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禪

366
整理:陳其斌

初出家時,認為每早靠茶來抖擻睡意是要不得的陋習,是一種執着,惟恐嗜茶成癖,所以感到有些內疚。直至有一天偶然翻閱《 虛雲老和尚詩歌偈讚集》,始知「禪師一日不可無茶」。這位一身兼繫五宗法脈的禪門巨匠,也有早起飲茶的習慣。他有一篇山居詩,其中一首寫烹茶之樂:

山居意何遠,放曠了無涯;

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

山居無客到,竹徑鎖煙霞;

門前清淺水,風飄幾片花。

在遠離塵俗的山林中,睡起先品嘗自己烹沏的一盞清茶,然後結跏趺坐,渾然入定,確實是饒有禪趣的。虛雲禪師不但喜歡泡茶,還會採茶呢! 他寫有一首雋永的「採茶」詩:

山中忙碌有生涯,採罷山椒又採茶;

此外別無玄妙事,春風一夜長靈芽。

嗜茶者常說茶道有「樸實無華」的儉德。禪師山居的清修生活:由植茶,採茶,到烹茶,個中禪意將這儉德發揮得淋漓盡致!

自古以來,茶與禪有着密切的關係。很多佛寺以禪修為常課,而禪者靜坐時最忌昏沉,因此具有提神醒腦功效的茶,便自然成為他們最理想的飲料。

唐宋以後,因禪宗興盛,禪僧飲茶,蔚為風尚。據《 唐朝封洛見聞 》記載:「開元中泰山,有降魔大師,與禪教學禪者……皆許其飲茶…… 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傚,遂成風俗。」佛門逐漸將飲茶與供茶規範化,並將其禮節列入《 禪苑 清規 》和《 敕修百丈清規 》內。各寺院紛紛專設「茶堂」迎賓侍客,或作為眾僧討論佛理的地方;並設有「茶頭」僧職,專司燒水煮茶一事,又在「茶堂」與「法堂」間設一「茶鼓」,專為召集僧眾「普茶」或「供茶」時扣擊之用。

傳說唐代「茶神」陸羽是孤兒,自幼長大於佛寺,由智積禪師撫養,常為師煮茶。後來他遍遊各地名山古剎,親自採茶、製茶、品茶,並廣泛融合僧俗相關的茶道經驗,遂寫成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道專著 ——《 茶經 》。

禪無處不在,無時不是,換言之,生活就是禪。僧眾不但於靜坐時要制心一處,連喝茶、吃飯、穿衣等平凡事,都要保持正念。禪宗寶典《 金剛經 》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法」 若是攝於一心時,食飯也是法,飲茶亦不離於法。 ( 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