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寬祜老居士,畢生宣揚佛教。晚年擔任國際佛光會副總會長,又創立「福慧慈善基金會」,致力援助國內貧困人士的教育、醫療及救災等工作,以行動實踐慈悲利他的事業,是本港佛教界人所共仰的大長者。
1924年,嚴老居士於汕頭出生,本名邦祜。年輕時加入汕頭覺世佛學會,接觸佛法,後來皈依虛雲老和尚,法名寬祜,此後以號行世。年約二十,在汕頭從事商貿。1951年,移居香港,在上環成立利生公司經營出口貿易,生意涉及泰國、新馬等地。有感本地並無固定流通佛書的地方,於是在辦公室閣樓自資開設「佛經流通處」,發行和經銷佛書及法物用品。當時,世界政局處於「冷戰時期」,南亞各地長期受禁運影響,寺院物資極度缺乏,在這種背景下,香港的佛經流通處成為僅有的供應商。寺院先以書信落單,嚴老逐一回信報價,再透過兩地相熟的商店(如:金舖等)代為匯款過帳。嚴老以自家貿易網絡之便,不但為南亞佛教團體供應法物,也成為各地佛教傳遞資訊的橋樑。
當國內發生「文化大革命」時,大量經典被毀,嚴老又以「紙漿原料」名義向大陸收購出口,然後從數以噸計的廢紙中搜集經書,曾挑出明版《南藏》及《北藏》,整理後出版,使珍貴經書得以保存,單是這番功德,已難以估量。
隨着佛教文化逐漸深入社會,嚴老於五十年代起,最先在雜誌發表〈建設佛化家庭〉、〈佛化家庭主婦的責任〉等世俗倫理文章,不但照顧到在家信徒的精神生活需要,也反映他的佛學修為和胸襟,以及對「傳統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關注。
嚴老對培養佛教青年也是很熱心的,十多年前,我在大專院校興辦佛學會,嚴老得知以後,特意來電邀約到上環的辦公室午餐。在閒談之間,即從錢包中淘出一千元來贊助學會經費,當時我請教他如何應用這善款。他笑着說:「你們是大學生嘛!拿去辦大食會、聯誼活動才有同學來參加。飲飲食食總要花費的,不要擔心,用完再跟我要!」多得他的支持,鼓舞了同學的熱情,佛學會總算不負所望。此後,他又鼓勵我到全球的佛光道場參訪,甚至推薦我到南開大學深造,展拓眼界,叮囑要為他日弘法儲備資糧。回想這番經歷,感觸良多,一為佩服嚴老畢生弘法的功德和卓見,同時感念他對這位初生之犢的愛護和鼓勵。
嚴寬祜居士親筆回覆海外郵購佛書信函(195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