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教授翻譯的《 英譯成唯識論 》
二十年代,部分佛學會意識到印刷佛書,是傳播教理的重要媒介,於是發起翻印經書或重新編撰,免費派贈信徒,將佛法帶回家中。
隨着佛教活動蓬勃發展,漸漸引起外籍人士的興趣。其時,並無英語傳播佛法的道場,外籍人士要訪求佛法也非易事。為此,有佛學會出《觀無量壽經》英譯版,雖無法證知是否由港人翻譯,卻是本港最早印行之英文佛書,此後尚有零星的英譯佛書面世,總算能滿足外籍人士的需求。
五十年代以後,社會逐漸復原,道場團體設立佛學班,演講教義,成為風氣。部分對唯識學有研究的大德學者更組成「法相學會」或開辦專門課程,大力宣揚。他們有感佛經浩瀚,一般信徒難以掌握,遂發起整理,先後編成《佛經選要》及各種經論註解。另有韋達教授,為使外籍人士也能研讀唯識經典,推進世界的佛學交流,發心將《成唯識論》及《瑜伽師地論》等巨著翻譯成英文,更是震撼佛學界。
韋達教授,字兼善,祖籍廣東中山,是著名的佛教學者。畢業於皇仁書院及香港大學,戰前已獲文學碩士資格,專擅英語及宗教哲學,學問淵博。課業以外,先後任羅旭龢爵士和何東爵士的英文秘書,後轉任華商會及防癆會的理事。
晚年,獲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延聘為教授。佛教社團方面,則擔任香海蓮社董事,於真言宗居士林和法相學會也出力甚多。
五十年代初,韋達教授有感玄奘大師所編譯的《成唯識論》,透徹剖析了唯識學派的思想,對凡夫破除法我二執,以至破除修行人執有執空等偏見,具有轉染為淨,趨向佛果的指導作用,絕對是權威性的著作,於是發心以個人力量,將之逐句英譯。經過漫長和艱鉅的努力,《英譯成唯識論》終在1974年2月出版。
全書分為十卷,內容以通達文雅的字詞,條分縷析,層層遞進。編排則以漢英對照,又附有《唯識三十頌》的羅馬拼音本、梵文印本、梵文寫本及中英對照等五種文字版本,方便讀者參考研讀。
韋達教授花費二十多年時間,譯成此一千多頁之巨著,是港人英譯並出版佛經之第一人,頗受學術界及佛教界高度重視,須知,歐美學者如無漢學根底,難於閱讀原本,現在譯成英文,流通西方,使世界學佛者,得覽佛法真義,對研究佛學必有增益。如印順法師,更撰寫序文,除述說唯識源流,也表示佛教「從印度傳來,保存了印度佛學的勝義,而為今日中國所獨有的聖典,將之貢獻於世界,應是中國佛教徒的責任!」因此對韋達教授的精誠表達肯定和欽仰。而本港佛教代表團出席「國際佛學會議」等,亦經常以此書為贈禮,深獲海外教友讚嘆好評,本書之偉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