。
我們是否能夠適應環境作出轉變,是心理健康的一環。很多我們之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疫情期間都需停止,鄭醫生形容這是「洗牌,重建秩序」。大家可做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如在家看書、聽音樂、與家人一起、收拾家居等。
「未知什麼時候疫情會完結,但要相信總有一天疫情會完結。」鄭醫生說。
守護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 保持消息靈通:聽取主管部門的意見和建議。關注值得信賴的新聞頻道,如地方和國家電視台和廣播電台。
- 建立常規:盡可能保持每天的常規,或者創造新的常規。
- 每天在相同的時間起床和睡覺。
- 保持個人衛生。
- 有規律地吃健康的食物。
- 經常鍛鍊。
- 劃定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 騰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減少看新聞:盡量減少看、讀或聽那些讓你感到焦慮或痛苦的新聞的次數。如有必要,只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尋找最新資訊一次或兩次。
- 保持社交:如果行動受到限制,就通過電話和線上管道與親朋好友保持經常聯繫。
- 遠離酒精和毒品:限制喝酒的量,或者根本不喝酒。如果以前沒喝過酒,不要開始喝酒。避免使用酒精和毒品作為應對恐懼、焦慮、無聊和社會隔離的方式。
- 控制看熒幕時間:注意每天花在手機熒幕前的時間,確保在使用熒幕期間有規律的休息。
- 有限度玩電子遊戲:長時間呆在家裏,你會忍不住花更多時間在電子遊戲上,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確的平衡。
- 善用社交媒體:利用社交媒體帳號宣傳積極和充滿希望的故事,隨時隨地糾正錯誤資訊。
- 幫助他人:如果你有能力,為社區中可能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支援,比如幫助他們購買食物。
- 支持衛生工作者:抓住機會在網上或通過社區,感謝衛生保健工作者和所有那些努力應對 COVID-19 疫情的人。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