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成法師 守護心中的牛

370
李玉櫻
可人

曼谷的仲夏,攝氏三十多度的翳悶天氣,剛下過雨的空氣中送來一陣陣青草的味道。

 

一行三十人全穿着整齊素黑的海青,緩緩繞着牛棚走,唸着《 六字大明咒 》,

眼見很多人額上的汗涔涔流下,大家還是靜靜的,沒有一個人表現出感覺很熱的樣子,

牛棚迴盪着「唵嘛呢叭咪吽」的誦聲。

 

這一剎那,追逐吵鬧的牛隻突然全部靜了下來,一位在場的義工事後更對我說 ︰

「我看到那些牛的耳朵在動,尾巴一直在搖擺,眼神裏充滿希望,好像知道我們是來救牠們的。」

 

戒定慧講堂的住持觀成法師,帶着信眾從香港飛赴泰國主持這場放生牛隻的法會。

這個農場原本要送到屠房的11 頭老母牛,透過觀成法師與信眾們、

以及 Murrah Farm 農場主人 Sunee 合作的「牛隻護老院」計劃,扭轉了刀口下的厄運。

 

Murrah Farm 本來和其他以水牛乳業維生的農場一樣,養牛榨取水牛奶,和生產牛油、芝士等等。一頭水牛,由兩歲時產下第一頭牛仔開始每天為農場產奶,平均壽命大概 15 年,可是,牠們到 13 歲就再也榨不出奶,一般做法是把牛賣給屠房。

你大概會惋惜這些牛的悲慘命運吧,觀成法師因此想盡辦法,成立一個「牛隻護老院」,把不能再產奶的牛全部買下來,然後利用農場本身的配套,讓牛隻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記者此次旅程中驚訝地發現有這麼多人不吃牛,來參加法會的都是愛牛之人,而且每人都有一個守護牛牛的方式︰有些人世世代代不吃牛;有些人即使虧本也要把動物園經營下去 …… 且聽他們每人娓娓道來一個個愛牛的故事。

 

法師年幼時的發願

觀成法師憶述小時候所見的一幕:「我住在九龍城一帶,街巿旁就是以宰牛為主的屠房,常常看見一艘艘很大、很大的帆船靠岸,船上有幾百頭牛,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艘船上,船停了,船伕便踩着數不清的牛背上走出來,那些牛好像知道下了船就會被送上貨車直接送去屠宰,每次船伕們都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把牛趕下船,直至被打至流血,很痛很痛才肯走下船,有次見船伕把連着牛鼻子的繩子拉扯,扯斷了牛的鼻子,牛也不願下船!」這是多大的痛苦啊,還是 7 、8 歲的觀成法師心想:「救了牠們就好了,不用送去屠宰。」四處打聽才知道那些牛是從泰國來的。

直到今次放生,法師在接受當地電視台訪問時,這個童年的想法又再次勾起:「當人發願,那個願是好的時候,便是一顆種子。」

放生牛隻的願一直在觀成法師的心中,他亦多次在人前提起,直至在加拿大遇到泰國華僑蔡松才,法師向他提起此事,蔡松才特地到泰國的寺廟去觀察放生牛隻的情形,回來報告。

「最初只是想捐錢到泰國寺廟去放生牛隻。」觀成法師直言。其實泰國一直有信眾認捐寺院牛隻的傳統,只是寺廟會把被認捐後的牛送給貧窮的農民,既可照顧牛隻,又可幫助耕作。可是養牛也需要一定的成本,農民只好把牛打種以補貼費用,這樣一來不是又生出更多生命嗎?觀成法師認為:「我們覺得這樣是不徹底的,因為不知牛最終去了哪裏,因此我們再想了一個方法,到目前為止應該還沒有人做過的,就是要徹底跟進那頭牛直至牠自然死亡為止,這才是真正的放生。」蔡松才便想起有位好朋友是經營榨牛奶的農場業務,便帶法師前去探訪。

Murrah 農場的女主人十年前開始經營畜牧業,每年平均有60隻水牛送去屠宰,十年下來就宰了 600 頭牛,雖然能在這行業中待下去,但自身的遭遇不太順遂︰試過被狗咬傷臉部,也一直生病。

香港的流浪牛

香港不是也有流浪牛的問題嗎?為什麼要這麼遠到泰國去放生牛?觀成法師剖析香港流浪牛的情況:「兩者的情況不同:流浪牛是一個公共衛生的問題,若果處理不當,任由牛隻繁殖,輕者阻礙道路交通,重者有可能會產生牛隻瘟疫的傳播,危及市民,將來法律責任誰負呢!這流浪牛的問題應該由政府處理,市民若插手,不免有越俎代庖之嫌,而且這問題若處理不當,會負上法律責任啊!政府應該為香港的流浪牛做點事情,其他組織很難去把流浪牛的問題處理得很圓滿。」原來這些野生的牛不屬於任何人,牛本身沒有註冊的制度,無法追蹤和好好管理。

另一方面,流浪牛群全部集中在一起,沒有把母牛和公牛分開,牛群會自然繁殖,這樣流浪牛的數目將會越來越多,難以照料。

 

第一個不殺牛的農場

農場女主人聽到他們的來意,一開始並不願意參與這個計劃,因為要花額外的努力才能讓牛頤養天年,比直接賣到屠房費事多了。

法師勸她說︰「你養牛榨奶沒問題,但不要殺牛,成立一個牛的護老院,只養母牛不可繁殖,直至牛自然死亡時葬了牠,讓牠們不用受被殺之苦。希望憑藉你去做這件事,讓更多人知道要放生牛隻,戒殺放生,這樣你便做了一件好事。」最後,農場女主人被法師的道理和誠意打動,除了一口答應下來,更願意以比賣到屠房更便宜的價格,把牛賣給法師作放生之用。

「這個農場將會成為曼谷第一個不殺牛的農場。」觀成法師說,把牛隻買下來以後,他們會付供養牛隻的成本直至牛去世為止,然後好好安葬。牛知道自己逃過被宰的命運,心理上更健康,難怪該農場產出來的鮮奶不單特別鮮甜,製造出來的奶製品味道更是特別濃郁呢!

觀成法師認為:「每一個生命都很寶貴,如果那個生命是你,你一定不願被殺;牛隻幫助耕種,讓我們取得牛奶作為食物,人類應該感恩牠們!為什麼人家服務你一生,你還要宰殺牠們?是否很不公平?」

計劃才剛開始,今年他們放生 了11 頭牛。泰國有牛隻的註冊制度,以便追蹤有問題的奶,所以這些牛全部都有編號和名字,可以跟進;另外農場本身有獸醫,也可以一併照顧已被放生的牛,這樣確保老牛即使生病了也得到很好的照顧。他們希望這個計劃到了第二年,全農場的牛都不用被殺,成為曼谷首個不殺牛的農場,這樣可給當地泰國人傳揚一個意識, 「牛是為我們服務的,不要殺牠們。」我們要實踐菩薩的大無畏精神,拯救眾生的生命。「什麼是慈悲呢?慈,就是要讓眾生快樂;悲,就是要拔除牠們的痛苦。」觀成法師語重心長的道:「人類除了要互助互愛,把愛伸延到動物身上也是很重要的,當人有慈悲心的時候,可以影響這個社會很多事情。」

 


邱子榮 ︰每個人深心處都是有同情心的。

去年和觀成法師一起到泰國去計劃放生牛隻的邱子榮,覺得整件事當中讓他最深刻的,就是體會到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是有同情心的︰「農場女主人Sunee 由最初的不願意到盡心盡力支持這個計劃,這個戲劇性的轉變,完全是因為師父讓她明白了因果。」

「Sunee 深心處的仁慈被師父帶了出來,現在每放生一頭牛,她要補貼 1000 泰幣,要花額外的功夫和時間,只為讓她的牛百年歸老。」邱子榮覺得整件事很正面和令人感動。

問到在他心目中,牛是怎樣的動物?他說:「我一向都知道牛是很接近人性,就像慈雲閣的那頭大水牛一 樣。」香港大概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有頭大水牛在長沙灣屠房,不吃行刑前的最後晚餐,還流下淚、跪下叩頭,連屠夫也覺得很特別,不願殺牠。結果這頭牛不用被殺,被送到慈雲山的慈雲閣頤養天年,還有不少香港人到慈雲閣去看這頭牛,反映出香港人對牛是充滿慈悲心的。

 

蔡松才與妻子威萊:皈依後改變了

做事非常認真的蔡松才在放養牛隻計劃擔當起重要的角色,如到寺廟觀察牛隻認捐,他笑說 ︰「我也順便捐了一點錢,親身試一次,才知道這事怎麼運作。」他的妻子威萊是虔誠佛教徒,在妻子的影響下,他最近也皈依了三寶,皈依師是觀成法師。問到學佛後丈夫可有轉變?威萊說︰「人少了急躁, 以前駕車時老是說別人。現在我告訴他,不可以這樣了,要包容別人才是修行。」

 

農場女主人 Sunee︰我真的很愛我的牛,希望能把牠們照料到自然老死。

參與這個護牛安老院計劃的 Murrah 農場女主人 Sunee,甫開口便說︰「我真的很愛我的牛。」本身也是佛教徒的她,認為救動物的生命很重要,難得法師和其他人也願意投入這個計劃。雖然目前其他同行還不能認同她養牛的做法,但她深信好的業力能帶給自己更好的將來。她經營的農場有很好的獸醫和設備,可以時刻把牛隻照料好,直至牠們自然老死。她更希望下一代能在她去世以後接手,使這個計劃能一直經營下去。 

 

廖振湘 ︰萬物有情,所有生命都是一樣的 。 

廖振湘是泰國籍佛教徒,曾在寮國資助 4000 家庭植樹以保護當地的熱帶雨林,改善空氣的質素。他一聽到這個計劃是放生牛隻的,就參加了。在新加坡擁有一個動物園的他,坦言即使一直虧本也要經營下去,問他是為了什麼,他說︰「我真的很喜歡動物,覺得動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一樣的,那個動物園養了很多動物,像鱷魚、老虎,還有牛等等,經營下去才能照顧這些生命。」廖振相更認為一草一木也有情,有時為了要發展土地,也盡量以不砍伐樹木為優先考慮,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才會砍伐樹木。

 

 Henry Chan ︰「家裏四代人都不吃牛,對牛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

全家四代人均不吃牛的 Henry,自小對牛有一種很特殊的感覺:「牛和人有一種很親近的感覺,牛幫人類耕田、拉貨物,很勤力,牠會知道你要拉他去屠,會有預感,一直悲鳴。」他自小看到長輩不吃牛,也自願不吃牛,現在他家中最小的孩子也都自願不吃牛。

遠道而來參加放生牛隻的 Henry,參加過不少的放生活動,今次是第一次放生牛,他欣賞觀成法師放生的用心:「師父事事親力親為,之前他在湛江舉辦放生水族的活動時,他半夜便起來到海鮮巿場去購買魚類和各種水族,因為要多花時間向魚販殺價。師父認為這是受人所託,希望以最低的價錢去救更多的生命,由始至終每一個步驟都很用心,並認為一定要做到真正的放生,這讓我有很深的感受。」

 

舐犢情深

農場裏有這樣的一個做法,當母牛產下小牛,農場的工作人員會趁母牛還沒回過神來,把小牛取走。觀成法師說:「因為牛很有靈性,如果讓牠見了牛仔後,母牛會不願離開牛仔,會流淚。牛這種動物的母愛精神很特別,所以中國成語『舐犢情深』就是這樣來的。」