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蕊法師

家宙

443

茂蕊法師(左)與永惺法師(引自《菩提路上》)

香港曾受殖民,社會普遍瀰漫西方生活氛圍,因此在戰前留港弘法僧人不多,較著名的有九龍城西鄉園浣清法師、東普陀茂峰法師、寶蓮禪寺筏可法師、大埔定慧寺增秀法師、芙蓉山融秋法師和茂蕊法師等等,而且無獨有偶,他們都是來自粵西鼎湖山一系。

由於民初仍受「廟產興學」的政策影響,許多僧人要離開所屬寺院,自理生計,這幾位青年學僧相約同到江南參學。回到廣東後,眼見情勢未見改善,為免加重寺院負擔,各自隨緣遊化,卻先後來到香港。

就在這種背景下,年方廿九歲的青年粵僧茂蕊法師來到香港,開展弘法事業。當時,他的兩位同學茂峰和融秋剛在荃灣開闢道場,眼見該處尚屬鄉郊,但前臨珠江海口,來往港九市區或返回國內均很便捷,加上兩位同學在附近照應,在此開闢道場甚為理想。最後看中竹林禪院旁邊的山地,向政府購入數萬呎土地,由於當時的荃灣尚未開發,購地建寺的事情也順利地進行。幾經周章,南天竺就落成了。雖然房舍狹小,但憑藉法師的慈悲胸襟,對日後的弘法卻很有貢獻。

二戰後,香港開辦了華南學佛院,招收來港避戰的學僧入讀。由於學院開支極大,名副其實的「僧多粥少」。到1952年,部分畢業學僧為減輕學院負擔,籌措另闢茅舍隱修。永惺法師便擔起鋤頭到周邊覓地開山。一天來到芙蓉山,偶遇茂蕊法師,道明來意。茂師以國家多難,佛法亦屆存亡關鍵,理應互相照應,於是慷慨借出南天竺旁邊的大片山地,足夠學僧們建寮舍和耕作,自給自足。

學僧們迎請有「東北三老」之稱的定西法師住持,定公本着「行演天台,教歸淨土」的宗旨,寄寓信徒仿傚淨宗始祖慧遠法師在廬山結社念佛的傳承,取名「東林淨舍」,到六十年代才易名東林念佛堂。

不講不知,照地形所見,東林念佛堂不斷擴展,佛殿、僧舍和安老院佔地比南天竺多逾兩倍,因茂公無私奉獻,為東林念佛堂的弘法事業奠下最穩固的根基。

與此同時,香港信徒為紀念中國佛教領袖太虛大師,成立「太虛大師紀念會」,並決議在本港建造紀念塔,一方面迎請太虛大師舍利,另一方面則需覓地,茂公亦再捐出南天竺殿前土地,成就美事。幾經爭取,終獲政府批准建塔,使「太虛大師紀念塔」得以聳立香港。

茂公歷任佛教會董事長、世界佛教友誼會副會長等,對本地佛教建設貢獻良深。就以贈地之例,足見茂公溫厚待人、行事均以弘教利生為念的胸襟遠見,只要因緣來到,就是當仁不讓,隨力成就他人。他這種功成而弗居,為而不恃,務實低調的德行,堪稱典範。自1976年圓寂以來,至今仍深受教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