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音樂 自閉孩子樂極了

徐圓
可人、徐圓

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音樂會,會是怎樣?

沒有人知道,包括主辦者、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陳瑞燕教授。

她只希望,孩子們都開心。

家長更加不知道,甚至沒有空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照顧行為比較異常的子女,

已經令他們心力交瘁。他們與陳教授只有一個共同願望,希望孩子們都開開心心。

首度舉行的《 自閉傳情 — 互動音樂會 》,去年十二月中假座中文大學一個演講廳舉行。還未到開始時間,廳內老早坐滿人,人聲鼎沸。孩子突如其來的叫嚷聲、抗拒父母管控的哭聲、追趕孩子的呼叫聲、深怕孩子亂動的安撫或指責聲,構 成一場隨興前奏曲。舞台前的陳教授,沒有被這前奏曲影響,依然淡定安然,面泛微笑。因為她接納這群孩子們的不一般表達方式,甚至鼓勵孩子們毋須坐在觀眾席座椅上,做什麼也可以。

舞台上,四位年輕音樂家很投入地表演管弦樂四重奏,也不知是哪位孩子先站起來,走向舞台,興奮地挨在表演者身邊,好奇地看着大喇叭。突然間,四方八面的孩子都奔着跳着走向舞台。家長趕忙尾隨,焦急又擔心。

本來只有四個人的舞台,突然站滿了人。有孩子在琴譜架之間穿來插去,有孩子動手翻琴譜,更有位孩子把頭挨在大喇叭,親吻它。

這就是自閉症音樂會的經典場面,與一般音樂會很不一樣,但一切的流露都是如此真純,沒有一絲造作。

自閉症兒童又何嘗不是?

陳瑞燕小介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腦功能臨床心理學家,從事腦 功能研究數十載,苦苦尋覓有什麼中西辦法可以幫助腦部異 常的患者。 巧妙的因緣讓她遇上了釋德建禪師,獲傳授少林 禪武醫學。 她一方面精進修習,五年來 30 多次上訪三皇寨參 學;另一方面以此為基礎,結合和應用在臨床上,發展為「德 建身心療法」,並進行多項的科學臨床研究,證明有助減輕自 閉症症狀。 這些科學研究報告除了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期刊 之外,更收錄在美國的自閉症大全。

他們的心很清很純

從事自閉兒童研究十多年的陳教 授很明白,這群孩子對音樂是非常敏感 的,他們平時可能不說話,但遇上音樂 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連許多家長也不 一定瞭解。

也許社會上對自閉兒童有所標籤, 覺得他們不理會別人,容易失控,難以 溝通,甚至破壞力強。 陳教授為他們發 聲:「他們並非不理會別人, 只是他們 的思想和表達模式與我們不一樣,有孩 子在舞台搖來搖去,這就是他們的表達 方式,為什麼我們不可以讓他們自由表 達,非得要把我們所謂的『正常行為』來 要求他們?」

在陳教授的眼中,這些孩子比所謂 正常人更親更美:「我十年來和這些小 朋友交往,他們從沒有過半分鐘害人、 佔便宜、狡猾的心,沒有。 他們的心很 清,很靜,很純。 然後我發現他們很有 天賦,有些是畫畫很好,有些是音樂很 好,有些是數學很好,只不過他們和我 們有些參差,不一樣,而不是不好。」

演講廳的氣氛熱鬧起來, 越來越 多孩子離開座位,走上舞台,又從舞台走向觀眾席,很快串成一條人龍,繞着 演講廳舞動。 孩子樂了,家長看見孩子 開懷,自己也鬆弛了,笑着與孩子玩人 龍。大家都走得滿頭大汗,熱情高漲。

一位家長急不及待對陳教授說:我 未見過我的孩子聞歌起舞,原來他是可 以這樣開心的;以前他在家只是發呆。

 

接納和包容

第一次《 自閉傳情 — 互動音樂會 》 取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

一個事後分享的故事, 更讓人感 動。「一個媽媽帶着一個哥哥和弟弟來, 這位八、九歲的哥哥一直都很難接受這位比他年幼三年的自閉弟弟。但在音樂會之後,他就和他媽媽講,原來很多人都是和弟弟一樣的。我希望下次還可以有機會來這個音樂會。」

接納自閉症的孩子,就是陳教授努力推動的教育。「這個哥哥開始明白弟弟的病,他不是唯一的人,也不是爸爸媽媽寵壞成這樣的。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的弟弟一樣有着同樣的問題,甚至更加嚴重。於是他開始去接受和包容。我覺得很難得。」

 

彈豎琴的姐姐說,從未試過有孩子挨着琴專注留意她演奏。這刻,她覺得好像是童話故事,動人極了。

 

「佛法講的是包容,也沒有說善與不善,就是《 金剛經 》所謂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實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可以看通這一點,就會覺得他們非常美麗。」

陳教授也分享了一個非常美 麗的故事:「那天在音樂會,我見到一個我很熟的小朋友,他平時很活潑的,但那天他坐在那兒不斷的哭。我問他是不是不開心?是不是嫌這裏太吵?不喜歡來這裏?他不回答我。只是一直哭。事後他媽媽告訴我,她當天有些咳嗽,兒子見到母親咳嗽就擔心,恐怕媽媽會死,所以一直哭。」自閉症孩子同樣有情有愛,只是他們不懂得表達。

 

慈悲和尊重

陳瑞燕教授從事自閉症兒童的研究,源自一個讓她心疼心軟的擁抱。

「我本來是研究老人癡呆症的,十年前一位朋友帶着自閉症兒子來見我,很希望我幫幫忙。這個孩子走來走去,停不下來,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好動調皮的孩子,我 handle( 處理 )不了。他臨走的時候,突然抓住我的腳,緊緊不放,像樹熊一樣。他媽媽又扯又拉他就是不放手,也不哭不鬧,只是一直抱着我的腳。他媽媽就說,陳教授,你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幫我們?我們什麼方法都試過了!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研究中國的醫學,有沒有方法幫助自閉症的孩子渡過難關?這個對我來講其實是一個挑戰。因為這幾乎是無藥可救的,西方醫學已經沒辦法。」

這十年來經常與自閉症兒童的家長打交道,他們最希望陳教授幫什麼忙?陳教授不假思索就說:「正常!想我把他們的孩子變回正常人。」

這個不可能的要求,背後其實是心魔。

「父母親都希望子女是自己的榮耀,考第一啦,很乖啦。所以如果孩子是自閉的,他們不能夠接受,不敢告訴別人,甚至不會帶孩子外出。所以在我們的研究過程當中,不只是教小孩子記憶等等,還包括整體的生命觀。家長如果對這個生命觀是有改善的,小孩子會有改變。有次有個家長對我講,我兒子真的很暴躁,整天撞牆,一說他,他就會這樣,很激動。我就說,不如你先試着放鬆一下,他說關我什麼事?有些家長他們不明白,他們其實是孩子的鏡子。」

接納、慈悲、尊重,才是幫助自閉症孩子最基本的態度。

陳教授強調:「如果我們有慈悲心的時候,就只會接納和包容兒女,而不會只期望他們是父母的榮耀。慈悲是一個沒有太多要求的情況之下,去教育他們的孩子。慈悲是比接受還要多一層。還要包括尊重,尊重他們是一個生命,和我們沒區別。尊重他這麼發展就是這麼發展,很多時候我見到家長們的不開心,很多壓力,或者是給孩子的壓力,就是他們想小朋友用他們的方式去生活。但我想每一個人都無法用別人的方式生活的。」

第三次舉行的《 自閉傳情–互動音樂會 》,舞台下的台邊牆壁,十幾米寬都貼滿白紙,供孩子們盡情塗鴉,大家都樂極 了。

純真的熱情,並非公式化的指定動作。孩子自發地獻花給音樂家!

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腦部疾病,影響兒童的智力、情緒及行為。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估計,每八十八名兒童便有一 名患有自閉症,發病率自 2007 年至今急增約八成,而且有一直上升的趨勢。現在還未有治療自閉症的方法,自閉人士的心智行為問題終身難癒。

自閉症的成因

仍然沒有定論,但陳瑞燕教授認為與污染很有關係,包括環境的污染( 例如空氣質素 )、飲食的污染( 太多精緻食物、加工食物 )、生活的污染( 作息不平衡、睡眠不足、壓力大 )、心性的污染( 思想的負能量、怨氣、太多貪欲和執着 )。

 

禪武醫有幫助

《 自閉傳情 – 互動音樂會 》的壓軸節目,就是少林禪武醫的功法練習:鬆肩、沐鼻、丹田呼吸。非常簡單的練習,卻對孩子有莫大的幫助。

原以為玩得興奮的孩子很難一下子安靜下來,事實卻又未必如是。家長熟練的執着孩子的食指, 一上一下的輕撫鼻側,在悠揚的樂聲中,亢奮的心情逐步沉澱下來。這也是陳教授的經驗之談:「自閉症的孩子比較難做功法,配合音樂節奏就容易掌握多了。」

為什麼要沐鼻?原來鼻通腦。家長和孩子們在練習沐鼻法,好一 幅美麗的親子圖畫。陳教授很着重親子活動,互動承載無量的愛,消融負能量。

「家長對着自閉的孩子,確實很大壓力,很容易發脾氣。我經常問家長,罵孩子可以解決問題嗎?他們說不可以,但無名火起三千丈,控制不了。」

陳教授巧施妙計,請家長與孩子來個約法三章( 如果孩子智商不是太低的話 ),遇上大家意見不合,快要爆發衝突時,大家先把手放丹田,呼吸十下再說。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孩子也可以提醒父母。」事後許多家長回應,這個方法很管用。

這個方法肯定不是來自書本,而是禪法的妙用。

禪武醫如何幫助自閉症兒童?《 禪武醫資訊網 》有非常詳盡的介紹。陳教授笑說:「每當我說這個療程很好,人家就問:收費多少?其實大家從網上學,完全免費。這是佛法的慈悲!」

 

德建身心療法

建基於少林禪武醫的修行方法,配合現代科學及心理學,而發展出來的身心療法。此療法有四大元素:禪修( 修心性、正品 德、慈悲善行 )、內養功、飲食、通竅。兼顧生理與心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是一項全人的療法。

 

孕婦的顧慮

禪武醫學很着重飲食,陳教授曾經把這個療法應用孕婦身上。

有一位孕婦便秘,很難受,又擔心影響胎兒。陳教授根據她的臨床經驗,請這位太太試試停喝孕婦奶粉,改吃粥。淮山粥、番薯粥、土豆粥等輪着吃。天然的糧食有足夠營養。結果便秘的問題解決了,她也沒有腳腫臉腫。生出來的寶寶很健康漂亮。

禪武醫網站 http://www.chanwuyi.org

後記

要不是陳瑞燕教授提起,我們也差不多忘了這段往事: 2007 年 4 月,《 温暖人間 》首次邀請陳瑞燕教授為我們主講「從腦科學到禪修」講座。陳教授為了準備資料,專程登上嵩山少林。就是這次的旅程,讓她遇上了釋德建禪師,開啟了以後的殊勝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