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峰法師 慈悲稱王

家宙

茂峰法師在東普陀講寺大殿前

二十世紀中期,香港佛教有四位高僧,因德行高潔,獲文化界譽為王者,分別是:福報王筏可和尚、楞嚴王海仁老法師、法華王遠參法師及今期介紹的慈悲王茂峰法師。

茂峰法師,廣西人士,幼年專習科舉。朝廷廢除科舉後,萌生出家念頭。二十四歲在廣東合浦(今屬廣西)出家,再轉至鼎湖山受戒,並留寺閱藏五年。後來受海仁法師啟發,與筏可、融秋、茂蕊諸師結伴往江南雲游參學,輾轉到寧波入讀觀宗學社,依諦閑老法師專習天台教觀,頗有成就。

1924年,應邀到台灣大轉法輪,先辦佛學院,再創台南開善寺,深受日總督器重,更獲舉薦賜封「布教師」,是首位獲天皇御封金縷袈裟的中國僧人。

1928年過境香港,初在上環法源堂講演佛學,因本地信徒極力挽留,茂公有感法緣殊勝,決定留港弘法,未幾即覓得荃灣老圍村開闢道場,供奉觀音菩薩,取名東普陀寺。同時將老圍千石山改稱「千佛山」,大水坑改名為「三疊潭」,將鄉郊展拓為佛國,頗吸引香客、遊人參訪結緣。

淪陷期間,日軍滋擾荃灣鄉民,婦孺老弱無可退避,茂公廣開方便大門,一一收容保護。每當有日軍登山搜寺,茂公即穿起天皇所賜金縷袈裟擋在寺前,令日軍有所避忌,不至過分騷擾;重光以後,又因國共內戰,大批外省僧侶來港避難,眼見僧伽兄弟流浪街頭,棲息無所,苦不堪言,茂公決定海單接眾,親自鋸木削竹,架搭茅舍。當時,寺內糧米緊絀,有弟子問及如何應付難關,茂公竟說:「我無計,但憑一片悲心耳!一莖草葉一滴露,一個羅漢一個齋。」風聲所及,竟有二千多人到寺掛單,茂公依舊來者不拒。

有感茂公的仁心義舉,其他道場也樂於仿傚,隨力接收僧俗難民,善信們亦盡力捐贈米糧衣物,展現同舟互助的美德,總算解決了燃眉之急。茂公亦因此獲得佛教界仝寅的感戴尊重,尊稱為「慈悲王」。

香港光復之初,佛聯會成立,茂峰法師擔任創會理事,領導四眾同人復興寺宇和社會服務。1964年,佛聯會籌辦佛教醫院,舉行萬善緣法會募集經費,年逾七旬的茂公,當仁不讓,不惜帶病赴會,每天往來會場,親身領導拜懺,至第五天晚上不適昏迷送院,延請中西醫師治療罔效,於4月13日圓寂。

茂公平素待人謙厚,不分貴賤,終身弘法利生,為法忘軀,足見其悲願宏深,「慈悲王」實在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