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中的禪修

李堅翔

盡力放下自我執着,虛心傾聽和理解眼前人的痛。

「你憑什麼說可以理解我的痛苦?你出身於富裕家庭,生活無憂,事事順利,你的痛苦比起我們貧苦大眾根本不值一提。你有什麼資格為我們輔導?」

如果你是輔導員,你的受訪者直接這樣向你控訴,你會選擇以下哪一個回應?

A) 「其實我不是你想像那樣,當年我在美國讀書,五元美金買八個減價漢堡吃三天,甚至畢業後當教授,也是天天在學校飯堂吃飯,而現在都買不到樓,每次薪水扣除家庭開銷後,大概只有幾千。我只是個普通的香港人。」

B)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其實人是需要穏定的生活去支持心靈的探索。像佛陀出生在古印度最富裕的家庭之一,但他察覺即使如此,也逃不出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毅然出家。又有如衍空法師出生在富裕家庭,看破了名利的虛幻,所以決定出家尋找真正的快樂。我有幸出生在小康家庭,所以才有資源去學習輔導,而不是其他追名逐利的工作。」

C) 「我覺得你說得對,我真的不知道你的痛苦,但我很想去理解,你可否告訴我多一點?」

想好答案的話,我們一起看以下題解︰

A) 是在辯護。辯護是因為「我」受到攻擊,所以辯解去維護「我」的尊嚴。無論解釋是否恰當,這方向必定將輔導員的注意力從受訪者轉移至自己身上,試圖改變他人的看法,令「我」覺得安全、甚至優越。這不是全心的傾聽。

B) 看似言之成理,但含意一樣是為自己開脫。儘管有多少好的理由,輔導員的出發點已經是從「我」的角度看「你」,認為「你」需要多一點知識,而不是從「你」的角度去了解言語背後的感受和含意。這也不是全心的傾聽。

C)是忘「我」的回應,不執着於「我」有什麼學歷或人生歷練,不當自己高高在上、無所不知,不把自己的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以謙虛和由衷的態度去了解受訪者的痛苦。佛法輔導員看到的是痛苦,我們比其他人更明白痛苦是個人的、獨特的,明白到他對「我」的質疑是痛苦的表現,但背後的原因我們根本不知道,所以我們要學習放下自己的觀念和假設,不被我執支配,虛心從受訪者的角度看自己以及這個世界。這是全心傾聽的開始。

四聖諦當中的「苦諦」講求苦應知,提醒我們看清和接受瞬息無常的世界中各種各樣的苦,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作為佛弟子,當我看到憤怒、怨恨、抑鬱,我願盡力放下自我執着,虛心傾聽和理解眼前人的痛,從他的角度去看、去想、去感受,以慈悲的陪伴去一起面對人生種種。您願意和我一起這樣修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