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需要用電嗎?

尹寶燕

早陣子,台灣出現分區限電的情況,節約能源的口號忽爾間跌進現實世界,引人認真地思考,減少依賴能源還能過着舒適的現代生活嗎?

 

曾經有一年半的時間,我過着沒有雪櫃的生活。當時只是因為租住的單位沒有提供雪櫃,加上深受紀錄片《No Impact Man》的薰陶 —— 主角Colin Beaven 為實驗零碳生活,而嘗試用兩個大陶缸和濕沙當作雪櫃 —— 我毅然嘗試不用雪櫃。結果,我除了沒法享用冷藏食物之外,在生活上幾乎完全沒感到不便。把新鮮蔬菜貯存於吊在窗邊的筲箕內、不留隔夜餸菜、一餐需要多少隻雞蛋就買多少隻、把已開封的醬料吃完才買新的。這不僅沒帶來不便,而且省卻了浪費食品的煩惱。

 

一直以來,我都對脫網(off-the-grid)﹝註﹞的設計甚感興趣,因為太陽、水、風和動能等可以發電的自然資源,就在我們四周,但只欠一個環節「missing link」,讓普羅大眾把它們更輕易地轉為能源。在外國,適用於普通家居環境的可再生能源科技產品,已經越來越普遍。貼在玻璃窗上的太陽能板、加有太陽能板的背囊、可以放在花園,把廚餘變成生物燃氣(biogas)的裝置、加裝在普通單車上的動能發電裝置,這些都早已經存在。

 

有一些零耗電的產品是我特別喜歡的。有南非社企為支持當地婦女節省煮食時間和使用燃料,讓她們可以外出工作和減少碳排放,設計了一款名為Wonderbag的慢煮包。只要把煮沸的食物,連鍋放入那個很有當地民族色彩的布包內,八小時後就可以享用大餐。社企會把部分收益捐贈慈善組織,為當地貧窮家庭帶來溫飽。另邊廂,有次在南韓參加社企峰會時,我見識了一個創科品牌,發明了一個名為E-nomad的水力發電裝置,只要把它放在水流中,如掛在獨木舟旁,水流就會產生電力,並貯存於內置電芯,為你的電子產品充電。

 

最近的脫網新寵,是一個來自澳洲的洗衣袋Scrubba Wash Bag。它的外型就像去沙灘和游泳時使用的防水袋,但袋裏有一些膠釘,可以充作洗衫板的功能。它跟傳統洗衫板的分別是,只需要揉拭衣物三十秒至三分鐘,毫不費力就可以把衣服洗淨,而且耗水量不多,實在很適合我們這個沒有洗衣機的家。

 

那可不是說,大家都應該完全把電器用品從生活中剔除。只是偶爾以自己雙手取代電力,既是有益身心,又有利於環境。況且,很多我們以為必不可少的電器,原來不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註﹞:脫網(off-the-grid)是指不依靠城市中的基礎建設,包括水、電、煤等,單靠自己一雙手建設生活所需,甚至是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