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濕有兩個常用方法:一就是排濕,不論是大便、小便、排汗、鼻涕,都是人體排濕的方法;二就是化濕,「化」比較難理解,相似於水變成蒸汽,水就消失了。人體化濕的方法,不外乎令氣血運行順暢和用陽氣(熱力)把濕化袪。化濕和排濕通常要共同作用,效果才快。
按摩
現代人喜歡按摩,特別是穿了一整天高跟鞋後,雙足痠軟,又腫又無力,按摩都有「一些」作用。
按摩可加強氣血運行,直接起到化濕的作用,另外亦可加速水液回流,間接加強排濕效果。但需留意,由於按摩主要借助外力,效果通常有限及短暫,多數人會在按摩後,小便突然增多,全身變得輕鬆,但效果只能維持一晚。
以按摩袪濕或維持健康,頻密度必須較高,但頻密度越高,被按傷的機率則越高,一旦按傷,濕未袪,瘀卻來。
洗浴
中醫課本中的洗浴有:乾浴、冷水浴、溫水浴、全身浸浴、部分浸浴⋯⋯其中以乾浴、全身浸浴和部分浸浴袪濕力較好,又可養生。
乾浴,即不用水,但做出像洗澡擦身的動作,就類似「小丸子」動畫中,日本小學生流行的乾浴巾操,以乾毛巾由頭到足擦熱全身一次;而中國式乾浴,則多是擦熱雙掌,再在各部位進行摩擦,這個除了有袪濕加強氣血運行的作用外,還可以有美肌護膚功效。
乾浴和按摩有類似效果,但乾浴是以摩擦為主,很難弄傷筋骨;按摩則明顯較易出事,所以乾浴可常做,按摩則要慎做。
浸浴可分全身或部分,不論哪一種方式,都以熱水為主,熱浸加速氣血運行,又可使人微微汗出。須注意全身浸浴時間不能過長,通常大約二十分鐘,水溫不能太高,通常在攝氏四十度以下,水的高度也不能高過胸口。
熱水浸足比全身浸浴安全,大家可試熱水浸足。
曬太陽
「同陽光玩遊戲」素來都是護膚大忌,但適當充足的陽光,能增加人體陽氣,袪寒除濕補暖。曬太陽以曬背部為主,令督脈充分吸收陽氣,但必須注意,曬太陽只宜微微汗出,大汗者反傷陽氣。
運動
運動種類極多,定義因人而異,有些人散步五至十分鐘或稍晃動身子,就當做了運動。勞動、日常行動、一般活動和運動各有不同,把勞動當作運動,是主婦常有的錯誤想法;而把生物體基本日常行動當作運動,是大部分懶人的做法。
真正運動時,呼吸、心跳、體溫亦應略升,微微出汗是基本的要求,持續時間則因人而異,心肺功能弱或年老體弱的,最好循序漸進,急步行五至十分鐘再休息,亦未嘗不可。
改變外在環境濕度
體內的環境會受體外的環境影響,長期處濕,體內當然更濕,此時我們需要抽濕機。
建議在睡前兩至三小時,在睡房內先抽濕,不應一邊抽濕,一邊睡覺,否則皮膚和呼吸道亦會被抽乾。
飲水有法
飲水方法錯了,就會生濕;飲對了,就會補水。
總是不能袪濕的人
臨床上有一批人,不論如何袪濕,濕都是旋即又來,這些通常是肥、年老、不戒口或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